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能源车市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一方面,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50%大关,零跑4月份销量破4万,小鹏和理想销量破3万成为常态;另一方面,"省油不省钱"的消费争议持续发酵,居高不下的保险和维修成本正成为新能源高速发展的新痛点。
中国银保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的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大约21%。数据显示,2024年保险业承保的2795个新能源车系中,137个赔付率超100%,其中,≥150%的极端案例14个
市场出现了"车主嫌贵、险企喊亏"的恶性循环。此外,新能源车维修费用也相比燃油车高很多,比如电池、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维修费用远超燃油车。为避免保费上涨,许多车主选择自行承担小事故维修费用,甚至只购买交强险"裸奔"。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新能源拥车成本的问题不仅关乎消费者权益,更是折射出市场快速规模化和相关行业协作不配套的矛盾。
新能源车险成为噩梦
根据网络信息,有多地新能源车主反馈投保难、保费贵的问题。
有小米SU7车主晒出保费账单,除交强险外,还被附加了400万元第三者责任险以及司机和乘客的车上人员责任险,费用高达10240元;小鹏P7车主在一整年都没有出过险的情况下,续保时增加了1600元。某特斯拉车主原本保费是6000元,如今要多加2000多元才可以。
本来消费者买新能源车型是为了享受最新的体验、更低的用车成本,但是现在却遭遇了保费高、上险难的问题,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顾虑,关系到促内需的大局。
客观地说,新能源汽车出现的上险问题,并不能把责任全部归于保险公司。因为保险公司并不是慈善机构,它是要盈利的。而新能源车险业务则是让保险公司叫苦不迭。中国精算师协会披露,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达1409亿元,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但保险公司却普遍亏损,全行业承保亏损57亿元。
直接原因是面对新能源车电池和电动系统的高维修成本,保险公司面临巨大的理赔压力。比如说,换一次电池费用就要几万块钱,由于新能源不同车型搭载的电池种类不同,保险公司难以区分搭载电池的损耗程度,缺乏数据积累导致其定价缺乏合理性。另外,电驱动系统也比燃油驱动系统更容易发生故障,新能源车型采用的一体化压铸技术、CTC电池底盘集成等创新工艺,修复成本更高,出现了某9万元车型底盘受损后维修费高达12万元,相当于车价的133%。另外,98个主流汽车品牌常用配件连续四年涨价,年均涨幅达7%-10%。
还有第三方维修渠道的缺失使得4S店垄断定价权,再加上新能源汽车提速快、噪音小,行驶过程中外界不易察觉,相对容易出险。导致新能源车较燃油车有更高的出险率和更高的维修费用。
在现阶段,车主不爽,保险公司叫屈的情况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政策出台整治乱象
归根结底,新能源车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历史理赔大数据。保险公司对新能源车的风险评估标准尚不成熟,从而导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目前,政策层面已开始积极应对保险领域出现的诸多乱象。2025年,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制开放配件供应链,建立风险分担平台,首批试点已使11万辆高风险车型获得承保。
精算师协会与中国银保信表示,将继续推动跨行业沟通与数据共享,持续跟踪分析新能源车险有关赔付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在必要时公布赔付率超过100%的有关具体车系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高新能源车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降低维修成本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支持其自营或授权网络向社会销售“三电系统”配件。同时,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提升车辆维修和理赔标准化程度,降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
下一步,有关部门和单位将会共同推动各项举措落地实施,推进新能源车险供需两侧改革,完善车险保障服务体系。
百姓评车
当然,政策导向只是在方向上做出相关引导,要想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包括主机厂、保险公司、零部件供应商、二手车商等在内的相关产业链上的玩家共同协作,通过技术层的突破和运营方面的创新,才能破解当前新能源车险所面临的困局
这场围绕用车成本的攻防战,反映出中国新能源车市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阵痛。这是所有人都要亲身经历的,虽然痛,但是不可避免。
上汽通用迎来自己28周年的生日,除了闷头造车以外,它还挺懂打卡出圈这一套。28岁的它正青春,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和用户交流。
比亚迪全品牌「手车互联」上线,国产主流全覆盖,点赞
别克“至境” 全球首搭8775芯片
比亚迪全球率先提出为智能泊车兜底,底气来源于其拥有中国最大的智能辅助驾驶车云数据库、全球最大的智驾研发工程师团队、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能源生产制造体系。比亚迪海洋网已收获超520万用户信赖,从智能驾驶辅助由高端走向标配的普惠,真正让智能驾驶走入千家万户,开创全民智驾时代,用实际行动践......
聚力携手 共谋智能汽车“向新力” 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新闻发布会召开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各汽车厂家快速发布新型的纯电动车型和混合动力车型。新能源汽车由于采用电机驱动,汽车百公里加速明显快于传统燃油汽车。同时混合动力汽车由于采用动力电池和燃油发动机的双布局,导致车身重量要显著高于同级别的燃油汽车。
这一切应该只是个开始,未来大概率还会有更多车型加入厮杀中。
智变新程 向上跃升 北汽集团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6%
喜迎宏光MINIEV上市五周年 五菱开启焕新季 置换补贴价3.68万起
夏天高温自驾出游,车要选错了可能会送命?
小车党终极答案?直击蔚来萤火虫,小小车大大空间?
又来致敬法拉利?丰田皇冠全新SUV曝光:插混也安排了
领克900的智能语音交互确实能打破人机隔阂
汽车工业经过百年的发展,造就了无数记录,但这些技术以前又有多少是自主品牌创造的呢? 最近有人总结了一份全球汽车油耗进化榜,能够看出在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新技术应用,手动变速箱技术、缸内直喷技术、涡轮增压,早到后面的混动系统的应用等等,技术的不断迭代,让汽车油耗完成进化,变得越来越低......
自动泊车让新手秒变“老司机”
车内KTV让我明白,孩子竟把“堵车”可以变成期待
捷尼赛思还有未来吗?或许,打从一开始,这个品牌就不该进入中国。
堆料造车也就那么回事,得贴合需求才是王道
相比原来的哈弗H9,新的坦克400Hi4-T总体感觉当然好了许多,但没有了以前常用的副驾驶座椅 “老板键”多少有点遗憾,今天就自己动手给它增加一个副驾驶座椅 “老板键”。
在6月份的纯电车销量榜上,第一名不出意外,仍是特斯拉Model Y,小米SU7竟是唯一一款能与其形成竞争的车型。此外,还有星愿、海鸥、五菱宏光MINI EV这些稳坐前列的老面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市场上一些声量颇高的流量品牌,却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