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2025智驾之争——技术内卷下的市场重构与生态博弈

2025智驾之争——技术内卷下的市场重构与生态博弈

车动力大嘴说车 1072浏览 2025-02-11 IP属地: 未知

2025年2月,中国汽车市场以一场智能化技术普及的浪潮拉开序幕。比亚迪与深蓝汽车先后抛出“智驾平权”战略,前者通过“天神之眼”系统将高阶智驾下探至10万元以下车型,后者则联合华为将智驾功能拉入20万元以内市场。这场看似价格战的背后,实则是一场技术、生态与产业链的全维度竞争,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卷价格”向“卷技术”的深层转型。

开年“王炸”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发布会释放了两个核心信号:“技术下沉”与“规模化普及”。其全系车型覆盖10万以下至百万级市场,通过差异化方案(DiPilot 100/300/600)实现高速NOA、城市领航等功能的分级标配。例如,售价6.98万元的海鸥搭载三目视觉方案,支持高速领航;而仰望U8等高端车型则配备三激光雷达与500TOPS算力,实现全场景高阶智驾。这一策略打破了“智驾=高价”的固有认知,将2024年国内NOA渗透率不足10%的市场现状直接推向“全民标配”时代。

深蓝汽车则通过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加持,将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售价压至17万元以下,甚至计划在10万元级车型中部署激光雷达。这种“技术+成本”的双重攻势,不仅挑战了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定价体系,更迫使行业重新定义“性价比”标准——智能驾驶能力成为衡量车型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比亚迪与深蓝的技术路径差异,折射出行业对智驾终局的不同判断。比亚迪采用“双线并进”策略:

纯视觉路线——基于三目摄像头与英伟达Orin芯片(84-254TOPS算力),覆盖10万-20万元主流市场,强调高性价比与功能实用性;

激光雷达路线——以DiPilot 600系统为核心,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城市NOA,主攻高端市场。

而深蓝则依托华为的“算法+硬件”生态,通过乾崑智驾ADS SE版实现城市领航功能,并将硬件成本压缩至3000元级。这预示着未来技术竞争的核心将聚焦于算法优化(如无图方案)、算力效率与成本控制(激光雷达量产降价)三大维度。

比亚迪的规模化优势(2024年销量427万辆)使其具备与英伟达、地平线等芯片厂商签订百万级订单的议价能力,而深蓝与华为的合作则展现了“车企+科技巨头”生态联盟的潜力。这种竞争模式正催生两类赢家:

垂直整合者——如比亚迪,通过自研智驾系统与供应链掌控,实现技术闭环;

生态共建者——如深蓝,借力华为的算法与芯片能力,快速补齐智驾短板。

与此同时,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域控制器等上游产业链迎来爆发机遇。例如,华创证券预测,城市NOA硬件成本降至3000元后,10万-15万元车型将掀起标配潮,而地平线征程6M芯片的规模化应用,则可能重塑中低端市场的技术格局。

新一轮智能化之争,谁在难受?

邓瑞鹏

很显然,新能源的上半场电气化之争已成功树立格局走势,那接下来的智能化之争,又会让谁压力陡增?

首先当然是如今销量不佳的中后部品牌,与比亚迪、长安相比,它们的体量无法助其实现成规模的智能化研发,更别说智能化最为需要的持续迭代能力。而如此一来,本就较为边缘化的它们,也将进一步加剧淘汰,两极分化情形只会愈演愈烈。

其次便是合资品牌,本就压力十足的它们,面对此次进阶智能化的“重拳出击”,它们还将遭受进一步挤压。此次比亚迪、长安所发布智能化战略,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竞争力之足,这都是以往合资品牌不具备之优势。

如果说此前合资品牌还能凭借底蕴受部分用户所青睐,那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如果它们无法迅速跟上,其市场份额还将受到进一步挤压。

最后便是一直将智能化当作核心卖点的新势力品牌,无论是比亚迪还是长安,此次的智能化战略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性价比”与“科技平权”。所以,如何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控制成本、降低售价?对于新势力品牌而言也将是新一轮考验。





结语:

2025年的智驾之争,既是技术普惠的胜利,也是产业深度变革的序章。当“智驾平权”从口号变为现实,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全球罕见的创新速度,重新书写智能出行的规则。这场竞争中,唯有将技术内卷转化为用户体验的提升,方能在激荡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车动力大嘴说车 5974粉丝    2948作品 关注 一群车界知名大嘴,陪你聊聊车市那些事儿。
推荐作者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柿柿车 关注
汽车媒体编辑,参与C-NCAP试验报道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