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导入国产IGBT,中国车企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导入国产IGBT,中国车企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汽车通讯社 3238浏览 2022-10-18 IP属地: 上海

近日,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新一轮科技制裁,该举动无疑让曾受半导体“卡过脖子”的企业困扰不已。

回到2020年9月,国内芯片分销市场中开始传出缺芯的声音,自2020年10月开始,火灾、寒潮、疫情等一系列灾难,开始对海内外的几大晶圆厂所在地进行轮番“轰炸”,因芯片供应不足导致停产、减产、减配的车企不计其数。不少企业不得已,只有亲自上阵,搞研发、投资设计厂商、拓宽采购渠道、高价采购芯片……种种动作,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车规级芯片。

导入国产IGBT,中国车企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来源:网络)

而在中国,提起车规级芯片,我们最先联想到的通常是比亚迪的IGBT,事实上除了比亚迪,国内IGBT厂商还有斯达半导、中车时代电气、士兰微等一众企业,但不得不承认比亚迪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IGBT完整产业链的车企。

目前,除比亚迪外,许多车企依然需要采购英飞凌、安森美等国外大厂的IGBT,国产IGBT自给自足之路,任重而道远。

01

国产新能源车发展的“绊脚石”

事实上,汽车芯片在应用环节可以分为5大类:主控芯片、存储芯片、功率芯片、模拟芯片、传感器芯片,而IGBT就是功率芯片中的一种,它的中文名叫“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由BJT(双极结型晶体管)和MOSFET(绝缘栅场效应管)组成的。根据IGBT所在工作环境中的电压,可将IGBT分为低压(600V以下)、中压(600V-1200V)、高压(1700V-6500V)。

导入国产IGBT,中国车企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来源:中信证券)

以上专业词汇难免有些晦涩难懂,那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笔者将IGBT浅显地理解为一个开关,通过持续通断让交流电与直流电相互转换,调节全车的功率输送,以此来驱动电力电子装置运行。

其作用类似于人类的心脏,能根据信号指令精准调控电路中的电压、电流、频率、相位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家电、光伏、风电、高铁、动车、国家电网等领域。

2021年,我国IGBT在下游应用中市场占比最大的领域正是新能源汽车,达31%。

导入国产IGBT,中国车企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由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动力性能获得了极大提升,直接导致IGBT组件数量也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而IGBT的成本足足占了整车成本的7%-10%,其主要应用于新能源车的电池管理、电动控制、空调控制等系统中,重要性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除新能源汽车外,在新能源车的“配套伴侣”——充电桩中,也离不开IGBT的身影。经笔者查证,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163.6万台,同比增长56.6%,相比8月,公共充电桩数量增加1.2万台,一旦IGBT的短缺对充电桩产生影响,也会间接影响新能源车的发展。

导入国产IGBT,中国车企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来源:网络)

可见,若IGBT供给不足,将会直接或间接地限制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成为新能源车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02

苦“芯”久矣的车企与穷追猛赶的本土IGBT企业

据集微网报道,某IGBT企业内部人士在近期表示,“虽然不是很清楚其他芯片的需求情况,但在IGBT方面,这段时间还是非常紧缺的,英飞凌的IGBT一直都缺,很实际的问题是,我接触的B车企,他们告诉我,能生产多少辆车,取决于IGBT的供应量,而且交付周期还非常长。”

为此,笔者咨询了芯片市场上的IGBT供应商,并查询了2022年Q3各厂商的IGBT交期,发现英飞凌的IGBT交期为39-50周,安森美的IGBT交期则为39-52周,ST的IGBT交期为47-52周,其余几家大厂的IGBT交期也处于高位,和常态下的交期相差甚远。

导入国产IGBT,中国车企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来源:富昌电子)

除了交期长,IGBT价格暴涨也是新能源车企的一个难题。

如型号为FF600R17ME4的英飞凌IGBT,2020年2月份该芯片价格在分销市场中曾一度涨到650元,而目前,笔者在某半导体交易平台搜索该芯片,价格已超1454元。

导入国产IGBT,中国车企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来源:某半导体交易平台)

中国新能源车企在面对难题的同时,本土IGBT厂商也并不轻松,挑战一家独大的英飞凌,是他们的目标。

2019年,我国车规级IGBT芯片市场份额里,英飞凌占有49.2%的市场份额,而比亚迪仅占市场份额的20%,加上斯达半导的16.6%和中车时代电气的1.1%也仅占31.1%,和英飞凌的市场份额仍存在一定差距。

导入国产IGBT,中国车企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来源:天风证券)

造成如此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和经验,国外大厂成立较早,三菱电机成立于1921年,富士电机成立于1923年,英飞凌则成立于1999年,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它脱胎于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事业部,在成立之初便掌握了丰富的半导体研发经验。

而反观国内厂商,比亚迪半导体成立于2004年、斯达半导成立于2005年、中车时代成立于2005年,入局时间较晚,在技术、经验上相比国外厂商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技术落后还只是一方面,另一个难点是车规级芯片的认证和主机厂的导入,像难以跨越的蜀道,摆在本土IGBT厂商面前。

李白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对于IGBT也是如此,要知道由于汽车的特殊性,车规级IGBT的认证难度要高于工控IGBT和消费级IGBT,即使通过了认证,下游车企也不敢轻易采购,因为多数车企和国外IGBT大厂合作多年,早已建立了信任基础,而新玩家入场很难快速获得信任,因此在早期,许多本土新能源车企在国外IGBT大厂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宁可减产,也不敢轻易采购国产IGBT。

但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国产车企尝试导入国产车规级IGBT,如2021年,理想汽车曾在IGBT采购纪要中表示:“他(英飞凌)没有承诺交期,你爱用不用,我有就给你,没有就不给你。”随后,理想汽车表示将尝试切换中车时代电气的IGBT,并且暗示小鹏汽车也考虑导入中车时代电气的IGBT。

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土新能源车企导入国产IGBT,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因IGBT短缺而造成的减产、减配,也就是说,在本土新能源车企给本土IGBT企业机会的同时,也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导入国产IGBT,中国车企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来源:网络)

“中国IGBT企业,正在翻山越岭。”

芯片行业的朋友在谈及“中国IGBT”话题时,下意识说出了这句话,笔者认为,这正是中国本土IGBT企业的真实写照。

将时间倒回2015年,彼时中国IGBT的自给率仅有10.1%,其余89.9%均被以英飞凌、安森美、ST等国外大厂牢牢把控,很多人都认为本土IGBT厂商,难以望其项背。

笔者却认为应该将“难以“两个字去掉,望其项背的意思是看得见别人的颈项和后背,形容能赶得上。

中国IGBT厂商始终坚定目标,默默耕耘,从2015年的10.1%自给率到2021年的19.5%自给率,已经增加了近一倍,这是本土车企和IGBT厂商共同努力的结果,接下来,随着IGBT常用的8英寸晶圆厂产能扩张和研发技术壁垒不断被突破,相信国产车规级IGBT终有一天将实现自给自足。

导入国产IGBT,中国车企在给自己一个机会

(来源:网络)

届时,比亚迪、士兰微、中车时代电气、斯达半导……或许还会有更多厂商的名字被刻在中国IGBT的里程碑上。

中国IGBT厂商在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我想,中国新能源车企也是如此。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汽车通讯社 1.8万粉丝    4467作品 关注 汽车资讯领域的彭博社,提供权威的全球汽车资讯及案例分享。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