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没车不行 0浏览 2019-05-04 IP属地: 未知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近几日,造车新势力频频做出的大动作让不少业内人士顿觉刺激——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简称FF)获得了一笔高达2.25亿美元的债权及信托融资;合众汽车已完成B轮融资30亿元,由政府产业基金领投,战略投资资本跟投;截止目前,合众汽车累计融资已超过70亿元人民币;车和家正寻求3-5亿美元融资 并计划明年海外IPO;博郡与一汽夏利成立合资公司,由此博郡汽车获得了汽车生产牌照。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又是融资又是IPO又是搞合资,仿佛车市寒冬并没有挡住这些造车新势力前进的脚步。前有传统燃油车制造商正经历着销量利润双跌的阵痛,后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的高歌猛进。这表面上的繁荣让新能源车看起来进入了自己最好的时代。诸如此类的事件否代表造车新势力的绝地反击就此打响?事情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

造车新势力突围已经入下半场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从车市进入低谷期到新能源补贴政策开始退坡,留给造车新势力的时间越来越少。事实上,造车新势力们正面对着一次空前的浩劫。目前,国内已经立项的造车新势力厂家总数已经超过了100家,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当年共享单车最火爆时期的单车品牌数目。要知道每家品牌都有着自己的销量目标,就算每家只有几万台的规划,加起来的数字也是国内市场所不能承受之重。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更别说国内的新能源市场中还有传统车企的不小份额,“在夹缝中求生存”几乎成了这些造车新势力的共同特点。我们就算除过那些不知名的三四梯队成员,目前已经实现交付、量产或即将量产的新势力车企也有数十家之多。我们通过观察这些车型不难发现,它们都疯狂地与用户的需求所对接,力图实现在细分领域获得独一无二优势的目标。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在一个没有补贴的自由市场里,产品同质化严重、资金与技术撑不下来的企业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每个厂家都明白这一点,但并不是所有的厂家都能获得人才、技术与资金的亲睐。因此,目前的造车新势力正处在行业洗牌的中后期——最快今年年底,最晚明年年中,将有90%甚至是95%的造车新势力将被“大浪”淘去,留下一地鸡毛。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与补贴抢时间”是很多造车新势力现在运行状况的真实写照。甭管车子能不能开、好不好开,先造出来上市再说!有很多新能源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正争分夺秒地实现新车量产,目的只有一个——赶在还有补贴的时候上市,能搂多少钱就搂多少钱。可能大家都想不到国家会这么快地取消补贴政策,本想割完投资客割用户,割完用户割国家补贴的它们,最终竟偷鸡不成蚀把米。

驴粪蛋表面光,几个亿美金干不成多大事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虽然还是有一些车企拿下了融资、生产牌照,甚至已经上市或正在准备IPO。但“互联网思维”却一直都没有从它们身上洗干净。想造车首先就得摆正态度——我是干实业的,虚的东西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以搞互联网的思维搞汽车制造业不是开玩笑吗?贾跃亭先生从最早的PPT造车到后来的微博动图搞新车发布,大家都已经看腻了!临门一脚就是射不出来。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实际上这也是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面临的尴尬局面。由于入行时间短,人才与生产经验都稀缺,厂家们从一开始就很难摆正态度,即,我要造什么车?我造出来的车凭什么就有人买?纵观各个造车新势力厂商,大多数是不是把iPad当中控、开一个全景天窗、找个老外设计师搞个概念车的壳子、塞上买回来的三电系统就敢拿出来卖?生产线?我们新势力不需要,和苹果一样找个汽车制造界的富士康代工就好了!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要知道在汽车制造环节,也就装配质量可以通过主机厂把关来提升一些。其余的质量管控几乎都由零部件供应商完成。以造车新势力们奉为“爸爸”的特斯拉为例——拥有傲人的资金和众多“黑科技”技术、笼络了全球技术人才、老大是个能肝在一线的拼命三郎、具备完全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生产能力。即便如此,特斯拉不一样还挣扎在温饱线上?还不是整车质量让人频频吐槽?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而我们的有些造车新势力品牌呢?也就宣传手段、外观内饰向特斯拉学习了,其余的全部采购。说好听点叫“面向全球吸收先进可靠与成熟的配件和解决方案”,可按照这些车企的体量,充其量也就是供应商们给你什么你就用什么,车型设计要向供应商妥协。搞定制化?体量与产量在那里摆着,供应商才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呢。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而且世界知名的供应商们普遍都不太愿意和这类厂家合作,具体原因车行哥就不多说了。自己手里没技术只能买,买不到好的就拿小供应商的产品滥竽充数。好不容易东拼西凑弄出来台样车,开一场发布会吹嘘一下等速续航里程完事儿。发布会几个小时,说车辆数据几句话,剩下的时间干啥?讲情怀与愿景呗,还不是互联网营销的那一套?看一场发布会下来通篇只有一个感觉——真能吹。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随后的量产就更扯了。负责任的造车新势力如车和家,哪怕拖累了进度也会自建工厂自控生产流程。而有些厂家就找个代工厂做整车生产了,不是说这种思维和操作不对。只是大家可以想想,销量和业绩要差到什么样的车企的生产线才能闲到给别人做代工挣零花钱?而这样的生产线造出来的车,你敢买吗?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让车行哥说,如今的造车新势力们大多数还是没上道。企业要持续领跑需要具备三项条件:第一,要有核心技术,例如: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这个是基础 ;第二,要有具备多维竞争力的可量产产品,并拥有可靠的领先的智能化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第三要有资本支持或融资能力,这样才有机会和资源去整合产业链。单凭买买买,自己不就成了组装商了,还有什么能力参与竞争?

合资融资大事件不断,造车新势力开始绝地反击了吗?

凭着几个亿美金的融资就想搞出来这些东西?难!看看自主品牌的知名传统车企们哪个不是在车市牛市期间赚足了票子,底气十足?哪个又不是每年投入巨额资金搞研发?可哪个厂家在一两年的时间里就把这些流程过了一遍?显而易见,造车新势力手中拿到的融资兴许能搞点研发或者盖个厂房,但想具备特斯拉那样的能力还是痴人说梦。

结语:新势力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这些融资不能说没用,存在即为合理。甭管这些厂家们能走到哪一步,客观上来看都还在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贡献着自己的经验与教训。毕竟互联网造车也是中国人造车的一次尝试,不像曾经的中国人那样埋头苦干土法上马,而是变成了能卖就卖,以为只要把先进技术买回来就能“师夷长技以制夷”。殊不知这一幕,和曾经的洋务运动何其相似,又和北洋水师有什么区别?

 
相关推荐
没车不行 5549粉丝    2048作品 关注 懂车买车玩车,资讯导购评论,篇篇过瘾!
推荐作者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