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国汽车产业年报揭示了一个冰冷现实:年营收1000亿是一条鲜明的分水岭。盈利者如比亚迪、理想皆稳居此线之上,而亏损者则被拦在门槛之外。规模效应,这一工业时代的铁律,在新能源浪潮中愈发凸显其决定性力量。
规模的双刃剑:生存的基石与盈利的陷阱
规模效应的经济学本质在于边际成本递减。当销量突破关键节点——行业共识是年销30万辆盈利起点、50万辆成本优势显现、100万辆铸就持续竞争力——企业便能在残酷市场中赢得喘息空间。
理想汽车销量的攀升直接带来了单车成本的显著下降,零跑也在第四季度凭借规模实现净利润转正。比亚迪更以300万辆智驾车规划向供应链展示议价权,将高阶智驾打入7万元的海鸥车型,彻底颠覆“智驾即高价”的规则。
然而规模扩张并非万能解药。蔚来尽管创下营收新高,净亏损却持续扩大,陷入“规模不经济”困局;小鹏通过低价车型冲量收窄亏损,但毛利率提升依然步履维艰。当全行业研发投入增速(36.8%)远超净利润增速(9.7%),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的剪刀差成为悬顶之剑——更大的体量反而可能加速失血。
产业链暗涌:规模盛宴下的紧绷链条
头部车企的规模优势正在产业链上形成强力传导。一个危险信号是:主流车企应付账款周期普遍拉长。规模巨头通过延长账期变相压榨供应链,虽缓解自身现金流压力,却将中小供应商置于险境。
不过,政策层面已注意到这一风险,六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核心企业保障中小企业账款权益。自6月10日起,包括中国一汽、北汽集团、长城汽车、理想汽车等17家车企相继发表声明,承诺缩短供应商账期,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当价格战迫使全产业链在“不跟即死”和“跟则重伤”间抉择,规模扩张的代价开始显现裂痕。
下半场竞逐:规模内涵的重构
进入竞争的下半场,汽车产业的规模逻辑也正在经历深刻进化。不仅销量规模是个“槛”,其他形式的“规模”也逐渐成为了决定生死的护身符。譬如,数据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比亚迪每日1200万公里真实路况数据,成为其算法迭代的护城河,规模优势从生产线延伸至数据池。
另外,传统Tier1供应商地位式微,主机厂通过自研(如比亚迪芯片/激光雷达)、控股(弗迪电池)或战略投资(小米×禾赛)重构供应链,规模话语权转化为技术主导权。
写在最后
规模效应仍是汽车工业颠扑不破的真理,但下半场的角逐远不止于数字堆砌。当“以价换量”的粗放模式触及瓶颈,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驾驭规模——在成本与创新、扩张与盈利、产业链掌控与生态共赢间建立精妙平衡。规模决定企业能否站上牌桌,而对技术、数据和价值链的深度重构,将决定谁能在牌局中笑到最后。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关注“车域无疆”,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贵州榕江泡水车将要流入市场,“全损车”流向缺乏监管问题已显现
2025年7月4日,2025第三届长三角(南京)旅游装备博览会暨第38届南京房车露营博览会在南京玄武湖畔的南京国际展览中心ABC馆盛大开幕,本次展会以“装备升级·自在出行”为主题,为期三天,将从今日(7月4日)持续到7月6日。
或许是南北奥迪唯一一次正面交锋。
第22届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将于2025年7月12日至21日,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启幕
正如苏超用最接地气的姿态重构了足球运动的魅力,212越野车也以专业技术与亲民价格打破行业壁垒,即时精准的为越野爱好者提供了专业且低成本的快乐。当年轻人在“苏超”赛场为家乡摇旗呐喊时,另一群都市探索者正驾驶着212越野车T01驶离喧嚣,在引擎的轰鸣与自然的怀抱中寻找释放压力的出口,......
10.98万-12.98万元,比亚迪海豹06DM-i旅行版上市
文丨克尔・布特罗斯 编辑丨吴海珊
我最为小米汽车/雷军叫好的一点,是它/他强大的自信和冒险精神。
特斯拉FSD山寨版仅需几百元 改装乱象与低价背后的安全隐患
进入高温后的夏日行车必备:盘点现代车辆的防晒黑科技
比亚迪汽车
广汽传祺6月销量稳增,保值率榜首印证用户信任基石
官宣合作重庆铜梁龙足球俱乐部!家乡的球队,长安启源来捍卫
尽管雷军开始了带货,但除了华为和理想,其他接不住?
问界车主开启智驾导致车辆剐蹭要求百万赔偿,诉求合理吗?
铂智3X多月蝉联合资新能源销冠,广汽丰田上半年销量成绩瞩目
全新福特探险者四驱穿越版轻享会解锁空间魔法
10万级新能源旅行车,比亚迪如何再造一个爆款
轿跑SUV也可以大空间,智界R7科技豪华打造新舒适
谁是25万-30万级SUV的新价值标杆?不是参数赢,而是体验赢;不是单项强,而是全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