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小米解释得越晚,「全民智驾」摔得越惨

小米解释得越晚,「全民智驾」摔得越惨

有文汽车 1712浏览 2025-04-02 IP属地: 未知
小米解释得越晚,「全民智驾」摔得越惨

我们都在等一个更真实的解释。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上,一辆搭载小米Pilot Pro智驾系统的小米SU7标准版因施工改道避让不及,以97km/h时速撞击中央水泥护栏并爆燃,导致车内三名女大学生死亡。

这场事故迅速引发社会关注,但小米官方的首次回应出现在4月1日午间,间隔超过72小时。这种“解释滞后”直接导致舆论真空期被质疑、猜测和情绪化叙事填满,最终演变为对小米智驾技术、企业责任乃至价值观的全面拷问。

小米解释得越晚,「全民智驾」摔得越惨

在这三天中,社交媒体上已出现“车门锁死”“电池自燃”“智驾杀人”等标签化传播,当事人的发声更未得到直接、正面的回复,小米的沉默被解读为“逃避责任”。当舆论发酵至股价暴跌6%时,官方回应才姗姗来迟。解释的滞后性放大了公众对技术黑箱的恐惧,也暴露出小米在危机公关中的被动性。

小米解释得越晚,「全民智驾」摔得越惨

与此同时,官方解释的模糊性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崩塌。

小米所发布的声明详细列举了事故发生前2秒的操作数据(方向盘转角、制动开度),却回避了关键问题,即AEB未介入的具体原因与传感器探测距离与障碍物识别逻辑。这种“报喜不报忧”的信息筛选,被舆论批评为“用数据甩锅驾驶员”。

小米解释得越晚,「全民智驾」摔得越惨

小米的延迟与模糊回应,本质上源于其智驾技术在设计逻辑、人机交互和冗余安全上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事故中被逐一暴露。

根据小米公布的数据,从NOA系统发出风险提示(22:44:24)到碰撞发生(22:44:28),驾驶员仅有2秒接管时间。以116km/h时速计算,车辆每秒前进32米,2秒内行驶距离超过60米,而人类驾驶员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操作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秒。这意味着即使驾驶员全神贯注,物理上也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效避让。

更矛盾的是,小米Pilot Pro系统在检测到障碍物后仅发出减速请求,而未触发AEB自动紧急制动。

小米解释得越晚,「全民智驾」摔得越惨

对此,相关分析人士指出,“AEB本应在驾驶员接管后作为“兜底”措施介入,但系统可能因优先响应转向操作而放弃制动。这种人机博弈暴露出智驾系统的逻辑漏洞,既要求人类接管,又未提供足够的安全冗余”。

此外,事故标准版车辆搭载的Pilot Pro系统依赖1颗毫米波雷达和11个摄像头,但缺乏激光雷达。在夜间施工路段,摄像头受光线限制难以精准识别临时路障,而毫米波雷达对静止障碍物的探测能力本就薄弱。小米的纯视觉技术路线选择在此次事故中成为致命短板,而官方对此未作任何解释,加剧了公众对“减配安全”的质疑。

此外,本次事故也进一步反应出了新势力公司在产品质量上的短板,从争议核心即“车门锁死”去分析,小米声称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专家指出三个致命缺陷。

其一、解锁算法依赖气囊触发,若碰撞未达到气囊点火阈值(如侧向撞击),车门将保持锁死状态;其二、低压电路冗余不足断电后CAN总线指令无法传输,机械拉手位置隐蔽即隐形门把手且需特定操作;其三、电池防护不足:97km/h侧撞导致电池包挤压短路,磷酸铁锂电池仍发生热失控。

这些设计缺陷共同构成“死亡陷阱”,而小米在回应中仅强调“符合国家标准”,回避了对安全冗余的反思。

从用户的角度去分析,小米的危机处理暴露了从技术自信到用户沟通的全链条断裂。

小米在首份声明中强调“驾驶员接管”“数据已提交警方”,却未对遇难者家属表达实质性关怀。家属在4月1日公开控诉“小米从未主动联系”,与官方声称“已与家属取得联系”形成矛盾,同时有网友爆料“受害者母亲直播曾被掐断”。这种冰冷的技术叙事与公众的情感需求严重脱节,进一步激化对立情绪。

小米解释得越晚,「全民智驾」摔得越惨

事故遇难者罗某曾多次向母亲强调智驾“方便、安全”,反映出小米在营销中对技术能力的过度渲染。尽管用户手册注明“驾驶员需全程控制”,但发布会中雷军高调展示的“135km/h AEB刹停”测试视频,客观上强化了消费者对智驾的盲目信任。技术宣传与风险提示的失衡,构成事实上的责任转嫁。

小米解释得越晚,「全民智驾」摔得越惨

小米事故绝非孤立个案,而是智能汽车行业“技术跃进”与“安全伦理”失衡的缩影。

从回复滞后来看,特斯拉在2023年加州消防车撞击事故中,官方回应延迟超48小时,期间舆论已形成“系统缺陷导致死亡”的共识;2024年小鹏汽车因L3级智驾谣言事件,官方辟谣延迟72小时,导致市值蒸发超10%。

这种滞后性主要源于数据核查复杂性、法务与公关博弈以及信息控制权争夺,车企需权衡技术责任与法律风险,并倾向于掌握信息发布节奏,消费者始终处在弱势地位。

聚焦于当下,更有大量车企在宣传中频繁使用“车位到车位”“零接管”、“行业最高”等词汇,甚至通过直播展示双手脱离方向盘的驾驶画面,刻意模糊L2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边界。从某种角度去看,没有小米,也会有其它汽车品牌被推上风口浪尖,也一样会重演"话术式回复"以及”捂嘴公关“,只不过小米更受到流量的青睐。

小米解释得越晚,「全民智驾」摔得越惨

但在“解释滞后”到“信任塌方”的链条中,小米更加巨大的影响力,无疑将导致“全民智驾”的狂欢情绪进一步冷却,甚至会走向另一个不信任的极端。

在汽车有文化看来,智驾不仅仅是分责问题,在智驾事故爆发后进行弥补,而是在初期要建立更强的监管,具体可呈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智驾系统的决策逻辑必须向监管机构和公众部分开放。例如,特斯拉的“安全评分系统”和蔚来的NOP领航辅助驾驶责任报告,均试图通过数据透明建立信任。小米需建立独立第三方数据托管机制,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质疑。

其次,车企应建立“黄金4小时”响应机制,在事故初期同步推进技术排查、家属安抚和舆情引导。理想汽车在2024年温州事故中,1小时内发布初步声明、CEO李想当天赴现场慰问家属,有效遏制了舆论发酵。

最后,现行法规仅要求60km/h碰撞后电池不起火,但小米事故证明,真实场景的极端性远超实验室测试。车企需在电池结构、车门解锁冗余、人机交互等领域实现“超法规安全”。

有文说

小米SU7事故的本质,是技术进步速度与责任伦理成熟度的断裂,当其将“年交付量破30万辆”作为核心KPI时,安全往往成为博弈的代价。

解释的滞后性,不过是这种价值观失衡的外显。唯有将“生命权”置于“技术叙事”之上,智驾才能真正从营销噱头进化为社会福祉。否则,每一次迟到的解释,都将成为压垮行业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汽车有文化 欧阳/文)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有文汽车 12粉丝    390作品 关注 有文化的汽车介绍,中国最早的汽车自媒体之一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