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中国惨败/业绩下调,保时捷“伤筋动骨”

中国惨败/业绩下调,保时捷“伤筋动骨”

汽车公社 1083浏览 2025-05-06 IP属地: 未知

日前,保时捷表示,由于其主要市场中国需求疲软、电动汽车转型步伐放缓以及美国关税扰乱全球汽车行业,保时捷第一季度利润率大幅下降,该公司已下调业绩预期。


和其他欧洲汽车制造商一样,保时捷也受到关税重创。预计关税将使汽车价格上涨数千美元,冲击本就面临高成本和激烈竞争的汽车行业。


由于未在美国本土生产,保时捷风险敞口巨大。自2022年由大股东大众汽车集团分拆上市以来,保时捷股价已累计暴跌25%,投资者信心受挫。


最新发布的财务数据显示,这家跑车公司第一季度利润暴跌40.6%,从12.8亿欧元降至仅7.6亿欧元。营业额下降1.7%至88.6亿欧元,销售回报率也从14.2%暴跌至8.6%,同期全球交付量下降7.9%,至71,470辆。



保时捷早在4月初就公布了销量下滑的情况,数据显示,中国市场需求大幅下滑,交付量下降了42%,欧洲市场也下降了10%(其中德国更是暴跌了34%)。相比之下,美国市场的销量增长了37%,但北美市场的表现不足以抵消其他地区销量的放缓。


保时捷将其利润暴跌归咎于“持续的经济和政治挑战”,以及公司内部的投资和其他变化。其中一项投资于3月份完成,即收购瓦尔塔(Varta)电池制造子公司V4Smart的多数股权,后者将为保时捷电动汽车开发圆形锂离子电池。


这家汽车制造商最初介入是为了拯救瓦尔塔,因为瓦尔塔已经为911GTSHybrid生产电池,但去年瓦尔塔陷入困境。


其他与电池相关的消息将影响保时捷未来的盈利能力,其中包括:保时捷已取消了Cellforce集团(保时捷与Customcells的合资企业)扩大高性能电池单元生产的计划。这一决定是由于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低于预期,并导致特殊支出从8亿欧元增至13亿欧元。


 背后的三重压力


在讨论第一季度利润率从14.2%降至8.6%的会议上,分析师反复要求保时捷首席财务官约亨・布雷克纳说明恢复投资者信心的计划,并列举了过去18个月公司多次发出的业绩警告。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蒂姆・罗科萨表示:“我越来越感觉,每次与监事会开会,情况在多个层面都比预想的更糟。”瑞银分析师帕特里克・胡默尔呼吁迅速改组管理委员会,暗示奥利弗・布鲁姆兼任保时捷和大众首席执行官的双重角色多年来一直令投资者不满。



布雷克纳表示,关税在4月和5月给大众汽车造成了至少1亿欧元的损失。不过,他补充称,该汽车制造商目前尚未提价,但如果关税持续,公司将不得不采取行动。“我们面临非常特殊且充满挑战的形势,”


布雷克纳指出,中国需求下降、竞争激烈、电动汽车转型速度低于预期以及美国关税,都给公司带来了巨大压力。


布雷克纳还表示,鉴于保时捷在美国的汽车销量低迷,目前在当地进行本地化生产并不划算,即便与大众旗下其他品牌合作也难以改变这一局面。虽然保时捷或许可以通过提高911跑车的价格,来缓解25%关税的部分影响,但卡宴或MacanSUV的客户可能难以接受更高的价格。


由于特朗普政府的汽车关税政策持续时间存在不确定性,保时捷目前的全年业绩指引仅反映了4月和5月的关税影响,未来可能不得不再次调整业绩预期。


保时捷表示,目前预计2025年营收将在370亿至380亿欧元之间,低于此前预测的390亿至400亿欧元;利润率预计将降至6.5%至8.5%,远低于此前预期的10%至12%。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LSEG)调查的分析师平均预期,保时捷的营业利润率为9.7%,营收为388亿欧元。而其第一季度营业利润率降至8.6%,低于LSEG调查的分析师平均预期的9.8%。



2022年上市之初,保时捷的估值一度高于母公司大众汽车,但此后其市值持续下滑。在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保时捷销量低迷,今年第一季度销量骤降42%。


上海咨询公司Automobility首席执行官比尔・鲁索表示,中国电动汽车消费者越来越青睐国产品牌,因为这些品牌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没有一家外国公司料到,中国企业能够打造出超越外国品牌,尤其是欧洲品牌的产品。”鲁索说。


保时捷曾数十年来稳居全球顶尖高端品牌之列,然而当下,它却成了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华销量下滑的典型案例。今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华销量暴跌42%,延续并加剧了此前的下滑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四年前,这家传奇跑车制造商在华年销量高达95,671辆,几乎占其2021年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在上海车展上,保时捷的表现与大众汽车集团内的其他品牌形成鲜明对比。大众和奥迪展示了五款全新电动车型,而保时捷却回归传统,聚焦内燃机车型。其展台上陈列着两款911限量版车型,周围还摆放着这款传奇跑车的复古样车,一块发光标牌上赫然写着“无可替代”。



但中国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如今,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国内竞争对手推出的充满未来感的豪华和运动车型,其中就包括比亚迪的仰望品牌以及电子和家电巨头小米。


从“心有灵犀”到如鲠在喉


在众多外国汽车制造商中,保时捷并非唯一一家在华销量落后于中国本土竞争对手的车企,而这些中国本土品牌中,还有许多尚未实现盈利。


上海咨询公司AutomotiveForesight的董事总经理张宇指出,外国汽车制造商虽“意识到了这一挑战”,但他们的应对行动依旧不够迅速,难以有效解决问题。


大众汽车和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在周二上海车展前发布大众和奥迪车型后,向记者表达了对保时捷在华销量下滑担忧的不同看法。布鲁姆称“我们不在乎销量”,并补充表示,他更关注保持保时捷“合适”的高价水平。



同时,他否认保时捷与小米、仰望等中国品牌存在直接竞争关系,认为这些中国品牌的车虽“很酷”,但缺乏保时捷的“驾驶性能”,且处于“较低价格区间”。


布鲁姆还透露,保时捷甚至可能完全退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目前,中国市场超半数新车销量为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保时捷在中国销售Taycan和Macan两款电动汽车,但布鲁姆表示其在华电动汽车销量“相对较低”,并表示“未来两到三年内,才能确定保时捷是否会以电动品牌的身份在中国市场立足”。


此外,保时捷的核心特征,如911水平对置六缸发动机的独特声浪,在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远不及其他市场。研究公司JATODynamics中国区经理BoYu表示,“保时捷作为高端品牌的概念,对中国年轻一代缺乏吸引力”。


而针对近期流传的“保时捷CEO奥利弗・布鲁姆称保时捷考虑在华停售电动车、不将小米当对手”的消息,保时捷中国迅速回应称这是误读,并强调将坚定推进在华电动化进程,加快提供产品数智化的本土解决方案,下一款纯电车型全新纯电动Cayenne也在规划中。


保时捷中国表示,公司一直关注中国市场涌现的优秀品牌,并认真研究其产品。虽然中国造车企业发展成果显著,但保时捷的独特性无可替代。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仍认可保时捷的产品与价格定位,目前暂无充分理由调整价格策略。



保时捷中国还提到,公司始终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打造产品,这一原则在过去75年的发展中成效显著。


保时捷与小米的对比由来已久。去年4月,小米SU7自路试照片曝光后,因其与保时捷高度相似的溜背设计引发热议,被网友戏称为“米时捷”。当时,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邁回应称“或许是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小米去年进军汽车行业,首款车型电动SU7运动型轿车凭借类似保时捷的造型和更低的价格备受关注。小米创始人雷军曾直言该车型对标保时捷Taycan,承认目前存在差距,但也放言“5年、10年后终有一天能超越保时捷”。


今年2月推出的小米SU7Ultra车型,功率高达1548马力,起售价52.99万元人民币,小米宣称该车型两小时内收获约1万份预订单,这一数字略高于保时捷所有车型今年第一季度在华的销量。而在中国市场,保时捷911最低售价146.8万元人民币,功率为394马力。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833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