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Cybertruck的交付初期曾引起广泛关注,尤其在2024年第二季度成为美国最畅销的电动皮卡时,销售势头看似强劲,一度让市场对其前景充满期待。然而,随着积压订单的逐步完成,需求逐渐下滑,这一点在2024年12月初Cybertruck生产线工人被通知休假三天时尤为明显,这一突如其来的调整无疑给原本热闹的生产线蒙上了一层阴影。
特斯拉内部备忘录显示,公司计划在2025年1月进行团队调整,并对员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于未来工作任务的偏好。这一举措意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该计划已付诸实施,部分Cybertruck生产员工已被调往Model Y组装部门,这一变动在员工中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和担忧。
特斯拉在调查中间接承认Cybertruck的生产需求可能减少,表示将根据业务需求调整Model Y和Cybertruck的生产计划,并强调希望确保员工的偏好得到充分考虑。然而,由于员工对从Cybertruck转向Model Y生产的意愿不足,一些人被迫转换岗位,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特斯拉为Model Y需求增长做准备是明智的举措。这款跨界车备受欢迎,市场反响热烈,预计随着新款车型的发布,需求将进一步增长。新款Model Y不仅在外观上有所改进,还配备了实体转向灯杆,这一细节的改变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为了提升Cybertruck的销量,特斯拉采取了多项措施。到2025年,Cybertruck将有资格获得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这一政策无疑为潜在买家提供了不小的吸引力。特斯拉还多次降低租赁价格,上一次调整是在12月,当时双电机版Cyberbeast的租赁价格降至每月899美元,三电机版Cyberbeast的价格降至999美元。此外,特斯拉宣布将为从库存中购买的卡车提供终身免费超级充电(有一定限制),这一优惠政策似乎真的在试图销售一些未售出的Foundation Series Cybertrucks,显示出公司急于清理库存的迫切心情。
然而,Cybertruck的需求仍受到其形象和价格的双重影响。由于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前卫的造型,Cybertruck难以吸引传统卡车买家,即使他们有意购买电动汽车。此外,更便宜的版本尚未推出,使得Cybertruck的售价过高,除了作为炫耀的玩具外,缺乏其他实际意义。尽管Cybertruck在性能和越野方面表现出色,具备强大的电动皮卡特性,但它并未被广泛视为工作卡车,这一认知上的偏差无疑限制了其市场潜力。特斯拉若想在电动皮卡市场站稳脚跟,还需在产品定位和价格策略上做出更多努力。
中国新能源品牌闪耀LEAP展极石汽车正式亮相沙特 首日订单超200张
吉利销量超过比亚迪,中国车市要变天了吗?
深蓝汽车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发布暨春季新品发布会在重庆开启
头部品牌负债达数万亿,车企“高负债”被误读
【韩系动向1493】现代Casper 电动跨界版上市,售价约合16万元!
2月10日消息,一如去年开年,今年开年后的车市依旧是火药味十足,价格战再起波澜,比如北京现代就推出了一口价的方式,进行降价。
共启全民智驾元年,打造中国智驾新名片!
2025年车圈迎来第一件大事!即长安与东风或整合重组,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同时发出公告,间接控股股东正在筹划重组,重组可能导致两家公司控股股东会变,但实际控制人不变,前者背后是中国兵器集团,后者则是东风汽车集团,都是和国资央企谋划大事,也很有可能见证历史!若是重组后将会带来怎样影响......
2025年2月9日,长安汽车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
销量下滑,品牌换帅,长城欧拉接下来会怎样?
近日,长城汽车一则人事变动看似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哈弗品牌总经理赵永坡宣布兼任欧拉品牌总经理,全面负责两大品牌的管理工作。为何哈弗品牌经理要兼任欧拉欧拉产品线,这是一场整合,还是临危救火?
2024国内车企出口量:长安进前三,比亚迪增速猛,特斯拉排第八
因安全隐患 梅赛德斯-奔驰、北京奔驰召回部分进口S、国产E级共28043辆
三种智驾方案,两种电机,不用华为ADS 3.0,深蓝S09会卖到35万?
最近长城汽车宣布,其自研的Coffee Agent和DeepSeek已经实现技术深度融合,在汽车圈那可是引起不小的轰动。今天我就跟大伙好好聊一聊,它背后的大文章!
网传东风和长安合并?是强强联合,还是抱团取暖?
春节假期短暂而美好,转眼间又到了复工时刻。面对节后通勤路上的拥堵、寒冷天气带来的挑战,以及从假期状态切换到高效工作的过渡期,你是否已经准备好?
奇瑞已与DeepSeek深度融合。
随着春节余温渐散,新一年的奋斗征程已悄然开启,作为连接千城百业的快递行业更是全面开工,全国快递业务维持高位运行,日均业务量超5.5亿件,展现出了超高的市场活力。
继限时一口价以广汽丰田打响合资保卫战的第一枪后,在2025年2月8日,自主品牌似乎发起应战,这场看似“你降我卷”的竞争,究竟是单纯的价格厮杀,还是合资与自主的暗自的战略博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