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承鹏
出品|汽车大观
近来不断惊喜世界的华为又投出一方石头,瞄准的是的三只鸟。
11月26日,华为与长安汽车同时发布《投资合作备忘录》,称华为拟剥离原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设立一家独立从事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汽车业务在内的股份制新公司。长安汽车受邀将成为第一家入股者。
何以出此“上策”?笔者以为,华为要解决被其视为鸡肋、拿拿不起来、丢丢不出去的智能汽车业务,而且要同时治愈2-3个痛点。
从内部看 新公司能解决华为两大痛点
长期不盈利、不被主流车企接受,是长期困扰华为的两大痛点。
自从投身汽车业务以来,任正非就将目标锚定为“中国博世”,尽管内部外部多次吹起华为造车旋风,都被任老爷子强力按了下去。“华为不造车”成了华为高层安抚汽车业潜在竞争对手的铁律,但却没有博得行业理解,没有解决痛点问题。华为今年不造车,明年后年还是要造车的舆论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在今年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钓鱼台论坛上,余承东大倒苦水:华为每年投入汽车业务100亿,投入直接研发人员7000,间接支持人员1万,投身电机、电控、电源管理、座椅背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车云等几乎汽车智能全领域,但盼来的结果是: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全栈自研不需要;上汽、东风等大国企怕失去“灵魂”不敢沾;奔驰、大众、特斯拉等外企因怕制裁不能碰,使得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华为,只能去提携赛力斯、极狐那些不被市场看好的孤品,费力不讨好。
高投入、低回报、高风险、未来难料、沦落为华为唯一不盈利的部门,这就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面临的窘境、甚至被关门卖掉的绝境。
剥离汽车业务,设立合资公司,对战略合作伙伴车企及有战略价值的车企等投资者开放股权;基于市场化原则独立运作,采用市场化管理体系及薪酬激励框架;原则上不再从事与新公司竞争的业务。这些新举措、新承诺,使“华为不造车”落到了实处,也能圆华为“中国博世”之梦。
华为得到的好处是,其一,以华为BU汽车技术入股,借钱发展,借鸡生蛋,解决了连年高投入低回报的痛点。其二,开放股权,邀请有战略价值的车企投资入股,变潜在竞争者为现实合作者,共拧一股绳,共划一条船,共走一条路,自己不造车,却能成为哪个主机厂都离不开的“博世”,解决了不被主流车企接受的痛点,可谓两全之美。
从外部看,新公司能解决行业一大痛点
我国汽车业长期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既缺少丰田、大众、通用那样的跨国车企,更缺少康明斯、采埃孚、电装、博世那样称雄于某个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的世界级巨头。
进入电动化阶段,我们成长出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精进动力、特来电这样的整车和核心零部件链主企业,新能源汽车业的形势就发生了巨变。
进入智能化阶段,汽车由典型的机器,快速转化为由软件定义的电气化、电子化和互联网化的机器人,吸纳了信息通讯、工业互联网、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半导体、操作系统、5G等来自行业外的诸多新技术,使行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百舸争流,缺少旗舰、缺少旗手、缺少链主企业的局面仍是行业之患、行业之痛。
华为新公司开放股权,广撒英雄贴,携手志同道合并有战略价值之车企,“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及部件产业领导者”,这一目标彰显了华为、长安两位新公司发起者的雄心壮志,这一战略标志着我国汽车业在智能化赛道上,将诞生一家重量级的Tier-1链主企业。
这个Tier-1能荡起多大涟漪?
中国汽车业有一个怪现象,就是谁都想当老大,不想当随行,当不成老大就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进入智能化阶段,这种生存方式走不通了。
工信部原部长苗圩说,我们的劣势在车企的力量相对较弱,部分自主品牌产销量小,不足以支撑产业生态的建设。他希望,全行业要进一步形成共识,加快组织,构建开源开放、共享共用的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生态。他建议,充分发挥我国优势,协同各方统筹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市场化应用。建立起车企和软件企业之间、互联网企业之间开源开放、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
显然,华为、长安一石三鸟的新构想,符合两家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符合汽车业智能化发展的需要,但这块石头投下去,是砸出一两个圈圈,还是能激起满池涟漪?是让醉心于全栈自研的新势力回心转意,让担心“失去灵魂”的大国企把心放回肚子里,还是让怕制裁的合资企业毅然回首?
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比亚迪领衔,韩国进口车市场,中国品牌市占率已达2.5%!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汕德卡TIR跨境运输牵引车,以全维实力铸就跨境“精品”!
第四代博越L破界智能平权:15万级的AI进化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
20年图纸蛰伏+30年蓄水养鱼:比亚迪从追赶者蜕变颠覆者!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韩系动向1573】试驾起亚塔斯曼!这才是皮卡该有的样子!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2025年5月7日,宝马集团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复杂处境。数据显示,集团总营收337.58亿欧元,同比下滑7.8%,低于市场预期的351.4亿欧元;净利润21.73亿欧元,同比暴跌26.4%,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率从8.8%降至6.9......
前不久广汽集团发布了一季度财报,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财报显示广汽集团一季度营收196.50亿元,同比下滑7.95%;净利润亏损7.32亿元,同比暴跌159.95%,如此业绩创下近五年最差季度表现。这一数据不只是简单的数字波动,它背后藏着广汽集团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映射出......
探店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这是一款非常适合睡觉的车?!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