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二师兄研究所》第57期
2023年已经正式开启,但对不少新能源汽车厂商和消费者来说,这个元旦却并不那么友好:从2023年开始,延续了13年的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补贴取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能源汽车厂商少了一笔现成的收入,这有可能导致它们从车型的终端售价上把这部分损失“找”回来。换句话说,元旦后购车,消费者可能要多花钱了。
那么,“后补贴时代”的中国新能源市场,该何去何从呢?
后补贴时代,买新能源车要多花多少钱?
中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已经延续了13年,我们在2023年1月1日之前购买新能源汽车,执行的实际上是补贴后价格。对新能源厂商和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个补贴并不算少。
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有一个计算公式:单车补贴金额=里程补贴标准×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调节系数×车辆能耗调节系数。
算起来非常复杂,简单来讲,2022年新能源汽车国补标准是这样的:纯电车型续航大于等于300km小于400km的,每台车补贴金额为0.91万元;纯电车型续航大于等于400km的,每台车补贴1.26万元;插电式、增程式车型纯电续航里程大于等于50km的,每台车补贴金额0.48万元。
以目前热销的比亚迪汉为例,2022款比亚迪汉纯电版续航里程全部大于400km,2023年1.26万元的国补直接取消;2022款比亚迪汉插混版纯电续航里程均在100km以上,2023年0.48万元的国补直接取消。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所谓补贴,是国家直接向厂商补贴,而不是给消费者。
2023年国补取消后,假设厂商直接把这个差价从终端零售价格上找回来,那么消费者购买比亚迪汉纯电版将会直接多付出1.26万元。
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厂商真的全部都会这么做吗?它们就没有别的应对之策吗?
五花八门的应对之道
所有的市场都是同行不同利,新能源汽车市场也不例外。面对新能源汽车国补取消,汽车厂商们也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法。
行业老大比亚迪官方宣布,从2023年1月1日起,对旗下车型指导价进行上调,上调幅度为2000-6000元不等,2023年1月1日之前下单的用户则不受影响。
有了比亚迪的例子,不少新能源厂商纷纷跟进。
广汽埃安宣布,2023年1月1日起旗下部分车型售价上调3000-8000元;长安睿蓝汽车宣布旗下部分车型上调幅度为5000-8000元。
不过,更多的厂商选择了“限时保价”,意思是车型售价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不变,国补取消后的差价由厂商自行承担。
日前岚图汽车宣布,3月31日之前,购买岚图FREE全系车型可直接享受30000元补贴;小鹏汽车宣布2023年小鹏旗下各车型零售价与2022年保持一致;魏牌汽车也宣布从1月1日起,旗下插混车型指导价保持不变。
与此同时,赛力斯、长安深蓝、欧拉、奇瑞、飞凡、吉利等厂商也都推出了限时保价政策,不过,它们的政策延续期一般只延长到2022年12月31日。
当然,市场上还有一些比较另类的厂商,它们无视政策变化,直接大幅降价。
最典型的就是特斯拉。
早在一个月前,特斯拉就宣布大幅降价,最高降价幅度可达3.7万元。
车企们选择什么样的应对策略,与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市场表现有直接关系。
比亚迪现在如日中天,产品供不应求,品牌影响力无人能及,就算是涨价也不会影响到销量,干脆就直接涨价,减少国补取消带来的损失。
而特斯拉单车净利润位居行业首位,销量被比亚迪超越之后追赶无望,于是就选择降价保市场。
其它大多数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地位不稳,不敢进行大的动作,只能通过自掏腰包的方式,尽量减少国补取消对消费者的影响。
没有补贴的市场,将会如何发展?
看一下新能源汽车厂商采取的这些应对策略就会发现,国补取消,对消费者的影响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即便是在涨价方面最积极的比亚迪,最大涨价幅度也只有6000元,与1.26万元的国补有很大差距。
就政策层面来说,取消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主管部门认为现在的新能源厂商已经兵强马壮,不需要国家再去输血。
但是,4800元-1.26万元的补贴,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汽车厂商如果原封不动地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有可能直接导致销量崩盘。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仍然更加信赖传统燃油车,而且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不足、安全性较差、续航虚标、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固有缺陷仍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们不在价格上大动干戈,其实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除此之外,政策层面给予新能源汽车的“照顾”也并没有完全取消。
早在2022年9月26日,财政部、工信部、税务总局就发布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之内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
与此同时,全国大多数地区赠送新能源车牌、新能源汽车不限行等政策也在延续。
因此对消费者来说,新能源国补取消后,消费者是否真的就多花很多钱,这个还有待观察,不同车企之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分歧。
如果一段时期以后,降价的车企变多,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甚至有可能更便宜。
但对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来说,国补取消,可能真的是个坏消息。
其实从2021年开始,新能源国补就在逐步减少,两年来不少滥竽充数的新能源厂商已经被淘汰出局。
目前仍在活跃的主流新能源厂商都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新能源国补取消之后,它们每卖出一款新能源汽车,将会直接少收入4800元到1.26万元,这会加剧它们的经营压力,一部分常年亏损的造车新势力可能会难以为继。
结束语
从整体来看,新能源国补取消,打击的主要是那些赔本赚吆喝的中小型新能源厂商,对消费者的影响会低于此前外界的预期,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向上的趋势也不会因此而逆转,传统的燃油车更不可能因此而杀个回马枪。
前不久,一汽奔腾悦意03横空出世,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中竞争最为激烈的紧凑型纯电SUV市场中。
“一个吉利”,从减法到加法。
中国的B级轿车市场是一个关注度极高的细分领域,它覆盖了最优质的消费群体,因此也是各品牌竞争的重要战场。从4月份B级轿车的销量情况来看,虽然销冠仍然是比亚迪秦L,但占据主流的仍然是合资燃油车型,不过蔚来ET5T和阿维塔06的异军突起,成为了4月份B级轿车市场比较特别的亮点。......
车未上市已出现质量维权黑稿,小米汽车方面还能“有容乃大”吗?
8.4 万销冠背后:为什么中国人买 SUV 绕不开比亚迪宋?
一时的风光是短暂的,从长远看企业利润很关键,是未来竞争的最大底气之一。
未来,菱智将继续以“创业者成长伙伴”的角色,为每一位奋斗者铺就更低门槛、更高效率的创富之路,托举起每个时代的创富梦想,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坚实力量。
二季度伊始,比亚迪汽车再度展现新能源汽车领军者的强劲实力,在4月销量持续向好的基础上,1-4月更以128.1万辆的销量,持续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
二季度伊始,比亚迪汽车再度展现新能源汽车领军者的强劲实力,在4月销量持续向好的基础上,1-4月更以128.1万辆的销量,持续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
这几年整个汽车大环境正处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格局重构的关键阶段,很多合资品牌销量疲软,甚至面临生存危机。不过也有例外的,比如一汽丰田,今年的第一季度,一汽丰田达成销量17.2万台,同比销量逆势增长9.6%。合资车企唯一正增长,逆势上扬一汽丰田背后到底有什么“财富密码”?
包括吉利银河、极氪、领克在内三大品牌的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达33.9万辆,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如何平衡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协调发展,将是每一个车企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比亚迪宋家族4月热销8.4万辆 持续霸榜中国SUV销冠
技术+市场双轮驱动!比亚迪汽车1-4月销量超128万辆
沃尔沃汽车荣登 2025 年《财富》中国 ESG 影响力榜 ——以卓越实践树立行业标杆
所以,“閤先庆接替冯兴亚”会是一语双关吗?
具体到各大车企,它们究竟又能分羹多少呢?
极氪科技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极氪、领克双品牌首次并表,均达成历史同期最好财务表现——总营收220亿元,整车销售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16.1%,整车毛利率为16.5%,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综合毛利率达19.1%创历史新高。在香港会计准则下,极氪科技一季度实现盈利5.1......
当合资品牌还在依靠 GL8、赛那等车型维持「商务 - 家用」二元对立的市场逻辑时,高山用「7/8/9」三兄弟的尺寸矩阵直接重新定义MPV市场的规则。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可是妥妥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