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温 莎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琚 佳
来源 / 纽约时报,德国商报等
茨维考是德国东部的一座工业城市,不如底特律那么出名,但自从奥古斯特·霍希于20世纪初在这里创立奥迪以来,城市经济便一直围绕着内燃机工业发展。
2018年,当大众汽车宣布将茨维考工厂改造为只生产电动汽车时,无异于在城市投放一颗重磅炸弹。
大众汽车关闭了热销的高尔夫掀背车的装配线,将这家在高速公路上拥有自己出口的工厂改造成为适合生产六款电动车型的地方。改造后的工厂每分钟可以生产一辆汽车,并通过火车运送出去。
这是大型汽车厂从内燃机完全转向电动化的极端案例,茨维考成为汽车行业转型期的一个尝试。
电动车的零部件比汽油车少得多,没有散热器、排气管、油箱、风扇皮带以及复杂的变速箱等等。许多汽车行业的从业者、高管和政客都推测,电动汽车需要的工人更少,将会导致全球工业城镇大规模失速和失业。
茨维考有超过1万人为大众工作,还有数万人为汽车供应商工作,积极的尝试似乎可以避免可怕的后果,然而,茨维考的市中心依旧有些沉闷,人们显得有些不安。
电动化转型本身不会导致经济危机,但电动车的到来和其他新技术正在撼动老牌巨头的生意,从业者遭受着痛苦,处在主机厂下游的汽车供应链,率先感受到了寒意。
根据重组业务咨询公司Falkensteeg数据,1~6月,162家营业额超过1000万欧元的公司申请破产,同比增长41%,提交申请最多的行业之一,就是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破产的企业超过20家,同比增长60%。
当前的危机与2020年疫情期间的破产高峰如出一辙,当时有28家公司退出市场。近年来,中小型供应商的日子比疫情期间好过了一些,却依然岌岌可危。随着汽车制造商继续取消和推迟订单,能否熬过2024年下半年十分关键。
茨维考的尝试是积极的,然而,欧美对电动车的需求低于预期,许多希望利用转型带来增长机会的德国汽车零部件应商发现自己被巨额的前期投资困住了。德国大型汽车制造商也在努力应对挑战,尤其是面对迅速崛起且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中国对手时。
左边是日渐衰退的传统燃油车行业,右边是方兴未艾的电动车市场,在舒舒服服的过了一个世纪之后,德国汽车进入了艰难时刻。
拥有几百或几千名员工的小型企业,通常专门生产单个零部件,在德国,这些中小企业正在成群结队的关闭。
最新一个申请破产的德国零部件供应商是Recaro Automotive,这家诞生于1963年的座椅企业给出的理由是,“最近几年的危机导致价格大幅上涨,并失去了一份重要合同,公司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困难”。
Recaro Automotive是阿斯顿·马丁、宝马、兰博基尼、奔驰等豪华汽车品牌的供应商。
另一家几乎同一时间进入破产程序的是BBS,这家德国企业是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唯一车轮供应商,以提供高性能汽车的轮毂而声名鹊起,然而在今年5月和6月已经发不出工资了。
再向前追溯,6月26日德国汽车供应商Allgaier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其主要客户包括保时捷。该集团成立于1906年,总部位于斯图加特附近的乌英根(Uhingen),拥有约1700名员工,是汽车钣金成型领域知名供应商,同时也活跃于机床、工具制造以及筛选系统等领域。
2月,著名汽车内饰供应商Eissmann Automotive的德国分公司申请破产,该公司总部位于斯图加特南部的巴特乌拉赫,为几乎所有汽车品牌生产过内饰,在全球17 座工厂拥有5000 名员工,其中1000人在德国。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缩减的订单,高昂的成本,强劲的对手……导致部分德国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力开始消失。
为了活下去,一些汽车供应商开发了电动汽车的新部件,取代即将过时的产品。例如德国供应商 Eberspächer 在茨维考以东 60 英里处设有一家工厂,除了为传统汽车提供排放系统外,还开始为电动汽车提供温度控制系统。
那些仍在寒冬中坚持的企业,大多选择了瘦身。
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近日宣布,预计将在2028年底前,将其德国员工人数从目前的5.4万人,逐步削减1.1万~1.4万人,这几乎占德国所有工作岗位的四分之一。。
另外,采埃孚计划在德国进行必要的工厂整合,以调整产能。此前,企业已经宣布未来两年内实施一项紧缩策略,旨在节省高达60亿欧元的开支。
博世集团在2023年年底表示,其德国两家生产变速器的工厂裁员至少1500人,并计划2026年底前在软件和电子部门裁员约1200人。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裁员计划后,博世并未排除裁员人数可能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仅柴油开发停止一项就会导致开发和行政部门损失 1500 个工作岗位。该集团发言人表示,“我们面临的挑战比预期的要大得多。”
今年2月,另一件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正式启动7150人的裁员计划,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其中包括1750个研发岗位,以及5400个行政管理岗位。大约40%的裁员将发生在德国,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
德国汽车工业即将出现异常血腥的清洗,数十万个岗位岌岌可危,其中一些是高技能工作岗位。汽车行业(不包括维修店、加油站、贸易和销售)雇用了80多万人,根据消息来源和预测,其中的一半以上处于危险之中。
“突然之间,中层管理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也面临失业的风险。”德国《商报》写道,该报在2月底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十分扎心,“你出局了——新一轮裁员潮”。
文章称,目前被解雇的人不仅穿着工作服,往往还穿着西装、实验室外套或帽衫。劳动力市场专家警告人们不要幻想大多数受影响的人可以轻易转岗位,就算行得通,这些新职位的薪水通常也比大公司的传统职位低得多。”
眼下的这波裁员潮远未结束,这是开始。“在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内,其他公司可能会宣布新的或更残酷的紧缩计划。”《商报》援引经济专家的话说。
智能电动转型的过程所需成本高昂,但生产电动车花费的工作时间更少,利润更低。在全球市场,德国汽车品牌正在与美国和中国企业进行鏖战,竞争的激烈也令零部件厂商的订单减少。
Stellantis的老板唐唯实(Carlos Tavares) 曾谈到“血腥和动荡的2024年”。他所领导的集团在德国的工厂(包括欧宝)2023年产能利用率仅为60%。
茨维考商会主席马克斯·扬科夫斯基 (Max Jankowsky) 最近去迪拜旅行时没有看到任何大众汽车,这让他很失望。“只有特斯拉、特斯拉、特斯拉,”扬科夫斯基先生说,他同时还是一家为大众供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德国汽车的未来似乎充满不确定性,勒紧腰带成为供应商们度过寒冬的无奈选择。
宝能救不起威马,复活潮也不是遮羞布。
近日,鸿蒙智行公布最新销量数据,6月单月全系交付52747辆,单日交付量3651辆。
你能买到最便宜的GL8,探店别克GL8陆上公务舱
赢麻了,比亚迪首推为智能泊车安全兜底!天神之眼迎来重磅升级
发布会上的一系列技术,对多数车企来说,1年时间内未必能做出来并顺利交付。
新汽车致敬新教育!问界M9福耀科技大学交车仪式圆满举行
新能源MPV意外走红,上汽通用的差异化生存之道
比亚迪硬核承诺:L4级泊车安全全兜底,OTA升级惠及百万车主。 比亚迪车主要偷着乐了!比亚迪为智能泊车兜底,不管是小剐小蹭还是该车企担的损失,不用跑保险、不用费口舌,找比亚迪售后就能一站式搞定,还不用担心明年保费上涨! 另外,天神之眼还迎来最大规模的智驾OTA,升级涵盖泊车、......
倍耐力推出首款生物基及可回收循环使用材料占比超70%,面向全球市场的量产轮胎,其中采用的天然橡胶获得FS(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该认证代表从橡胶种植园到生产工厂的全供应链都符合可持续管理标准。
为什么现在中国品牌出的新车基本都是新能源车,而奇瑞的新车仍有这么多油车呢?是奇瑞的新能源技术不行吗? 去了趟埃及我才明白,不是奇瑞的新能源技术不行,而是奇瑞太懂海外市场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确实很牛,但要进入埃及这种发展中国家,难度实在是太大。
在2025享界用户星享之夜上,享界发布了专属于自己的Logo,未来在享界车型上大家都将见到这个标志的出现。同时,余总在活动现场还透露,享界的旅行车也将在今年秋季亮相上市。新车标+新车型,这样的享界必须值得期待!
比亚迪全球率先实现媲美L4级智能泊车,承诺为中国市场天神之眼用户为智能泊车兜底——安全及损失由比亚迪直接处理,无需走保险且不影响保费。这样的底气源于比亚迪最大智驾车云数据库、全球最大研发团队及百万级天神之眼智驾车型保有量。
安全升级!2026新车禁用单踏板刹停+全系标配ABS
近日,倍耐力推出首款生物基及可回收循环使用材料占比超70%,面向全球市场的量产轮胎,其中采用的天然橡胶获得FSC(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该认证代表从橡胶种植园到生产工厂的全供应链都符合可持续管理标准。到2026年,倍耐力欧洲工厂将全部使用FSC认证的天然橡胶。
下半年会更好
2025年6月,诸多车企纷纷调整内部架构,用来应对激烈的淘汰赛,中国汽车行业人事变动由此变得极为频繁。这些变动涉及外企、国企、民营以及造车新势力等不同阵营,涵盖销售、研发、品牌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
新能源汽车崛起之后,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抓住机会,对传统的硬派SUV利用自己的新能源平台改造,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新能源越野SUV。
热点丨广汽菲克宣告破产,国产Jeep谢幕,合资生死局再引热议
首个媲美L4级智驾,腾势天神之眼 B让智能泊车再也不慌
大型纯电SUV 确认取消!本田突然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