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上汽华为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上汽华为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汽车公社 2414浏览 2025-04-04 IP属地: 未知

2025年开年以来,中国车市上大事频发。


面对不断内卷的竞争环境,车企正通过跨界合作、技术联盟和数据共享等方式加速转型。尤其是巨头之间的重大合作与技术突破,让这场关乎电动化与智能化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这其中,上汽集团与华为的牵手,无疑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性时刻。


今年2月,中国汽车巨头上汽集团与科技领域的顶流企业华为终端官宣深度合作,双方表示将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品牌及产品。


彼时,官方发文表示,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这意味着,上汽与华为终端的合作造车不仅仅是造车这么简单,而是实现从最初产品定义到下游销售服务的“一条龙式”合作。



显然,对于上汽集团而言,身处转型关键期的它亟需一股动力推动自身的发展;而对于华为终端来说,“华为朋友圈”的扩充使其在“全民智驾”的大趋势中获得更多机遇。因此,双方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中国汽车产业从单兵作战转向生态共创的关键信号。


与此同时,在智能电动汽车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两家巨头的联手不仅关乎自身战略突围,更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迈入新阶段,乃至预示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将迎来深刻变革。


“全产业链航母”与“技术新贵”的互补逻辑


从合作框架看,双方资源整合的路径非常清晰。


上汽集团以“造车底蕴”与产业链优势托底,华为则以战略布局、技术创新以及用户思维破局为凭,二者试图在智能汽车领域探索一条“制造+科技”的融合范式。


首先是上汽集团。


拥有70年积累的工业化根基是上汽集团面向未来的底气。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的“黄埔军校”,上汽集团旗下华域汽车、延锋集团等零部件企业已具备定义全球标准的能力,覆盖从三电系统到智能座舱的全产业链条。这种“从钢板到整车”的能力,将帮助华为快速切入汽车制造领域,并精准定位细分市场。



另外,无论是回望巅峰年销量超700万辆,还是当前累计用户突破1亿,这种汽车工业史上名列前茅的成就和其背后体现出来的规模化优势,无疑为华为的技术落地提供了稳定载体。


而作为一家上海的本土企业,开放基因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1984年首家合资公司成立,到如今与阿里、宁德时代等企业的多元合作,上汽始终践行着“美美与共”的合作哲学,在历年的合作中扮演着产业枢纽的角色。未来,上汽也将继续扮演这一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已抽调年轻化、专业化的精锐团队投入合作项目,这支既懂传统造车、又具互联网思维的队伍,将成为打通汽车工业与ICT技术的关键纽带。


作为合作的另一方,集中在技术上的破壁能力是华为的攻坚砝码。



目前,芯片领域,昇腾系列AI芯片已迭代至910B版本,算力比肩国际头部产品;智能驾驶方面,ADS 2.0系统实现无图化智驾,覆盖全国超400个城市;用户运营层面,其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通过“需求洞察-技术开发-产品落地”的全流程管理......


因此,在智能汽车最核心的“芯片+算法+数据”领域,华为自主研发的昇腾芯片、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以及鸿蒙智能座舱系统,将大幅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


而更深刻的变革在于,华为将把消费电子领域的“用户思维”和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引入汽车研发体系。这种“技术+方法论”的双重输出,恰是传统车企转型中最渴求的增量。


其中,尤其是这套经过千亿级市场验证的IPD体系,通过结构化流程打通市场规划、产品开发、技术开发三大环节,将帮助上汽实现从“工程师思维”到“用户需求驱动”的转变。



特别是在智能汽车时代最关键的“产品定义”环节,双方将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洞察,打造真正直击用户痛点的创新产品。可以说,华为的加入,为上汽乃至为全汽车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与思维突破。


当各怀“杀招”的巨头抱团时,让市场对于这一场跨界造车的联姻有了更多期待。


根据目前已知的消息,双方合作全新品牌的首款车型为上汽集团开发,搭载华为电子电气架构和智能技术。另外,有报道称该车型的入门款售价可能定在20万元以内,这也是华为首次将新车定价在了20万元内的案例。同时,新车预计将于2025年四季度推向市场。


02

中国汽车产业的新范式革命


41年前,上汽率先掀起新造车模式之浪,牵手大众汽车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形成现代化工业体系。此举不仅引入国际先进制造标准,更培养了大批本土技术人才,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41年后的今天,上汽牵手华为,再次为中国汽车产业开启新范式革命。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合作不仅被上汽方面定位为“战略级项目”,更是被业内对标为上汽历史上的“二次合资潮”,重要性堪比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外合资实践。


然而,不同于40年前以市场换技术的被动姿态,此次合作中,上汽展现出的主动性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



首先是产业链话语权争夺的机会。


华为的参与,让上汽这家传统汽车制造商得以补强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短板,而华域、延锋等企业则反向为不断扩充造车朋友圈的华为提供车规级制造经验。这种双向赋能或将催生覆盖“芯片-系统-整车-服务”的自主产业链闭环。传统汽车工业的规模化制造能力与ICT企业的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将催生“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中国方案。


同时,我们将有望见证新时代造车商业模式的重构。


传统车企的盈利逻辑正从硬件销售转向“软件+服务”。上汽的垂直整合能力叠加华为的ICT生态,有望建立覆盖芯片、系统、终端、服务的完整智能汽车价值链。尤其是华为鸿蒙座舱的生态扩展能力、高精度地图的订阅服务等,或将帮助上汽打开新的价值增长空间。



此前有咨询公司预测,2030年全球汽车软件市场规模将达840亿美元,而此次合作正是争夺这一蓝海的提前卡位。


另外,依托华为在全球170多个国家的渠道网络和品牌影响力,双方合作成果或将打破地域边界,输出智能汽车领域的“中国标准”。特别是在智能汽车标准尚未定型的东南亚、中东市场,双方合作或将成为中国技术输出的重要载体。


显然,站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十字路口,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已超越简单的技术互补,而是指向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创生态”的战略跃迁。其本质在于争夺“定义下一代汽车”的话语权——不仅是产品层面的竞争,更是产业规则制定权的较量。


正如上汽在公告中强调的“不带任何保留地做好新品牌和新产品”,这场深度融合或将开启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篇章。



因为上汽知道,华为也知道,在这场百年未遇的汽车工业革命中,没有企业能够独自造完通天塔。双方实现跨界联姻,正在为中国汽车产业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当制造巨头与科技先锋真正实现基因重组,中国智能汽车全球化的故事,或将迎来最具颠覆性的章节。


而当传统造车底蕴与数字创新能力真正碰撞出火花,它必将照亮智能出行未来的星辰大海。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469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