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智能化浪潮的兴起,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视觉方案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技术代表,备受瞩目。日前,特斯拉FSD在国内终于落地,众多车主、自媒体纷纷试驾评测,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这种纯视觉方案带给大家的感受似乎没有预期中那么出色。很多人不禁要问,特斯拉FSD视觉方案真的适合中国国情吗?
马斯克历来不走寻常路,在自动驾驶领域亦是如此。从技术架构层面来看,特斯拉FSD选用的纯视觉方案是一种创新性尝试。在 HW4.0 版本里,仅凭8个摄像头感知周边环境,这种简洁设计大幅削减了硬件成本。而且,依靠720TOPS 算力芯片以及端到端神经网络模型,系统能直接生成控制指令,达成决策连贯性。在应对复杂路况,像无标线道路、窄路会车等情形时,它能展现出类似人类驾驶的应对方式,为驾驶者带来更顺滑的驾驶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特斯拉FSD的表现可以说是顶尖头部的。
此外,特斯拉FSD具备数据驱动的自主学习本事,通过海量视频数据训练,在北美城市道路的自动驾驶表现稳定,赢得了用户认可。同时,该系统无需依赖高精地图就能规划路径,这在一定幅度上为其适应中国城乡多样的道路环境赋予了优势。
尽管特斯拉 FSD 视觉方案在环境感知方面有一定优势,但面对中国极为复杂的路况,仍存在误判风险。中国部分地区道路狭窄,人车混行现象严重,交通标志和标线可能存在磨损、模糊不清的情况。此外,还有诸如电动三轮车、老年代步车等非常规交通工具参与交通,其行驶轨迹和行为模式难以预测。FSD 视觉方案基于图像识别的特性,在面对这些复杂、模糊的场景时,可能会出现对目标物体的误判或漏判,导致车辆做出错误的驾驶决策,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
FSD对中国交通规则理解的偏差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的交通规则与其他国家存在诸多差异,例如在一些路口的让行规则、潮汐车道的特殊使用规定等。特斯拉FSD 视觉方案在设计之初主要参考的是全球通用的交通规则框架,对于中国这些独特的交通规则细节,可能无法完全准确理解和执行。这可能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违反交通规则,引发交通纠纷甚至交通事故。例如,在一些没有明确交通信号灯的路口,FSD视觉方案可能无法准确判断车辆的优先通行权,从而影响交通秩序。
在安全策略方面,特斯拉FSD为追求驾驶流畅性,遇到行人或非机动车突然穿行时容易紧急刹车,增加了后车追尾风险。这与国内车企“保守优先”的安全理念存在明显冲突。由于缺少本地化数据训练,系统面对三轮车、电动车密集穿行场景时反应迟缓,人工接管频率比国产方案高出不少,进一步凸显了系统的不足之处。
要想彻底解决上述问题,需要FSD收集驾驶数据,通过训练和升级算法,以提升驾驶感受。但在这方面,特斯拉FSD有个天然的短板。中国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特斯拉作为一家外资企业,其数据收集和传输方式受到严格监管。譬如,FSD无法接入本地实时路况数据,像交通管制、施工路段等信息都无法获取。这就致使规划的路径可靠性降低,无法为驾驶者提供最准确、及时的路线选择,进而影响驾驶体验与安全性。
而特斯拉此前一直依赖全球数据训练模型。要构建中国专属数据库并快速优化算法并非易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中国市场的技术更新速度,甚至于可能会因为数据训练问题而不能释放所有功能。
简单分析来看,特斯拉FSD的纯视觉方案在成本控制和算法效率上优势明显,但感知冗余不足以及本土化数据的短板,限制了它在中国市场的全面推广。我们就此断言特斯拉FSD不适合中国市场,显然为时尚早。
针对这些问题,特斯拉是可以采取改进措施实现翻盘的。针对数据,可以建立中国专属的数据训练中心,加快算法对特殊场景的适应能力。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中国本土的路况数据,优化算法模型,提高系统对复杂交通环境的识别和应对能力。针对安全冗余问题,可以开放硬件升级接口,允许用户选装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纯视觉方案在恶劣天气和特殊场景下的感知不足,增强驾驶安全性。此外,还可与高德、百度等地图商或者车企合作,合法获取高精度地图和实时交通信息。
在现阶段,特斯拉FSD更适合作为城市辅助驾驶系统,而不是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员。它的技术路线能否在中国长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数据合规和本土化适配速度上取得突破。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丰田与中国五矿、明和产业成立合资公司
看起来很有科技感,用起来一点不方便。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赵心童夺冠,成为海狮07 EV车主,比亚迪为何备受名人青睐?
最近国内外车企2024年的财报数据相继出炉了,咋一看,好多车企的负债数字看着都吓人。那么为啥车企都爱“背债”呢?因为车企的规模越大、营收越高,就越需要“借钱搞事”,自然其总负债也就高了。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一听负债高就觉得这家车企要玩不转了,重点要看这些车企借的什么钱,......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吉利银河星耀8上市:以“高价值”重塑中高端混动市场格局
不讲伪情怀,只造真武器!全尺寸火星9越野刀锋版实力破局
终于被莲花找到小米的把柄了!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与安全相比风阻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