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国产替代的下半场,芯驰科技打出三张牌

国产替代的下半场,芯驰科技打出三张牌

汽车公社 1530浏览 2025-05-06 IP属地: 未知

“小模型快速响应,中等模型做多模态交互,云端大模型则处理复杂任务。”在刚过去的上海车展新品发布会现场,芯驰科技CTO孙鸣乐介绍了智能座舱产品的整体迭代方向,并指出多模型结合的AI座舱场景将成为未来的核心需求。


这一核心需求的最大挑战,来自7B多模态大模型的端侧部署。端侧部署7B多模态模型的性能要求,需要在512 Token输入长度下,1秒以内输出首个Token,并持续以20 Token/s的速度运行——


聚焦上述痛点,芯驰X10顺势而生。



此次上海车展,芯驰科技重磅发布了最新一代AI座舱芯片X10,新产品直接针对AI座舱的核心需求,在算力和带宽配置上,着重满足端侧部署7B多模态大模型,提供40 TOPS NPU算力,搭配154 GB/s的超大带宽,确保大模型新能的充分发挥。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新产品。


一是,抓住国产替代的绝佳窗口期,芯驰从智能座舱起家,此前的X9系列产品已积累了数百万片量产交付。走完国产替代的“上半场”,芯驰科技以X10为新的破局引擎,凭借卓越的性能、创新的架构以及丰富的AI生态,掀起下半场座舱处理器的AI变革。


二是,伴随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计算和区域控制方向发展,国产芯片“下半场”的趋势,是构建融合且开放多元的AI生态系统。芯驰X10为未来3-5年的智能座舱发展描绘了技术演进路径,可支持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也和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完成AI大模型的适配和升级。



01

成本牌

产品定义的精准度


芯驰科技MCU产品线总经理张曦桐告诉《汽车公社》与《C次元》,未来几年,价值量较高的汽车MCU将主要集中在几大场景:


最重要的是区域控制器,今年上海车展可看到区域架构已逐步落地;其次,是要求非常高的动力和底盘系统;还有汽车安全相关领域,包括智能驾驶等。在这些场景中,MCU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远超传统定义,或可称为MPU。


面对这样的趋势,芯片公司需要提供面向未来的高价值产品,另一方面,在当前的行业形势下,成本控制也至关重要。芯驰科技管理层认为,对每一个车厂而言,当下都已无法承担过度的“豪华堆料”,公司内部一直强调“懂芯更懂车”,产品需要为每个应用场景寻找最优解,保证性能,又要平衡成本。



那么,如何有效控制成本?


张曦桐认为,芯片降本,最大的工作量和价值体现在早期的产品定义阶段。“许多人认为,产品推出后,可以通过压低供应链或后道封装测试的价格来降本,但这样的空间非常有限,每年可能仅有个位数的降幅。”


然而,在产品定义阶段,确保产品为特定应用量身定制,每一个功能特性、每一个IP都针对该业务场景精心打磨,去除所有不必要的功能,让车厂不为不需要的功能买单,这才是最有效的降本方式。芯驰从前年开始,就将产品定义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坚持“专为应用定制,专为场景打磨”的原则。


管控成本,并非意味着芯片越简单越好。


在张曦桐看来,关键在于定义的精准度和研发能力。芯驰通过领先的架构设计以及底层的软硬件设计能力,确保在实现同样功能模块或IP时,芯片面积(Die Size)做到业界领先,甚至优于部分国际友商。这种高效率的设计能力,设计阶段就将成本控制到非常极致的水平。



当然,还有效率与规模。


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告诉《汽车公社》和《C次元》,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提升研发速度本身,也是另一个维度的降本。“缩短研发时间,意味着提高了人效,降低了分摊到每个芯片上的研发成本。芯片本身的价格,随着量产规模扩大,成本会持续优化,这是规模效应的体现。我们能提供给车厂的价值,不仅仅是芯片单价,还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帮助车厂以更快、更高的人效完成开发工作,也是为客户降本的一部分。陈蜀杰分析说,客户在评估成本时,绝不仅仅看芯片本身的采购成本,还要看采用这款芯片带来的整体BOM成本以及研发投入。


“就拿芯驰为例,我们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客户可以在搭配其他元器件时有更多选择,如选用更多国产器件,从而降低整体BOM成本。”



02

客户牌

“场景驱动”的底气和自信


张曦桐是技术出身,曾任芯驰科技产品与市场总监,对产品研发和市场趋势均有独到和深入的理解。在她看来,无论是芯片厂商还是一二级供应商,竞争的核心在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深度,以及产品与应用的契合程度。


“当前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比拼谁的技术更前沿,比如堆砌多少核、采用多少纳米工艺。我们观察到,本土车企的电子电气架构和智能化发展速度都非常快,这对国产芯片厂商是一个利好,因为我们离客户更近,可以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自身的迭代速度也更快。”


离客户更近,是国产芯片公司的优势,但竞争同样激烈。在国产替代的“下半场”,芯驰等供应商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国产阵营里突出重围,长期留在牌桌,不被对手淘汰。


正因为此,上半场的积累非常重要。


芯驰的优势,在于第一代量产产品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和应用经验,覆盖了车身、动力、底盘、区域控制、智驾安全以及座舱等多个领域。“我们下一代产品的设计经验,正是来源于前一代产品和客户反馈。我们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强调‘场景驱动’,正是基于这样的底气和自信。”



场景驱动,最难做到的是“精准”二字。


张曦桐告诉《汽车公社》和《C次元》,接下来几年,业界的竞争将围绕每一个细分应用的理解深度展开。很多需求因应用而异,其核心价值并非仅仅在于技术先进,而在于能否将功能做得恰到好处,精准满足特定场景的需求。


还要考量整体的系统级设计能力。


“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同赛道玩家的地方,芯驰从更复杂的SoC设计开始,采用更先进的工艺向下延伸做MCU。”张曦桐认为,当车载MCU越来越像SoC,复杂度不断提升,这恰好发挥了芯驰的优势——


如熟练运用多核、多操作系统、虚拟化等技术,掌握在先进工艺下平衡性能与功耗的方法,以及整体系统设计能力。这也是芯驰能在高端车规MCU市场占据较高份额的原因,很多经验是从SoC设计继承下来的。



此外,芯驰的核心IP自研率非常高。


“除了CPU核以及博世GTM这类行业标准IP外,大部分核心IP,如我们的通讯引擎、电机控制专用单元等,基本都是自研的。除了非常标准的IP,其余大部分MCU产品线的IP芯驰基本都坚持自研。”


高端,自研,前瞻性,以及对产品定义的准确性,都是芯驰打赢国产替代上半场的关键。要做到这些,除了对整车架构有非常深入的理解,还离不开与车厂和上下游生态伙伴的协同合作,深度交流,一起探讨需求趋势和痛点。


张曦桐和孙鸣乐都向《汽车公社》和《C次元》提到,无论是E3650还是本次车展官宣的E3620,都是在产品尚未正式发布前,就已经和整车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联合定义。产品定义刚完成,样品刚出来,就有客户基于产品启动项目开发,这也证明了产品定义的准确性。


03

增量牌

脚踏实地,比宏大叙事更重要


AI大模型,成了芯驰重点发力的新板块。


智能座舱的传统功能包括仪表、HUD、环视、导航、3D HMI以及SR场景重构等,这些应用并发的场景,CPU及GPU消耗大量带宽。很多智能座舱平台运行这些任务,剩余的带宽往往仅能支撑一个1-1.5B参数的小模型,这也导致很多车型在做功能规划时,需要在AI大模型和传统座舱应用部署之间进行取舍。


据悉,芯驰X10主要定位即是AI座舱,配置了高达154 GB/s的超大带宽,是当前量产的旗舰座舱芯片带宽的两倍以上。系统在运行7B大模型的同时,仍能为多屏显示和多应用并发保留足够资源,确保CPU、GPU、NPU在并发场景下均能获得所需带宽。



芯驰科技CTO孙鸣乐告诉《汽车公社》和《C次元》,AI大模型在车内的部署,将是近期(至少未来半年到一年内)比舱驾融合更强烈的市场需求。


“融合主要解决的是成本问题,希望将功能集成以降低硬件成本。而AI大模型部署在车内,能够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和产业变革机会,催生更多创新应用,这是一个驱动增长的重要方向。”


面对新增量,芯驰有自己的思考。


孙鸣乐透露,国内很多以座舱芯片起家的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往智驾方向探索新的业务增量,但芯驰团队经过慎重的考量,至少在X10这一代产品上,没有特别侧重考虑集成智驾功能。


“智能驾驶变化非常快,回顾过去一年,车厂对智驾功能的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用户需求也在快速演进。同时,头部车企的技术路线规划,对整个产业影响巨大,行业内关于高精地图的争论已持续数年,激光雷达也存在不同意见,前两年Transformer架构流行后,许多技术都在发生变化。”



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补充说,智驾领域竞争非常激烈,芯片硬件公司要做好智驾,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软件开发,包括操作系统等。芯驰从整体市场格局来考虑自身定位,在需求和技术路线都不稳定的情况下,贸然进行集成,并非好的选择。


新增量方面,芯驰已开始发力出海。


陈蜀杰告诉《汽车公社》和《C次元》,芯驰已通过奇瑞和上汽等国内车企实现出海,也在为合资车企供货,例如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上汽大众以及一汽大众等。“我们还获得了纯外资车企的项目,即将量产,但目前还不方便透露具体名称,但整体来说,我们的出海业务已开展了不少工作。”


在海外,芯驰在德国和日本陆续设立了分公司,用本地团队支持当地客户,国际化步伐走得非常快。很多新产品,首先在中国市场经过了大量车企的验证和应用,已经属于量产成熟的产品,被广泛使用并且证明是稳定可靠的,海外用户采用的风险就会小很多。



陈蜀杰透露,海外企业通常对风险控制比较严格,非常看重供应商产品的量产稳定性和质量记录。中国市场的大量出货基础,以及快速发展的行业环境,使得芯驰的产品质量和整体解决方案(Total Solution)得到了充分验证,且在技术上比客户现有供应体系的可选项更领先。


“其实,芯驰一直在走自己的路。”


接近采访的尾声,陈蜀杰如此总结公司的战略方向和产品定位。走自己的路,可以向后望,追溯到创业初期的每一个尝试,以及国产替代“上半场”走稳的每一步;也可以向前看,看清当下的每一个重要决策,以及“下半场”角逐的前瞻落子和长远谋局。


在陈蜀杰看来,先确保技术领先性和合理的利润空间,这种扎扎实实、基于实际出货量和客户选择的发展路径,比讲述宏大的故事更为重要。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583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柿柿车 关注
汽车媒体编辑,参与C-NCAP试验报道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