如今市场上购车人群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年轻群体为主,他们多是购买人生中的首台车,或许是刚刚毕业,也或许是事业小有成就;另一类则是家庭置换增购用户,在家庭事业稳定之后,原本的车已经满足不了家庭需求,所以需要置换或者增购一台品质更好的车,来提升生活品质。
但现在不少车已经脱离了车本身,而成为了一种“网红“现象,关注度很高,里面或许有炒作的嫌疑,但这种密集的信息流很容易让想理性购车的用户,带来选车上的干扰。在我看来,一台车它的本质还是交通工具,要安全、舒适的把人从A点带到B点,这是一台车最基础的使命,其次在这些基础上再给人带来所谓的情绪价值,但如果连第一点都做不好的话,它并不值得认可。
所以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买车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一台车正常的使用周期也是奔着8-10年去的,大家买车,关键点就是选一台品质靠谱、技术在线以及安全安心的车。广汽本田作为老牌合资车企,在国内有着26年的历史,越是在这种老牌车企上,我们越能够看到他们是如何造车,如何造一台能够满足长期主义理念的好车。
我们先聊聊“品质”这个关键词,品质的核心就是产品质量。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句话叫“开不坏的广本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广汽本田的产品质量在大众心中的标签。在行业极具权威性的J.D.Power新车质量认证榜单中,广汽本田从2020年到2023年,连续4年蝉联榜单第一。
不管是民间的“流言”还是权威机构的背书,这后面是广汽本田对于质量的品质密码“严于图纸要求”、“高于行业标准”,他们针对合格率设定了120%的目标,包括设计品质、制造品质、设计验证,都是以120%的要求去把控,覆盖了一款产品的生命全周期。正是有了车企对于产品的高品质要求,消费者买到手才会踏实,才会有好品质。
我想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买车就是图省心,谁也不想天天去折腾车子,在这一点上,诸如广汽本田这样有着造车底蕴的老牌合资车企,显然是更加靠谱的选择。
其次我们来聊聊口碑,其实不少消费者都不是很懂车,更多是靠口碑去形成对一款车,一个品牌的固有印象,而形成好口碑的基础就是销量,没有销量就不会有口碑,没有销量的口碑都是“假口碑”。同样还是以广汽本田为例,提起合资中型车,雅阁一定是大家绕不开的车型,目前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了2200万辆,国内的销量超过了330万辆;被誉为“超跑”的广汽本田飞度,它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了800万辆,国内也卖出了超过140台辆;同时还有在年轻人中关注度很高的SUV-广汽本田缤智、深受家庭用户喜欢的轿车-广汽本田凌派,在国内的大街小巷上也经常出现。这些满大街跑的广汽本田,也都是实打实的口碑。
除了燃油车,本田在电驱混动上也可以称得上是鼻祖品牌了,目前它的混动车型在全球累计售出了超过450万辆,广汽本田的电驱混动车型在国内也售出了超过50万辆。数据是最直接的话语权。如今市面上新品牌很多,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良性竞争也有利于汽车行业的发展,但是如果有些品牌成立没几年就说自己有着如何的造车底蕴,我认为大家可以直接避开,毕竟造车底蕴这东西真的不是靠说就可以拥有的。
如今大家买车的时候,都会比较关心车辆的智能化,这些是车企这几年主攻的方向,比如各种车机系统层出不穷,各种智能驾驶辅助也在不断更新,但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核心的关键词,就是安全。如今在很多车企的包装下,智能化和娱乐化画上了等号,会让大家忽略了重点,智能化真正底层逻辑是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供的功能才具有价值。
广汽本田所搭载的智能化系统,包括“Honda SENSING 360安全超感系统”以及“Honda CONNECT 4.0智导互联系统”,前者主要的作用是在给驾驶者带来更加全面的安全保障,可以实现车道保持、碰撞缓解制动、车道偏移抑制、主动巡航控制等功能;后者主要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给驾驶者带来更多信息参考,从“周围环境监测”、“车内乘员守护”、“车辆状态的诊断”三个维度提升行车安全。
除了智能化系统上的安全,在车身结构上同样也要跟得上,广汽本田采用了目前本田最新的Honda Architecture架构,在关键部位的采用了1500MPa的热成型钢,同时为了实现轻量化,还加入了铝材料和高张力钢材的应用。广汽本田旗下的雅阁、皓影和型格都获得了中保研(C-IASI)的全优评级。
为了实现一台车长期主义的理念,在车辆的耐造性上,广汽本田也下了不少功夫。广汽本田在国内拥有6大试验验证基地,覆盖了70种工况和153项极限环境,包括大家熟知的高热、高寒和高原“三高测试”,其中中国实地路况耐久测试里程就超过了30万公里。所以在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叫“本田的发动机,20万公里才算出了磨合期”,说明了它的耐久性是有口皆碑的。
如今不少新势力车企产品出新很快,不少消费者觉得老牌车企出车太慢,但你不知道是,一款产品背后要经历的测试是有多复杂,只有经过充分验证的产品,买着才放心。
本田在一众车企中也被称作“技术流”,很多车界的“黑科技”都出现在本田的车型上。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本田的确走在前列,比如广汽本田所采用的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就是开创了“以电为主”的技术路线,可以兼顾燃油车的平稳线性动力输出,也可以让能耗更加经济。
在插电式混动方面,广汽本田旗下的雅阁和皓影的插混版,均搭载的是第四代i-MMD插电式混动系统,它实现了传统插混和增程车在亏电状态下动力性能打折的痛点,同时也兼顾了能耗经济性,比如在此前的一项挑战中,全新雅阁e:PHEV一箱油(43L油箱)跑出了2132.7km,皓影e:PHEV一箱油(46L油箱)跑出了1936.1km的续航成绩,这很难不说是“黑科技”了。
同时针对乘坐纯电车后排容易晕车的现象,广汽本田在其推出的纯电车型e:NP2极湃2上,搭载了智能高效纯电架构,集成了2万余种场景算法,以适应更多行驶场景,加上本田对于车内空间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后排乘坐易晕车的情况。
消费者在买完车之后,必然也会遇到用车以及后期置换的问题,对于已经在国内市场深耕26年的广汽本田来说,目前全国252个城市拥有超过500个特约店,这些都是消费者后期维护保养车辆的保障,当然这里也劝一句要买车的朋友,买车这件事本身并不难,后期用车维护才是重点,注意辨别“买车有路,售后跑路”的品牌。
同时在保值率方面,广汽本田也一直有口皆碑,比如在《中国汽车保值率风云榜》中,广汽本田在2023年位列合资品牌保值率第一,2021-2022年位列第二。以车型来举例,大家熟悉的飞度,已经连续三年位列细分市场保值率第一;而包括雅阁、缤智、冠道、奥德赛在内的广汽本田旗下车型,都在各自的细分市场居前列。选择一台高保值率的车,在后期真正卖车的时候,或许才不会“肉疼”。
总体来说,对于当下计划购车的消费者而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毕竟有着非常多的品牌和车型可选,但普通人买车本身也不易,理性对待买车,选一台满足自己需求,安全、省心、靠谱的车,才是重点,切记不要被各种流量冲淡自己的思考。
在2024年的福田汽车828品牌之夜期间,为了赢战商用车智能新能源时代,福田汽车进行了系统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三年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而在福田汽车2025年一季度商务会期间,福田汽车又再次发出了争创世界一流商用车企业的宣言。可以说,福田汽车在商用车发展大潮当中不断勇于突......
5月26日,广汽传祺全新高端新能源MPV——向往M8乾崑系列正式上市,以35.99万-40.99万元的定价,携华为鸿蒙座舱+乾崑智驾两大核心卖点,剑指高端新能源MPV市场。作为传祺与华为深度合作的首款车型,其诞生既承载着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野心,也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跨界合作的典型范......
近日,比亚迪作为“CCTV. 科技强国战略合作伙伴”加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品牌强国工程”,践行品牌强国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彰显全球新能源汽车冠军的科技力量与时代担当。
车圈价格战愈演愈烈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以巅峰技术“稳”入新境 仰望U7全国体验沈阳站圆满启幕
《早懂车》最新获悉,起亚即将以全新宣言“起亚,所向由心”开启在中国市场的品牌焕新之旅,并将携手知名导演顾游(顾晓刚)推出同名品牌电影,以真挚、感性的故事探索“心”与“行”的共鸣关系,深度诠释“心之所向,车亦所往”的品牌温度与人文情怀,陪伴用户共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哈弗猛龙燃油版亮相即征战环塔拉力赛,要知道环塔拉力赛可是非常艰难的越野赛场,在这里有国内外的越野车同台竞技,哈弗猛龙燃油版面对出征是怎么说的?
为什么怠速检查废气阀是不准确的
长城汽车魏建军的言论本质为了什么?要知道世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
广汽传祺向往S7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不仅外观时尚 配置丰富,更兼顾全家人的需求。
5月26日,广汽传祺全新高端新能源MPV——向往M8乾崑系列正式上市,以35.99万-40.99万元的定价,携华为鸿蒙座舱+乾崑智驾两大核心卖点,剑指高端新能源MPV市场。作为传祺与华为深度合作的首款车型,其诞生既承载着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野心,也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跨界合作的典型范......
长城汽车哈弗猛龙燃油版上市,作为一款越野方盒子造型的车,售价15玩级,这些配置绝对能硬刚30级硬派SUV。
电动跨界 SUV YU7 发布,设计神似法拉利 Purosangue!
插混车型接受度持续走高,与纯电车型感知差距缩小
吉利第四代博越L亮相济南,这款“三好SUV”究竟有啥变化?
5月20日,方程豹汽车交付量正式突破10万台,作为比亚迪旗下个性化品牌,方程豹仅用18个月的时间便达成10万台交付,与小米、问界共同跻身新势力品牌交付最快破10万台的TOP3。
哈弗猛龙燃油版上市啦,堪称是15万级别能和30万硬派SUV掰手腕的王者,都2025年了为什么一台燃油车还能让大家那么追捧?我们听听长城哈弗的解释。
【数据同学会】走进长安汽车,探讨“Data x AI”重塑车企增长路径
全球第四大车企新CEO,艰难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