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技板块成为近年来闪耀资本市场最活跃的板块之一,港股科技股尤其成为其中最亮眼的存在。作为关键的枢纽,港股市场是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的战略门户,汇聚了一批代表中国科技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这些公司不仅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更是中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缩影。
对于长期看好中国资产的投资者而言,港股科技板块具备十足的战略配置价值。恒生科技指数和中证香港科技指数,作为港股科技板块的重要表征,能捕捉我国科技产业多领域、全环节的投资机会,投资者可以考虑关注香港科技ETF(159747)和南方恒生科技指数基金(A/C:020988/020989)。
港版纳指 掘金香江
中证香港科技指数唯一实现“Terrific 10”全覆盖
中证香港科技指数发布时间为2013年5月,迄今已有12年历史。中证香港科技指数的特点在于,它是港股市场上唯一一只实现中国科技十杰“Terrific 10”全覆盖的指数,而且权重占比70.79%,可以说是深度绑定中国科技领域龙头。(Terrific 10包括了腾讯、美团、阿里巴巴、京东、比亚迪股份、吉利汽车、网易、小米集团、中芯国际、百度集团)
在与恒生科技指数的对比中,中证香港科技在汽车与零配件行业的权重更高,指数包含比亚迪、小鹏、理想、吉利、蔚来等汽车品牌,并赋予较高权重。中证香港科技指数样本达到了50只,其聚焦市值大、研发投入高、业绩增长快的“硬核科技”企业,剔除金融和消费权重股,科技纯度更高,方向更专注。
进一步下沉分析,从该指数更聚焦的“硬核科技”看,“Terrific 10”中的小米、阿里巴巴、腾讯分别位列前三大权重股,合计权重超过33%。此外,百度、中芯国际、比亚迪等同样位列前十大成分股,显示出指数在AI、半导体、新能源等方向的重点布局,科技纯度更高,成长属性更强。
整体来看,中证香港科技指数更倾向于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硬科技赛道。从二级市场来看,深交所数据显示,截至5月6日,香港科技ETF(159747)近1月日均成交2.56亿元。规模方面,香港科技ETF最新规模达4.47亿元,创近1年新高。
从估值层面来看,香港科技ETF(159747)跟踪的中证香港科技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仅21.9倍,处于近1年8.79%的分位,即估值低于近1年91.21%以上的时间,处于历史低位。
同时,中证香港科技指数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6.84%,高于主流宽基指数和同为科技指数的恒生科技指数,且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此外,中证香港科技指数是良好的指数投资标的,2017年以来涨幅高达178.56%,大幅跑赢恒生科技指数、恒生指数和沪深300指数。
兼具消费与科技属性
恒生科技指数攻守兼备
对比来看,恒生科技指数是港股市场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指数,发布于2020年7月,一经发布便吸引资本市场关注。长期以来,成立了大量以恒生科技指数为标的指数的基金产品,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4月22日,挂钩的基金规模合计1678.98亿元。
恒生科技指数会追踪经筛选后最大30间于香港上市的科技企业。恒生科技指数的选股范畴,主要涵盖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贸及数码业务。指数选股准则会考虑符合资格公司是否利用科技平台进行营运、研究发展开支占收入 之比例及收入增长。经上述筛选后,市值最大的30只股票将被纳入成为指数成份股。
进一步从指数成份股来看,恒生科技在半导体行业的权重更高,主要是中芯国际在恒生科技指数中的权重(8.16%)显著高于其在中证香港科技指数中的权重(3.59%)。而且,恒生科技指数中的权重股多数兼具消费属性(如稳定现金流)与科技属性(如AI、云计算),在“支持平台经济”的政策背景下,这类公司有望凭借技术积累和庞大用户基础带来稳健回报。
具体来说,恒生科技指数内三大细分行业包括:资讯科技(小米集团、腾讯控股、中芯国际、网易),医疗保健(京东健康、阿里健康),非必需性消费(京东集团、阿里巴巴、美团、快手、理想汽车、小鹏汽车。
由此,从个股分布来看,恒生科技指数在保持对腾讯、阿里、小米等平台型科技龙头覆盖的同时,权重分布更加均衡,单一成分权重普遍低于中证香港科技,整体更偏重于“平台+消费科技”的稳健配置。投资者可借道南方恒生科技指数基金(A/C:020988/020989)进行布局。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丰田与中国五矿、明和产业成立合资公司
看起来很有科技感,用起来一点不方便。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赵心童夺冠,成为海狮07 EV车主,比亚迪为何备受名人青睐?
最近国内外车企2024年的财报数据相继出炉了,咋一看,好多车企的负债数字看着都吓人。那么为啥车企都爱“背债”呢?因为车企的规模越大、营收越高,就越需要“借钱搞事”,自然其总负债也就高了。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一听负债高就觉得这家车企要玩不转了,重点要看这些车企借的什么钱,......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吉利银河星耀8上市:以“高价值”重塑中高端混动市场格局
不讲伪情怀,只造真武器!全尺寸火星9越野刀锋版实力破局
终于被莲花找到小米的把柄了!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与安全相比风阻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