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敲定新法案,确定禁止使用中俄软件和芯片的车辆进入美国汽车市场之后;汽车圈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是不是连特斯拉一起打了?
禁止使用带有中俄两国软件和芯片的车辆出口到美国市场,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撇开不谈;简单来说不过是商业游戏中各自使出的手段,任何手段的前提都是利己,其次才会是利他与双赢,任谁都不例外。所以认为新法案“连特斯拉一起打了”的观点是比较幼稚的,即便特斯拉在上海工厂生产的汽车到诸多亚太和欧洲国家,甚至出口到北美国家加拿大。
特斯拉首先是一家美国汽车制造商,所以在利益上显然会站在同一战壕。
美国汽车制造商当然要有美国本土工厂。
特斯拉上海汽车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 3和Model Y没有返销到美国市场,所以新法案对于美国市场又能有什么损失呢?可以说这个预设前提显得很“无厘头。”并且该法案实施的时间并不是现在,而是从2027年开始对部分车型生效,2030年才会对使用相关硬件的车辆生效。所以特斯拉在现阶段里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然而又有观点认为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特斯拉会因为失去成本优势而失去竞争力,这个观点又是否正确呢?
有些汽车评论员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已经预设立场,完全不具备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特斯拉在美销售的车辆一直都是本土化生产,即便是相关供应商企业也基本不以中国汽车供应商企业为主。然而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产品竞争力依然很强。
特斯拉的核心供应商包括但不仅限于:
松下LG新能源富田约翰克兰夏普斯堪尼亚奥托立夫美铝博世舍弗勒等等。
特斯拉美国工厂打造车辆可以不依托中国供应商企业。客观上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目前拥有最完善的工业体系,可是客观上的美国也依然是工业强国;美国制造业目前依然稳居全球第二。并且在核心产业方面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要知道美国汽车年产销量也是轻松达到上千万辆的,所以现在的美国需要的是一部分制造业回流,以应对曾经的去工业化。而现在的一系列方法都是在加速美国制造业回流,特斯拉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汽车工业的产业链很长,配套产业必须足够完善。
可以说能够达到美国汽车产业规模的程度是绝对不容小觑的,其核心制造业的产业规模依然非常庞大。那么还有什么理由看衰呢?
综上所述,特斯拉汽车不会受到新法案的影响,上海超级工厂也会稳定的运转下去。现在的特斯拉可以说是空前的强悍,2025年的新车型的发布和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其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与自动驾驶技术相关的法案落地之后。作为美国车企里最抢眼的新星,这家汽车制造商必定会成为美国加强汽车产业的关键驱动力。至于国产电动汽车想要进入美国必定会很难,因其掌握的优势里有一项是现阶段美国不具备的,那就是相关产业的先发优势;这也是美国汽车产业正在加速追赶的。而另一项的人力优势是无从追赶的,这项优势实际也只有一部分东亚国家才具备,所以按照这个趋势竞争下去的话。全球汽车市场的割裂怕是在所难免,未来很有可能发生一些围绕汽车产业的更重大的事件。
以上仅为预测,仅供参考。
再讲一句:
重视竞争对手更能帮助自身提升与进步。总是“小丑化”竞争对手,把竞争对手当成傻瓜,为何与傻瓜竞争还那么吃力呢?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吧。
奥地利大奖赛迈凯伦赛车展现了绝对优势,双车统治了比赛。由于迈凯伦车队允许自由竞争,本站两位车手缠斗成为焦点,赛场上的双龙会以诺里斯的获胜而结束。
上汽通用汽车东岳白金工厂第650万辆整车下线
“德系品质+中国智慧”相互赋能,上汽大众将开启下半场的全势能加速。
国产新能源汽车都值得去选择,友商大可不必拦截小米汽车订单
资本层面基本完成闭环搭建,突破300万辆也不是梦。
收购英迪芯微将使得信邦智能在坚守原有业务的同时切入汽车芯片领域。
闻 “汛” 速援,爱暖榕江!骆驼蓄电池驰援贵州抗洪一线
销量快讯:一汽丰田6月销量72209台,同比增长14%
自主五强6月销量丨奇瑞冲击前二,吉利增速猛,长城持续回暖
还有很多话想说,也还有很多话没说出口。
近日,上汽大众途岳家族再叠新BUFF,在限时一口价7.99万元起+整车终身质保“双王炸”的基础上,再推“3年0息”购车金融政策,分期购车3年内无需支付利息,首付仅需7,990元起,“三管齐下”创途岳家族拥车门槛新低! *详情请洽上汽大众授权经销商
宾利大家都认识,来自英国的豪华汽车品牌。
途虎宣布投入十亿补贴,助力加盟商降本增收,提升竞争力
3年0息、首付7,990元起!途岳家族拥车门槛创新低!
特斯拉6月销量实现双增长,新车型Model Y E80曝光
7月3日消息,作为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燃油车,自打亮相起,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就可以说是备受瞩目,日前新车正式开启了预售,共推出了5款车型,预售价26万元起。
2025上半年,上汽大众累计终端销量52.3万辆,同比增长2.3%。
从北京到天津:一汽丰田战略重塑后的2025年
小米YU7的巨大压力下,智界R7依旧能够保持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逆势劲增66%,北京现代的坚实之路彰显体系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