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汽车产业吃了电动时代的红利,但你们可曾想过,是谁最先提出“电车更环保”这一概念的呢?
答案是曾经“高高在上”的欧洲大姥爷们,彼时依仗着燃油车核心三大件的技术壁垒,欧洲车企长期领导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例如欧5、欧6等排放标准,几乎是3/5年一调整,以“环保”为借口,凭借内燃机技术代差优势,强势收割全球汽车市场。
当然了,他们也不是没玩脱过,就好比如德系三驾马车大众、奔驰、宝马组成的秘密联盟,就曾存在相互串通、携手阻碍清洁排放技术推广的行为,直到后面事发才被外界所熟知。
与此同时,身为“环保警察”的欧洲姥爷们,本以为能将自家的汽车产业优势延续至电动化时代,所以不留余力地向外界宣传“电动车更环保”这件事情,却没承想,以往被他们“手拿把掐”的中国汽车工业,还真把环保的电动车给造出来了。
于是乎,什么“内燃机还有余热”“不是欧洲产的电动车,碳排放超标了”之类的“倒车”论调层出不穷,为的只是帮欧洲车企争取转型时间。所以说,哪有什么“环保”与“不环保”,都是生意罢了。不信的话,下面我们摆数据,讲事实,看看欧洲姥爷们是否比我们中国人更支持环保事业?
中国电动车,欧洲卖不过,也不买起!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超1000万辆,同比涨幅为56%,其中中国市场占到全球总销量的六成,同比劲增95.6%。而欧洲市场去年新能源车累计销量不超过250万辆,同比涨幅仅为14.8%,可见不管是市场体量还是增量,欧洲人对于新能源车的支持力度,仅存在于口头上,完全不如中国消费者真金白银的支持来得实在。
而如果某些人非要抬杠:欧洲汽车市场体量太小,所以电车销量不佳。那小编我只有展示新能源渗透率数据了:乘联会数据,2022年,中国车市新能源渗透率达历史新高的27.6%;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渗透率达22.9%。
从几项关键数据来看,中国消费者无疑是比欧洲用户更支持环保事业的,同时根据乘联会预测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到36%。而反观欧洲车市,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渗透率反倒是下滑了,仅约20%。
这里讲句公道话,欧洲新能源车卖不好,其实也不能怪欧洲消费者环保意识差,欧洲车企或许才是最大的责任人,因为欧洲人只是不想变成韭菜而已。
最近一则来自德国的消息,引起了中国车迷的注意,或者说“幸灾乐祸”。我们都知道,以往在谈到国内外汽车差价时,我们常常会因国内的天价进口车,而羡慕国外消费者,但现在,局势真正的反转了。
7月初,上汽大众官方宣布推出ID.3(参数|询价)限时优惠政策(截至2023年7月31日),新车起售价降至12.59万元,限量7000辆。同时更有经销商放出海报称,ID.3还能再优惠6000元,优惠后仅需11.99万元起。
有意思的是,上汽大众降价的消息,却是引起了德国消费者的不满,因为在德国大众ID.3的起售价为3.99万元欧元起(约合人民币31.48万元),而上汽大众ID.3优惠完售价折合成欧元也才1.52万欧元,这一来一回,别说德国消费者了,换谁心态都得爆炸。
这里举个相同的例子,不知大家是否记得,联想因为同款笔记本产品在美国的售价低于中国,而被大家称作是“美帝良心想”,所以这波,大众集团算是对中国市场投诚了吗?
实际上,以大众、宝马、奔驰为代表的欧洲新能源车,即使在中国采用了“全球最低售价”,也丝毫挽回不了其在中国车市的惨淡销量,其孱弱的产品力同时又还遭中国消费者的百般嫌弃。总之,中国新能源车市有多卷,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目前除了特斯拉,再无一家外国品牌能够卖过中国车企。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也很想把“先进”的电动汽车卖到欧洲市场,但阻碍在于欧洲高层为了本土车企的利益,为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套上了“枷锁”,例如法国政府就明确说:我们只为欧洲生产的纯电车提供补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电动车,到了欧洲便成了“高贵”的进口车,就算是富裕的欧洲消费者,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
中国电动车,掌握核心科技!
前段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000万辆里程碑,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已是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时代转型的急先锋与扛旗者,也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这里也就不难解释,中国电动车为什么欧洲卖不过,也买不起了,因为中国电动车,掌握核心科技。
首先,新能源车的核心三大件与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电机、电池、电控构成的“三电系统”与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等功能、配置上。其中在电机、电控与车机方面,中国车企已不输世界第一梯队(特斯拉),唯一的难点在于某些关键材料,如高算力AI芯片、碳化硅等仍旧被国外头部企业所垄断,面临着卡脖子的风险。
但相比那些海外巨头,国内厂商有以下几大优势,一个是市场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全球领先,产品完全不愁卖;二是政策层面,中国对于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产业的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三是人才优势,以国内目前的人才储备来看,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优秀理科工程师进入相关产业……
换言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仍有短板,但通过凝聚各方力量,群策群力,正努力弥补与头部产商的差距。
而在占据新能源车制造成本大头的动力电池领域,这就完全是中国企业的天下了,市场份额方面,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占据了世界车用电池的半壁江山;其次在技术领域,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刷新电池的能量密度,诸如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都是国外大牌车企的求购对象。
智能座舱与智驾,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只要你体验过国产电车与合资品牌电车,应该能明白两者的差距有多大。
最后深入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其相比老牌汽车强国,最大优势在于规模和成本优势,这是目前美、日、德等老牌汽车强国也学不来的。这里有一个相仿的例子,智能手机领域,中国也曾一度是追赶者,但经过追赶如今已占据全球近七成的生产份额。同样的,在特斯拉这条鲶鱼的驱动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我想问一下大家,是否觉得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是因为欧洲姥爷们和特斯拉的倒逼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寻找一辆既能满足眼球经济又能迎合智慧科技需求的座驾,可谓成了当前汽车市场的一大趋势。今天,让我们紧跟这一趋势,深入探索福特领睿2023款如何以其高颜值设计、先进
全球汽车精英齐聚 2023上海国际汽车零配件、维修检测诊断设备及服务用品展览会开幕
自上市以来,“998”的秦PLUS以超高的性价比和强大的产品力,成为A轿市场的香饽饽,销量一路狂飙,冠军头衔拿到手软。截至目前,秦PLUS已经将月度“A轿冠军”、“家轿冠军”、“全
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新能源时代,国产厂商热火朝天,合资厂商却没啥动静?其实不是的,它们也在默默努力。以福特汽车为例,它早在2018年10月份就推出了福特蒙迪欧的插混版车型,算是第一
盘点12月热门上市新车,一起聊聊哪款会爆,哪款会凉?
长安启源数智AI电驱的技术优势是什么?汽车世界百年格局,正在被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所改写,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品牌坚持技术创新的执着,不畏挑战的勇气。长安启源数智AI电驱是中国
2023年最后一个月的刚开端,关于11月份新能源车型销量数据公布,就像是一场暗中的较量。这其中,几家欢喜几家愁?且看驾仕派的第一时间首发点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像比亚迪这样月销30
在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拿市场换技术,却没换来燃油车技术,反而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带电的特色道路,带电的中国品牌汽车,所谓的新能源,有电动汽车,插电混动和增程汽车,甚至把丰田和本田的
说起魅族,相信一些80后都比较熟悉,在那个还流行MP3的年代,谁手里有一台魅族,那一定是潮流的象征。随后没几年,创始人黄章察觉到了手机市场的兴起,毅然进入其中。MX系列的推出是魅族
奔赴热爱,不负美好,11月26日下午14点30分,“零跑超级零居汇”为主题的活动,结合11月感恩节,打造属于零跑车主超级感恩迎新派对,强化车主互动,更展现了零跑汽车对客户的关心和热
12月第一天,几乎所有的一二线造车新势力、传统及合资车企都第一时间公布了11月份的销量数据。和之前预料的一样,大家都给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从各种增长数据来看,车市俨然一片形势大好
11月30日晚,高端智能汽车机器人品牌——极越宣布即刻起正式执行全新车型售价和权益优惠。极越01全系车型(极越01 Max、极越01 Max Performance)价格直降3万元
12月1日,比亚迪官方公布了11月的销量数据。跟之前预料的一样,比亚迪11月销量再次突破了30万辆大关,达到了301903辆。其中,乘用车销量为301378辆,同比增长31.1%,
每个月的第1天,都是造车新势力车企们公布上月销量数据的日子,12月1日当然也不例外。已经公布11月销量数据的车企已经达到了10家,可以说涵盖了目前主流的造车新势力。那么接下来,我们
长安吉利加入,蔚来换电体系迎来最大转机!
12月1日,吉利汽车集团公布了11月销量数据,累计销量新车200079辆,同比增长38%,环比增长11%。11月销量再创新高,让吉利汽车实现了连续三个月单月销量刷新历史纪录,更是让
年轻人为何追捧红旗HS3?足够beautiful,还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