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动汽车被市场用户普遍认可之后,大马力的高性能电动汽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有人将制造这些电动汽车的企业描述为“盗火者,”将其描绘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角色;在笔者看来高性能汽车的普及应用确实能有效提高交通效率,可是如果用户能力和车辆性能无法同步升级的话,结果则会适得其反。
无法驾驭高性能汽车难免会引发交通事故。
可是正如对“盗火者”的解读,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那么有些保守的观点的合理性也值得商榷,比如建议限制汽车马力,这个方案客观上是不可行的。因为限制车辆马力上限则等于限制企业的研发,驱动技术越先进则车辆性能必定越强;所以限制汽车马力是有弊无利的,且纯粹从能否减少交通事故的角度分析也同样没有意义。
日本早就采用过相同的方案,结果如上所述。
在日本经济鼎盛且汽车工业快速进步的阶段里,诸如丰田、本田、日产、三菱、马自达等知名汽车制造商陆续打造出了各类高性能汽车;也衍生出许多围绕汽车的文艺作品,比如大名鼎鼎的、许多80后和90后的汽车启蒙“教材级”动漫的《头文字D》。于是在这一阶段里的许多日本年轻人都开始购买这样的车辆,各种民间汽车竞技运动兴起,同时交通事故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于是在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指引之下,上述日本汽车制造商达成了君子协定:将所有车辆的出厂马力限制在280PS(匹)以下。
日本本以为对车辆马力的限制可以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率,却没有想到最终衍生出了JDM等改装车文化。由于这些车辆采用的内燃式发动机和变速器都有升级改装的空间,规则只能限制企业的制造标准,可是却限制不了车主对车辆的自行调制。最终诸多出厂马力限制在280PS以下的汽车,通过改装升级和参数调整之后,峰值马力一度可以达到上千匹!
结果就是这样。
该方案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于是在方案执行15年之后彻底废除。
高性能汽车就像是刀,刀本身不会伤人,伤人的一定是拿着刀的人。
让一个沉稳内敛的人去驾驶高性能超级跑车也不会出现危险驾驶的情况,让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驾驶普通代步车也有可能发生严重碰撞。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是面向汽车和企业,而是面向汽车产品用户;限制刀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让“执刀人”懂得敬畏法律法规,从而不敢于在公共道路上随心所欲的驾驶才能够保证道路交通安全。
而想要使其懂得敬畏法律法规,基础一定是违法成本足够高。
为何现在的日本道路交通秩序总是为人称道呢?
闯一次红灯罚款约500~720元(日本折算之后的数据),不礼让行人可以罚款超过2500元;如果你的驾驶证也只有六分,并且每一次违章都要记1~3分,记满6分就要驾驶证暂扣最长六个月,记满15分将驾驶证作废,同时依据实际记分数值除以1年、2年、3年、5年不等的禁驾,而且驾驶证记分周期是三年,那么你的驾驶风格也会非常保守,道路交通秩序也一定会井然有序。
在日本考一本驾驶证真不容易,拿到驾驶证想要保住驾驶证更不容易。
所以大部分日本司机才会保守的开车,当大部分车辆都能够按照交通法规行车的时候,交通效率显然也能够有效提升,道路交通安全也必定会有保证。
同理,面对高性能电动汽车的平价化,限制车企显然是行不通的方法;那么正确的思路就是约束司机,说白了就是通过交通法规震慑那些不够敬畏交通法规和其他车辆、行人生命安全的司机。
但就DPI等数据来综合分析,单纯提高交通违法行为罚款是不恰当的。
笔者的观点始终为驾驶证分级并延长实习期。
比如首次申领的驾驶证不论是A/B/C类的汽车驾驶证还是D/E/F的摩托车驾驶证,都应该将其细分为三个等级,比如C1-A、C1-B、C1-C;首次申领的一定是A级,观察期是三年,期间没有记满12分的记录和出现严重交通事故,三年后即可自动升为B级;反之,有记满12分的记录则延长一年实习期,期满之后再进行自动升级,如一直无法达标则可以考虑吊销驾驶证。
当通过这种方式让持有驾驶证的知道驾驶证的“含金量”之后,就算给汽车安装上涡喷发动机,司机们也不会任性的驾驶了。
道理就是这样。
只看产品力,聊聊理想i8值不值得买?
能源的竞争,水的竞争,其实都是战争。看看前面那些足以致死的阴招,就能看到美国和西方的本质,在它们的哲学体系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们也不必客气,在这场长跑中,我们将是唯一的赢家。
这实实在在的结果,正是奥迪Q6L e-tron电池安全性的有力证明。
聚央企之势,长安启源底气拉满,稳了!
【E汽车】深蓝S05 620km长续航版上市,12.99万元起
【E汽车】2026款大众途岳新锐上市
探店极狐新阿尔法S5 充的快+凉的快,置换最低不到10万
【E汽车】3000万背后的答案:上汽通用五菱凭什么逆天改命?
新央企成立,长安汽车集团要迈进全球前十,2030年目标能实现吗?
奕派科技重磅发布“未来之翼”战略,央企新势力乘风启航
当手机巨头跨界造车,小米仅用短短三年便取得成功,完成了竞争对手苹果公司都无法完成的任务。要知道,当小米被美国制裁后,雷军转身杀入汽车圈,面对像是格力、高合等在造车领域的惨痛经历时,唯独小米汽车却脱颖而出,一度成为了当前的热门品牌。
20万内想买一台能兼顾多人出行,实用性、智能化、享受度和驾驶质感都要够高的中大型新能源SUV,似乎没有太多选择,哪款车才能满足大家既要又要的需求?感觉目前最合适就是这台2026款的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了
比亚迪事件:如何在网络风波中保持理性与坚守?
岚图汽车7月的销量表现,是其产品力、品牌力、战略定力和用户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军工品质到全球布局,长安启源用户30万销量印证信赖根基。
月薪5000块,能不能养得起小米YU7?
深蓝汽车发布未来新布局!未来将推30款全新车,将改变新能源市场
场地试驾海狮06 DM-i和EV,能赛道劈弯也能安全智驾
自动驾驶规模落地&L2安全拷问:智能驾驶的冰与火之歌!
一场武汉发布会,四大战略支柱,东风奕派用56年造车底蕴给新能源赛道投下一枚“技术核弹”。东风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青出席活动并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