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极客汽车 1浏览 2023-11-29 IP属地: 广东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事实证明,辟谣与真相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上周五,长安汽车刚刚辟谣了 3000 亿打包收购华为车 BU 的传闻;不到 48 小时后,华为车 BU 成立新公司、长安汽车入股的消息就官宣了。

11 月 26 日,华为与长安汽车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华为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出资获取目标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 40%。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这意味着,华为并没有选择出售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简称车 BU)部门,但是车 BU 要开始独立门户了,而且对车企打开了大门。

一直以来,华为在汽车圈的位置有点微妙:尽管任正非多次下了「不造车」的军令状,尽管华为就差把「智能化时代的博世」贴在脑门儿上了,但是外界总对「灵魂威胁论」心有戚戚然,生怕华为一个反悔偷了自己的家。

如今华为把车 BU 独立,招徕车企入股,一方面再一次给自己的「不造车论」正了名,另一方面,离开华为这座靠山后,意味着车 BU 要自负盈亏了。

这一次的合作能否让曾经「誓死不从」的车企们愿意下注当个股东?单飞的华为车 BU 能否借着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智能时代的博世」成真呢?

一波五折的华为车 BU

终于找到方向了

一直以来,华为在汽车行业走三线并行路线:

零部件供应商,类似于传统供应商模式,传统 T-Box、DriveOne 电驱、液冷超冲等;

全栈智能化整车能力,也就是我们熟悉的 HI 模式,是华为车 BU 部门主推模式;

智选车模式,由消费者 BG 部门主导,深入到产品定义、销售环节,也就是问界、智界模式。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其中华为车 BU 部门以及主推的 HI 模式,绝对是波折最多的一条路线,也是这次成立新公司的主力。

从《投资合作备忘录》来看,新公司「面向智能化时代的完整、自主、领先的全栈智能化整车能力」,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 与智能车灯,约等于我们熟悉的「HI 模式」。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车 BU 和 HI 模式坎坷的经历:

2019 年 6 月,华为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部门,隶属于 ICT(信息通用技术)管理委员会,同一时间推出的 Huawei Inside 模式(HI 模式);几乎同一时间,华为与北汽极狐接洽合作。

2021 年 5 月,余承东成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开始执掌车 BU;在这之前一个月,北汽极狐阿尔法 S·HI 版发布。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2021 年 9 月,华为车 BU 总裁王军改任车 BU COO,兼任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之后,王军出现在了华为与长安、宁德时代合作品牌阿维塔的发布会上,并且在后续每次阿维塔的活动上,都有王军站台的身影;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直到今年 2 月,传闻王军被停职,后续 HI 模式的合作伙伴阿维塔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余承东出席;

今年 9 月,就在 Mate 60 杀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华为手机业务高调回归的同时,余承东卸任车 BU CEO 职位,担任董事长;华为光产品线总裁靳玉志成为车 BU 新任 CEO,同时王军回归任 CSO。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直到昨天,华为宣布成立新公司,车 BU 走向独立。

华为车 BU 高层人员的频繁变动,跟业务推进困难离不开关系。

HI 模式先后有三家合作方:北汽、长安、广汽。

跟北汽合作的极狐阿尔法 S·HI 版在 2021 年上海车展上高调上市,当时一镜到底的城区自动驾驶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然而高开低走,一年后才迟迟交付,销量更是被淹没在尘埃里了;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与广汽合作联合开发的 AH8 项目采用 HI 模式,在今年 4 月告吹,广汽宣布改为自主开发,华为只是供应商;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这样一来,如今还在进行中的 HI 模式,只剩下阿维塔一根独苗了:长安与宁德时代控股,华为提供全栈智能化解决方案。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这就是 HI 面临的尴尬在于:有实力的车企希望掌握话语权;愿意度让话语权的车企,产品竞争力不理想;愿意度让产品定义权来提升竞争力的车企,可以一步到位选择智选车模式。

从入局以来,华为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大陆。但是,智选车模式越深入,留给 HI 模式的选择越少,距离「智能化的博世」的目标越遥远。

汽车行业的金科玉律是「向规模要利润」,技术无法落地,商业不能闭环,一切理想主义的「钱景」都免谈。华为车 BU 成立以来,累计投入 30 亿美元(213 亿人民币),去年汽车业务相关的研发支出 103 亿,占总投入的 6.37%;但收入只有 21 亿,占 0.3%。

华为一直是一家高研发的企业,从来不吝啬研发投入;但是要打智能汽车的持久战,用爱发电肯定不够。

所以,开放投资,分享股权。合作方摇身一变成了股东,话语权自然好谈了。

长安入股,注入 「灵魂」

提到长安与华为,可以说是渊源颇深。

早在 2019 年初,就在华为还没有成立专门的车 BU 部门的时候,长安就跟华为成立了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在车联网方面合作;2020 年,HI 模式刚推出,长安就拉来了华为和宁德,开始打造如今的阿维塔项目,也就是如今 HI 模式的独苗;同时长安旗下车型开始搭载华为 HiCar;前不久,长安子品牌深蓝与华为合作,将在明年智驾车型上用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有的车企也许担心采用华为的技术将「丢失灵魂」,但长安深谙有竞争力的「灵魂」才是真灵魂,否则自研将毫无意义。

今年以来,长安的研发投入约 160 亿元,这其中既有三电系统的投入,也有智能化方面电投入。长安目前的车型,除了采用 HI 模式的阿维塔外,其他产品在智能化方面的竞争力并不强,特别是在智能驾驶方面以 L2 级辅助驾驶为主。但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成熟,智驾向大众市场蔓延是不可阻挡的措施。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对于长安来说,把自己从华为「众多合作伙伴之一」变成了股东,未来不只是阿维塔能第一时间用上华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深蓝、启源等车型也可能采用华为智能化技术,给自家产品注入了智能化灵魂;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同时,据第一财经报道,新公司设立时华为会将相关知识产权注入新公司,而新公司成立后,自主产生的知识产权归新公司所有。这意味着,拥有新公司股份的长安,也在 HI 解决方案中注入了长安的血统。

况且,华为也不是长安唯一的押注。一直以来,对于背景深厚、财力雄厚传统车企们来说,在研发中多条技术路线并行,多套解决方案同时推进都是常规操作,长安也不例外。

比如,早期与宁德合作电池公司;上周与蔚来合作换电;今年年初,长安还与与地平线合资成立重庆长线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智能驾驶全栈开发;如今又入股华为车 BU 的新公司……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对于长安来说,注入股份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注入灵魂。

华为的新平台,转得起来么?

「打造一个新的开放平台」,这是华为这次成立新公司的目标。这意味着长安不是唯一参与的主体,未来可能有更多车企加入。

很多人质疑:长安与华为的合作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那其他车企还愿意加入么?会不会互斥?

毕竟在传统汽车时代,更多由车企来主导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合资,由 Tier1 主导车企来共建立合资公司不常见;但是如今并不少见,至少华为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尽管各家在智能化上高举自研大旗,或是扶持自家的科技公司,但是车企之间的投资似乎并没有互斥效应。

比如,地平线的融资名单中,就有比亚迪、长城汽车、东风资本、宁德时代的身影,后续前后与大众、长安成立合资公司;

黑芝麻智能的资方背景里,既有上汽集团、吉利控股这样的车企,也有博世这样的 tier1;

更不用说欣旺达动力这类同时被「蔚小理」押注,东风、广汽、上汽、英菲尼迪入股的供应商,几乎集齐了国内汽车圈的半壁江山。

如果说它们与华为新公司的区别,就是前者的业务集中在一个细分领域,而华为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布局,覆盖了整车各个领域。这让华为有点「树大招风」的意思,但同时这么大的业务范围意味着需要更多企业加入进来,才能把这个平台转起来。

华为车 BU 单飞的翅膀,能掀起多大风暴?

这次华为新公司与长安的合作中,只限定了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的股权不超过 40%。这意味着未来其他车企甚至非车企伙伴的加入,可能让华为的股权占比进一步减少,让这家公司从华为车 BU 独立公司,逐渐变成一家多家参股的第三方技术供应商。

根据网上推测的估值,这个新平台的估值可能达到 3000 亿人民币,长安投资可能达到 375 亿。如果传闻属实,作为首批加入的第一梯队,长安无疑已投入了据大手笔来获得更大股比和最优的权益。对于还在观望中的车企来说,是否愿意同样大手笔跟进投入?或者,是否愿意以少量投资换取更少的话语权?甚至将入股新平台当成一笔纯财务投资呢?

最后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往百年汽车历史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在经历新的技术大爆炸时,都会出现百花齐放埋头自研的局面;但是当技术逐步落地、成熟,汽车供应链又会回到原本的秩序,车企和供应商各司其职,这样才能实现商业的最优解。

如今也在经历这个过程:各家不愿意放弃「灵魂」,或是埋头自研,或是扶持自己的专属供应商;技术赛跑过程中,差距会逐渐拉开,迫使大多数车企不得不选择更有竞争力的技术和平台,或者共同合作搭建新的平台,最终回到几家智能化供应商分庭抗礼的场景。

随着华为车 BU 的独立、其他车企注资参股,也许属于中国汽车智能化的「大一统」时代会加速到来。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极客汽车 7.4万粉丝    848作品 关注 专注汽车智能化、人机交互、自动驾驶以及新能源技术等前沿领域。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