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智驾急踩“刹车”,车企连夜研究整改方案

智驾急踩“刹车”,车企连夜研究整改方案

爱驾天下 354浏览 2025-04-22 IP属地: 未知

“慢下来,是为了更好地抵达未来。”

近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消息称,“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消息一出,则被认为对车企“智驾”营销狂潮踩下了“刹车”。

智驾急踩“刹车”,车企连夜研究整改方案

这也反映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而监管也要及时跟上。此次政策的发布,正好在2025上海车展前,不少车企不得不迅速调整宣传策略。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此次“官宣”恰逢其时,“慢下来”是为了中国智能驾驶发展更好地行稳致远

抢跑

如果不是3月底发生的小米SU7爆燃致3人死亡事故,也许很多车企都会将2025年定为“L3级元年”。

今年3月,广汽、极氪和奇瑞在同一天的三场发布会上,分别公布了各自的L3量产计划。

比如,广汽集团就宣布,将在今年内启动首款L3自动驾驶车型量产上市销售及业内首款L4自动驾驶前装量产车型下线交付,2026年初,将成为国内首家稳步推进L4自动驾驶产品规模化运营的车企。

“L2级别智驾第一梯队太拥挤了。”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在真正的自动驾驶L3、L4级别的舞台上还有点空,我们先站上来了,也欢迎更多的同行尽快加入。”

这只是智驾平权之下,车企抢跑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理想、小鹏、零跑等品牌纷纷将高阶智驾作为“标配”,包含在车价之内。比如,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将高阶智驾下沉到10万元以下,等等。

智驾急踩“刹车”,车企连夜研究整改方案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达55.7%。据预测,2025年底这一数据有望达到65%。一时之间,智驾一路“狂飙”。

一个行业共识是,目前我国汽车行业正处于L2到L3的过渡阶段,所谓的“自动驾驶”在现阶段远没有达到普遍生产和销售的程度。但在智能技术军备式竞赛的当下,很多车企频频突破底线,为抢占“智驾”风口,将L2级功能包装成“准L3”;用“零接管”“代客泊车”等词汇制造技术领先的假象。

智驾急踩“刹车”,车企连夜研究整改方案

诸多营销表述,不仅违反了广告法涉嫌虚假宣传,更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漠视。

此次,工信部对车企智驾的功能宣传、功能测试、OTA升级、使用范围、监测体系等,终于有了更清晰的规范。

比如,面向用户侧的功能OTA升级,官方强调,要充分验证功能再上车、减少频繁OTA,对频繁OTA的企业要重点审查。

“刹车”

随着官方监管力度的加强,车企智驾的推进工作也被进一步纠偏。

春江水暖鸭先知。“最近我们在疯狂改术语,本来一些物料都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全都要逐个审视。”对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一位供应链企业参展商如是说。

4月17日,鸿蒙智行旗下智界品牌在上海举办品牌之夜活动,品牌大使刘亦菲在介绍“智驾功能”相关体验时,也使用“辅助功能”形容,并未直接提及“智驾”。

4月18日,2025地平线年度产品发布会上,地平线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HSD,构建体验“类人”、用户“信任”的城区辅助驾驶新解。老老实实将这次的产品定位为L2级,没有像部分车企之前的表述L2+、L2++甚至L2.9级等无限接近于L3级的表述。

智驾急踩“刹车”,车企连夜研究整改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地平线CEO余凯在2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自始至终都没提“高阶智驾”,而是一再强调“辅助驾驶”。

不可否认的是,车企智驾功能的迭代速度会有所下降。部分车企有可能陷入OTA严格审核的烦恼。蔚来在今年3月底就完成了世界模型版本智驾的功能开发,蔚来CEO李斌在社交平台也表示,原本计划于4月下旬对外推送的世界模型OTA版本更新,但由于工信部新规改动,需要等公告后才能进行推送。“预计要等到5月了。”

而部分相关产业链产品则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小米汽车事故舆情发酵后,禾赛科技的股价表现单日大涨17%。

普通版的小米SU7并没有搭载激光雷达,但在高阶版本中是有的,用的就是禾赛科技的雷达。小米汽车事故暴露出的智驾短板,或将催化出一个庞大的激光雷达市场。

智驾急踩“刹车”,车企连夜研究整改方案

此外,监管部门提出,车企不允许抑制或者关闭方向盘脱手检测,同时还提出用人脸ID等技术来识别驾驶者状态,禁止驾驶时座椅平躺等。这也为人脸ID识别等智能座舱功能提供了发展机会。

改变

在自动驾驶这条路上,不只是要有“聪明的车”,更要有“智慧的路”。

此次小米汽车事故赶上了高速道路施工,假设一下,如果如此重要的信息能及时传导给车辆,那么这类悲剧或许可能避免。

智驾急踩“刹车”,车企连夜研究整改方案

其实,过去几年中,车路协同(V2X)一直是热点话题。车路协同的提出,源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仅依靠车辆自身的感知与计算能力难以实现真正的高级自动驾驶。尤其是遇到极端天气、复杂路况和动态交通环境下,传感器的覆盖范围和探测能力难免存在盲区。

2024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期为2024—2026年。

该通知提到,在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方面,实现试点区域5G通信网络全覆盖,部署LTE-V2X直连通信路侧单元(RSU)等在内的C-V2X基础设施。开展交通信号机和交通标志标识等联网改造,实现联网率90%以上,等等。

此次试点城市,广州和深圳双双入选。截至2024年8月底,广州已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933条,单向里程约1980公里,其中高快速公路开放里程超260公里;搭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实时监管平台,实现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运营,为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行业关注点更多转移至端到端(E2E)、重感知轻地图等与单车智能相关的方案上,车路协同则处于默默无闻状态,甚至这几年发展明显冷寂了不少。

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差距。在车路协同技术提出的初期,行业对其技术实现路径、经济成本及商业化可行性认识不足。

车路协同的经济成本也过于高昂,使得其商业化路径充满挑战。因为要大规模的道路、通信和计算设施的升级改造,还涉及后续的高昂维护费用。

智驾急踩“刹车”,车企连夜研究整改方案

说白了,还是买单的问题。一辆聪明的车,搭载了够多的智能化设备,消费者可以感知到,也愿意为此付费,但一条道路更智慧了,消费者却很难感知并为此买单。

但现在,聪明的车需要重新审视,而智慧的路也不能不予重视。在工信部原部长苗圩的新书《志在超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中就对此进行过深入探讨。该书认为,智能辅助驾驶与我们追求安全可靠的驾驶体验并不矛盾。发展智能辅助驾驶的初衷恰恰是为了减少人为失误、提升道路安全水平,并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难题,改善驾驶体验,提升通行效率。

苗圩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只是在围绕动力变革展开的“上半场”新能源汽车竞赛中取得了全球领先的优势,而决定胜负还在“下半场”,即汽车智能网联化。

车路协同突破单车智能局限,用路侧感知、云端决策和车端执行构建安全高效的未来交通,中国需要以新的技术推动智慧交通落地。

爱点评

“油门”轰到底的智驾宣传,的确该踩一脚“刹车”了。智驾发展,不能用消费者的生命来试错,此次监管部门按下“冷静键”,本意并非因噎废食,而是希望用更规范的管理,推动行业更健康安全地发展。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爱驾天下 1万粉丝    2274作品 关注 以汽车行业为核心,做全方位多角度的汽车类自媒体。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