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纽交所还不满一年,吉利便以一则“拟私有化极氪”的公告,为极氪的旅美生涯画上句号。
根据公告内容,吉利计划以每股极氪股份2.566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极氪股份和美国存托股票。如私有化建议落实,极氪将真正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子公司,并正式从纽交所退市。届时在美上市的中概汽车股将只剩下蔚来、理想、小鹏三家造车新势力,以及同样隶属吉利麾下的路特斯。
从成立三年闪电IPO,到如今上市一年便按下私有化按钮,极氪的资本故事的确称得上跌宕起伏,由此不免引发业内对极氪退市原因的诸多猜想。在公告中,吉利明确提出此举是为落实《台州宣言》精神,在“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主线下,极氪不能游离在外,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主因。
不过,也显然不是唯一的原因。
对于上市企业而言,内部转型与资本管理构成特定的叙事逻辑,而吉利接二连三展开的雷霆手段,既是《台州宣言》提出的要求,也同样与资本环境密切相关。如果从全局视角重新对极氪私有化一事进行剖析,很多细节变化其实都更值得推敲。
问题1:吉利推动极氪私有化,是否也存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的原因?
答案是肯定的。上市一年时间以来,极氪股价的确没有按照预期节节高升,而是高开低走,从去年5月10日到现在,极氪的市值巅峰停留在了71.6亿美元,也就是上市当日。根据私有化公告发布后当日的收盘价,极氪市值为64.03亿美元,低于市值为281.42亿美元的理想、182.25亿美元的小鹏和86.25亿美元的蔚来。
当时,极氪启动上市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开辟融资渠道,为研发、产品、市场等领域的持续投入筹集资金,缓解吉利的输血压力。二是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形成以全球化为标签的品牌背书。
虽然理想美好,但现实更骨感。其实极氪上市的2024年,美股市场已经对新能源概念开始“退烧”,转而聚焦在AI领域,换句话说极氪在“天时地利”上条件不足。
而且相较于当小鹏、理想和特斯拉这些已经全力讲述AI故事的企业,极氪的AI标签仍然算不上突出。在美投资人眼中,极氪的定位更像是一家汽车制造商而非科技公司,长期而言,未来的估值空间显得更加渺茫。所以当实际情况背离上市募资的初衷时,继续耽搁下去也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问题2:失去估值溢价的极氪就必须退市吗?私有化背后有何对于资本环境的考量?
当然不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美股市场仍然是最活跃的资本平台之一,从交易活跃度到融资水平都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如果仅从这一考量出发,极氪没有必要一定退市,留下来也不是不行。
但更关键的原因在于,中美之间胶着的博弈关系正在深刻影响中概股今后的走势。前段时间美方在回应“会否将中国公司踢出美股市场时”的提问时表示,“在关税谈判中,所有的政策选项都是可能的”。不排除中概股将来会被动脱离美股市场。
而在吉利公告发布当日,中 国 证 监 会 直接明确了“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的指示。此外,据高盛此前的推算,极氪就是符合回流香港上市条件的27家中概股之一。因此,极氪先行退市,既可以理解为风险前置之举,也是应政策呼声的重要决策。
事实上,除极氪之外的中概汽车股中,如蔚来、小鹏、理想都已选择双重/三重上市的方式应对在美资本风险,保持融资的灵活性。本质上来看,极氪与蔚小理的操作算是“殊途同归”。
问题3:极氪回归一个吉利后,对吉利来说算好事还是坏事?
必然是利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极氪并入吉利体系后,从财务表现、到技术成果,都将被视作吉利的核心资产。
与吉利不同,极氪是“智能电动”的代表,属于高端线,所有的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都处于第一梯队,但是极氪作为独立的上市主体,这些突出表现并不会被吉利所在的港股市场纳入考察范围内。
也正因如此,吉利即使在销量、盈利等方面仅次于新能源龙头企业比亚迪,但股市却处于倒挂状态,总市值仅1700亿左右,与比亚迪的万亿市值相去甚远。
但如今随着极氪的回归,被注入“智能电动”业务的吉利将在资本市场将释放更多预期。尤其是财务方面。去年四季度,极氪财务数据已明显收窄,今年上海车展搭载900V高压电混系统等技术的极氪9X反响热烈,在爆款产品助力下,一旦极氪2025年实现盈利,必然大幅改善吉利的盈利结构。
资本背景同样存在利好。5月初,亚洲货币对美元都有大幅升值,一定程度反应外资流入亚洲市场,吉利此时若因极氪并入提升投资价值,很可能吸引海外资本,实现股价飞升。
问题4:极氪未来何去何从,成为吉利的一块拼图还是重归资本市场?
对于极氪本身而言,私有化后也是利大于弊,但未来发展路径仍然值得商榷。
从上市公司重归吉利体系,极氪将不会再被市场投资者直接监督和影响,能更自主的制定和执行长期战略。此外也摆脱了严格的监管审查,减轻时不时被质疑的负担,可以更加灵活的调整经营策略。算是完成了一次解开束缚专注自身成长的蝶变动作。
那么关于更长远的路径选择呢?如果继续留在吉利体系内,势必将进一步落实《台州宣言》的战略指引,实现与领克、银河品牌之间的深度协同,共享技术、供应链和渠道资源的同时实现差异化的品牌矩阵,真正五指并拳实现市场份额的向上突破。
至于极氪科技集团的存在形式,吉利副总裁杨学良回应称:品牌公司继续存在,前 台 独 立运营,后台充分整合协同。用户层面的感知没有变化。
还有一种可能是,极氪在获得更好的市场反馈后,比如销量、业绩和技术层面具备承托更高估值的支撑,那么或许会在A股或者港股重新上市,只是取决于极氪品牌今后的主攻方向和吉利整体的战略需求。
总而言之,对于擅长资本运作的吉利来说,极氪的终点可能并不会止步于当下,怎么让这个高价值品牌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应,是吉利留下的又一开放性命题。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丰田与中国五矿、明和产业成立合资公司
看起来很有科技感,用起来一点不方便。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赵心童夺冠,成为海狮07 EV车主,比亚迪为何备受名人青睐?
最近国内外车企2024年的财报数据相继出炉了,咋一看,好多车企的负债数字看着都吓人。那么为啥车企都爱“背债”呢?因为车企的规模越大、营收越高,就越需要“借钱搞事”,自然其总负债也就高了。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一听负债高就觉得这家车企要玩不转了,重点要看这些车企借的什么钱,......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吉利银河星耀8上市:以“高价值”重塑中高端混动市场格局
不讲伪情怀,只造真武器!全尺寸火星9越野刀锋版实力破局
终于被莲花找到小米的把柄了!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与安全相比风阻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