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的车市有多“卷”,“卷”到开工第一天老板们就不约而同地将这份“焦虑”自上而下地传递下去。
在龙年春节假期的首个工作日,小鹏汽车的CEO和小鹏和吉利集团CEO淦家阅分别发布了面向全体员工的公开信,都认为今年将迎来更为激烈的车市竞争。2023年车市竞争的“残酷”已经让各家汽车品牌苦不堪言,而这竟然还算不上开胃小菜?
何小鹏表示,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赛的第一年。而为了在淘汰赛中更好地“活”下来,小鹏也对内部提出了新要求。
先来看看2024年小鹏汽车的重点规划,按何小鹏的说法,小鹏今年在30万+级别和15万级别的平台上都会发布一款新车,补齐小鹏在10-40万级别布局的两块重要基石。其中30万级别平台的首款车大概率会是代号“F57”的轿车,预计于下半年上市,而15万级别的则是小鹏汽车与滴滴合作的A级电动车MONA,由滴滴负责销售和运营,小鹏则负责研发、生产和制造。
除此之外,在内部信中我们可以品出的关键词,就是何小鹏极其看重的“规模”,此前何小鹏就提过,年销300万辆只是汽车公司的入场券,而从内部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未来小鹏汽车的重点就是“规模化”。
根据何小鹏在内部信上所说的“今年是小鹏的第十年,业绩要翻倍以上”,根据2023年全年小鹏汽车累计销量14万辆的成绩表现来看,要达成翻倍以上的目标,小鹏汽车在2024年的销量要达到28万辆以上,而根据2024年1月份小鹏汽车销量8250台的表现来看,剩下的11个月里,小鹏汽车每月的销量要达到2.5万辆才能完成这个目标。
但是2023年10月-12月作为小鹏汽车销量表现最好的三个月,小鹏汽车的单月销量仅2万辆出头,所以2.5万辆的月销表现对于小鹏汽车来说还是颇有难度的。而为了让“规模化”实现,小鹏又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车海战术。
何小鹏在内部信中提到“今年是小鹏产品技术平台积累和爆发的一年。3年内规划新品或改款约30款;2024年我们会投入更多人力(招聘约4000人)以及投入同步超过40%的研发预算。”
按内部信中的产品推新目标来看,平均每个月小鹏汽车就要上新或改款一辆新车。因此,看到这里有不少网友就提出问题了,这么紧凑的上新改款,研发周期足够吗,保留了足够多的内测时间吗?
小鹏汽车的车海战术很明显就是为了通过多车型布局,提升销量和规模,但“车海战术”也有很明显的弊端。比如,多车型的研发需要巨大的研发资金和人力成本的投入,目前小鹏汽车尚未实现盈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对于小鹏来说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而且不仅是研发,频繁地上新也需要更多的营销资金投入,不然很可能导致新车上市即“哑火”,根本无人知晓。除此之外,还容易造成家族式“套娃”的后果,车型大量雷同,进而导致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感知力不高,反而吃力不讨好,所以车海战术对于小鹏汽车来说并不理想。与其做多,不如做精,努力提高手中现有产品的竞争力对于小鹏汽车来说可能更有意义。
此外,比起上新,小鹏更亟须解决的是售后及用户情绪安抚问题,交付不及时、降价背刺老车主引发车主维权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去年11月小鹏P5车主联名致信小鹏汽车,原因是小鹏P5的老车主对小鹏最新的城市NGP功能(CNGP)无法获得支持而表示不满,车上装载的几万元激光雷达和软件“形同虚设”,并不符合当时上市时所说的未来会开放全国城市导航辅助驾驶服务,认为自己被小鹏汽车背弃了,控诉小鹏汽车当初有虚假营销之嫌。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里,不少小鹏P7车主也联名维权,投诉车辆有着开机慢、界面卡顿、频繁死机以及导航定位失灵等问题,并且多次向小鹏汽车客服和官方人员反映,但均没有得到回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摆在小鹏面前的不仅仅是产品竞争力的问题,还有售后服务不到位、车主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的问题,想要实现业绩翻倍单靠一个并不适合小鹏汽车自身的“车海战术”实在有点力不从心。
2024想要走得更远的小鹏汽车,切记别盲目冒进,踏实走好脚下的路方为正道。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第四代博越L破界智能平权:15万级的AI进化
看起来很有科技感,用起来一点不方便。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最近国内外车企2024年的财报数据相继出炉了,咋一看,好多车企的负债数字看着都吓人。那么为啥车企都爱“背债”呢?因为车企的规模越大、营收越高,就越需要“借钱搞事”,自然其总负债也就高了。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一听负债高就觉得这家车企要玩不转了,重点要看这些车企借的什么钱,......
赵心童夺冠,成为海狮07 EV车主,比亚迪为何备受名人青睐?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终于被莲花找到小米的把柄了!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与安全相比风阻不值一提
全球车企财报透视:数据背后的真相与启示
丰田与中国五矿、明和产业合资公司 湖南云储斯蔚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