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大众认清现实,斥资7亿联手小鹏补齐智能短板,下一个会是谁?

大众认清现实,斥资7亿联手小鹏补齐智能短板,下一个会是谁?

车毂辘 2842浏览 2023-07-31 IP属地: 重庆

都说传统汽车巨头转型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大象转身的过程,想要顺利转型,背后所付出的努力绝对不会小,对大众而言亦是如此。现在大众似乎也活明白了,对转型新能源汽车已经不想再做努力,而是直接选择“躺平”,用上了中国车企曾经的“拿来主义”。

大众认清现实,斥资7亿联手小鹏补齐智能短板,下一个会是谁?

近日,有关大众入股小鹏汽车的消息在网上甚嚣尘上,刚开始时,很多人是不相信的,毕竟大众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巨头,可以说是要技术有技术,要资金有资金,而小鹏汽车还只是一个成立不到10年的新势力品牌,大众入股小鹏到底图什么呢?在车轱辘看来,大众入股小鹏实际上就是想走捷径了。

斥资7亿美元联手小鹏,只为补齐短板

根据大众和小鹏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双方就战略技术合作签订框架协议,并签订了股份购买协议,大众汽车投资约7亿美元,取得小鹏汽车交易完成后4.99%的A类普通股,并在小鹏汽车董事会获得一个观察员席位。

大众认清现实,斥资7亿联手小鹏补齐智能短板,下一个会是谁?

对于大众和小鹏来说,此番合作无疑是双赢。在小鹏汽车这边,从去年开始,小鹏汽车就已经走起了下坡路,不仅丢掉了新势力领头羊的地位,反倒和理想汽车的差距被越来越大。在大众和小鹏联手后,小鹏汽车股价一度飙升40%,美股收盘时的涨幅达到了26.7%,股价的剧烈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投资者也认为这次合作是小鹏捡到了宝,这对深陷亏损危机的小鹏汽车来说,无疑是回了一大口血。

大众认清现实,斥资7亿联手小鹏补齐智能短板,下一个会是谁?

对大众的影响就更大了,大众虽然是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最“成功”的传统汽车巨头,但也只不过是“矮子里挑高个儿”,ID.系列家族的销量成绩还不如头部新势力品牌,这对大众来说绝对是失败的。

大众认清现实,斥资7亿联手小鹏补齐智能短板,下一个会是谁?

大众转型艰难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大众引以为傲的MEB纯电平台并不具备显著优势,反而在软件层面上暴露出了很大短板,车机系统和驾驶辅助系统更是问题频出,包括但不仅限于车机黑屏、车机卡顿、无法联网、手机APP无法顺畅远程控制车辆、辅助驾驶有时失灵等,这也是所有传统车企的短板。

大众认清现实,斥资7亿联手小鹏补齐智能短板,下一个会是谁?

反观小鹏汽车,其最拿手的就是智能驾驶系统和智能座舱,就以小鹏G6为例,其搭载的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支持部分城市全场景辅助驾驶。同时,小鹏G6还配备了31个传感器,包括两个激光雷达、双Orin处理芯片和508TOPS的算力,在背后还有强大的自动驾驶超算中心支持,算力高达600PFLOPS,,软件和算法所赋予的智能化水平,已经成为小鹏汽车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大众认清现实,斥资7亿联手小鹏补齐智能短板,下一个会是谁?

对于大众斥资7亿美元入股小鹏汽车,说得直白点就是小鹏在“卖软件”。按照大众和小鹏的规划,未来将联手打造2款B级纯电动汽车,在这一过程中,小鹏将提供平台和技术,大众负责工程研发、设计和制造,新车最早将在2026年问世。

中国车企“靠软件赚钱”的时代到了?

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事实上,大众和小鹏的合作模式,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想要电动化转型但无力开发软件的其他传统车企。

大众认清现实,斥资7亿联手小鹏补齐智能短板,下一个会是谁?

对于小鹏这样的“软件开发商”来说,与更多车企合作不仅能摊薄软件开发和维护成本,实现盈利能力的改善,更能有效提升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车企“靠软件赚钱”的时代或许真的要来了。

对传统车企而言,寻求与新势力合作来补齐自身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在汽车市场日益内卷的当下,传统车企如果想自己研发出成熟的“软件技术”,背后不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最关键的是在时间成本上已经等不起。

大众认清现实,斥资7亿联手小鹏补齐智能短板,下一个会是谁?

所以,直接简单粗暴的用“拿来主义”也就成了传统车企转型的最佳方式,试想一下,如果大众ID.系列在智能化配置上与小鹏汽车一样,外界还会说大众ID.家族不够智能吗?当大众纯电动汽车有了媲美新势力的智能化体验后,其它品牌无疑是很难招架。

大众认清现实,斥资7亿联手小鹏补齐智能短板,下一个会是谁?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汽车品牌对合资车进行技术反哺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软件层面有大众和小鹏汽车的例子,而在硬件层面也有比亚迪和丰田的案例,丰田bZ3在核心技术上都是采用的比亚迪技术。虽然国外汽车巨头不想承认,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硬件和软件层面上已经位于世界之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写在最后:

曾经,中国汽车品牌为了寻求发展,不得不高价购买国外车企的技术及生产线,由于声微言轻,甚至还只能买到人家已经淘汰了的技术。现在,随着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赛道的强势崛起,外资品牌也不得不承认差距,开始引进中国车企的先进技术,正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车毂辘 1万粉丝    8148作品 关注 车轱辘为买车人提供老司机们最专业的指导。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