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凌晨,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致敬了苹果。雷军也在社交平台上,对苹果的决定表示震惊。
起因是苹果取消了立项十年之久的苹果汽车,说实话,苹果取消造车的震撼程度不亚于“苹果新车突发上市”的程度。总之,是一个意料之外的事,但也是合理的一件事。汽车业务的部分员工,分配到机器学习以及AI部门,开始转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汽车硬件工程师,有机会申请到其他项目组;不排除裁员的可能性。
先铺垫个旧事。十年前,苹果汽车立项泰坦计划的时候,当时的想法是直接从1做起,而非需要0到1的过度区间。而且造车方向多变,摇摆不定,但这都不是苹果取消造车的原因。现在,已经是电动汽车的下半场了,而上半场是汽车的电动化,下半场就是人工智能的决赛。
这么来看苹果取消造车,似乎也并非是坏事,毕竟,现在各家新势力已经都差不多完成了智能驾驶闭环的状态下,苹果造车顺利落地的可能性已经基本为零了;转战toC的人工智能,是合适的选择。
其实苹果汽车的雏形都已经出来了,但还是取消了。苹果想造一台新能源车很简单,但难就难在了它不仅仅想造车,而是想颠覆汽车的概念。所以在立项之初,定了个高调,第一台车就是支持L5级别智能驾驶的产品;但,到取消造车的前夕,已经降级到了L2+的水平。
所以,这之中的原因,似乎就是苹果取消造车的原因。
在苹果造车这里,只关心两个点就足够,智能驾驶软件和智能驾驶感知硬件,不用琢磨整车制造这个层面的问题,在苹果面前这些都不是难点;最难的,应当就是软件算法。做排除法,看硬件是否有难点。
感知方案层面,苹果汽车要做的感知方案,和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不同,当初公布的方案是会配备激光雷达的,并且包括摄像头和其他雷达组成的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方案。应该不会有人认为这些传感器是苹果自己生产,它做供应链整合的能力也很强,并不会把这些汽车零部件也搞出自研的产品来。
难点,大概率不会出现在这一端。参考特斯拉纯视觉以及其他车企的激光雷达感知方案,都能跑通,而且都是面向准L3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苹果如果采购感知硬件,也能采购到行业顶尖的感知硬件产品。
那么,为什么仍然会从定调的L5级降到了L2+级?
芯片层面,苹果汽车的核心,是一个车载计算机系统系列定制的传感器,之前公布的信息,车载用芯片的算力是相当于最高端Mac芯片算力的四倍,而且已经进入了可以生产状态。算力和生产都不是难点,有台积电代工,也有韩国供应商的FC-BGA基板做封测。
芯片+感知硬件,都不是难点的情况下。难住苹果造车的唯一一个点,就是软件算法上的问题。或者说在数据收集,以及智能驾驶领域苹果想拥有绝对的主动权,但,不知道怎么去做。这一点其实可以通过它近几年的路测公里数,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2021年到2023年间,苹果只有67辆测试车以及201个测试人员;对比,Waymo有265辆测试车,Cruise有301辆测试车。2023年一整年,苹果测试车的行驶里程接近72万公里,而Cruise的测试车行驶里程达到了426万公里。通过少量的测试里程,很难猜测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仍然处于软件、硬件融合的初始阶段,否则早就会加大测试车规模来扩大行驶里程去收集数据。
苹果汽车的智能驾驶等级,一路从L5降到了L2+的水平,似乎可以排除智能感知硬件以及芯片上的问题。而根本的问题来源,很有可能是软件和算法。或许可以推断,苹果到现在也没有很好的解决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智能驾驶系统,又曾是这台车唯一的卖点。
取消造车,能理解。
真正让苹果汽车搁浅的,其实就是智能驾驶。这么多年的研发,苹果发现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尤其是完全智能驾驶实现起来挑战挺大,短时间内,无法成型。
看不到苹果汽车的登场,可能是消费者们的遗憾,也可能是国产车型、供应商的好消息。这里绕不开的就是小米和华为,一个是做端到端互联的,一个是做整车包括智能驾驶方案的,苹果造车,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可以说,苹果这个威胁暂时是没有了。
小米可以踏踏实实用人车家继续搞电动车以及周边产品的生态,接着训练数据大模型的能力。顺带着也可以好好发展一下智能驾驶,这条苹果没走通的老路。华为也能继续做整车解决方案,继续把智能驾驶当卖点,早日实现L3级功能。
但,苹果真的就一点威胁没有了吗?
其实不然,虽然苹果不造车了,但转投了生成式AI。生成式AI,的发展方向,一是Chat,就像ChatGPT一样,像是一个主要由“大脑和嘴”构成的智能体,专注于信息处理和语言交流。另一个,则是Agent方向,更像是具有手和脚的智能体,它能够进行思考、决策,并且具备执行具体任务的能力。
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场景化的落地,Chat和Agent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生成式AI也会融合这两种特点,形成一种高质量、有人格的对话能量,还可以高效执行复杂任务的自动化系统(并非智能化)。其实小米的人车家,已经有点向这个方向靠拢了。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苹果ios18的手机系统上体验到这种AI算法带来的改变,可以实现跨设备使用的功能,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不同设备间无缝切换对话内容。而这种生成式AI或许也会慢慢延伸到汽车产品上。
苹果的生成式AI,在车端,有威胁么?
到目前为止,苹果与汽车之间的联系,就剩下了CarPlay软件系统,现在看起来,就是一个投屏软件。这几年其实苹果在这方面的研发不大,包括手机端的Siri能力的进化也是微乎其微的。重头戏基本都放在了苹果汽车上,准备一套全家桶搬出来,但结果熬了十年最后散了。
转生成式AI其实也是慢了一步的选择,但相比造车,还是更有跟进的必要。现在,新能源车支持 CarPlay的越来越少。更重要的自带车机大屏幕的体验感,远远强于CarPlay,用过的都能明白。
最后,苹果砍了造车这个烧钱的项目,转AI领域也还是没跟上节奏。苹果在车端的威胁越来越小。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在汽车品牌的车机选择,大厂正在抛弃与苹果的深度合作。奔驰,选了微软Azure OpenAI集成在MBUX中;大众软件公司选了VIVO做互联融合,打算进一步加强大模型领域。
没想到,苹果这家高科技公司,造车会这么收场。
浩思动力闪耀上海车展,勾勒绿色出行新蓝图
2899元起,小屏旗舰新标杆,一加13T震撼发布
智己2025:“纯电+增程”产品矩阵,剑指10万销量
领先的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芯片及基于芯片的解决方案供应商黑芝麻智能亮相乘用车展区(6.2H馆6B20),发布全新“安全智能底座”方案,展示华山和武当系列芯片的开发和应用进展,以及与产业链生态伙伴合作的喜人成果。
海信、TCL、索尼、三星等中外全球电视头部品牌,华为等电视领域新兴品牌,都在加码包括回音壁在内的音响产品。洛图科技数据显示,曾经典型小众的回音壁产品,2024年在国内的销量为89万台,预计2025年销量达到93万台,增长近5%,向百万冲关。这一定程度上,正是由电视大厂们推动的。
浩思动力两项技术,开启混动“全优”时代
浩思动力亮相上海车展:多路径奔赴零碳出行新时代
国产发动机不行,进口发动机可以!
2025年4月24日,以“为极致,更极智”为主题的戴尔科技集团春季新品发布会如期举行。从发布会的主题不难看出,本次新品发布会聚焦“极致”产品和“极智”战略,从“现代化数据中心与多云架构”和“现代化工作场所”两大核心方向,全面展示戴尔科技从底层技术到终端应用的全方位创新。
今年,在消费者的建议下,小米、海尔、海信、小天鹅相继推出了多筒洗衣,洗衣机产品因为“听劝”,既受到了更多关注,也得到了好评。产品各有特点,相比小米的双筒,海尔、海信不约而同推出三筒洗衣机,把衣服分成三个区域洗。丁科技网还注意到,海信和小天鹅在让多筒洗衣机能够“不止三筒”,通过可叠......
上海车展首日,银河L6 EM-i被围观!求合资车心理阴影:要连夜修改PPT?
2025年4月24日, “全能控场,稳打稳印” —— 2025 惠普春季打印机新品发布会暨合作伙伴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发布会上,惠普重磅推出9款新一代捷系列双面激光打印机,焕新惠普商用双面打印产品矩阵,彰显了惠普在商用打印领域技术创新和本土化战略的再度突破。凭借皮实耐用的稳定性、......
上海车展:浩思动力超混概念车,闯出新能源转型新路
2899起,一加13T价格曝光,全场高呼真香
内置思域TypeR引擎的泰国超跑
浩思动力沪上车展:零碳愿景下的多元动力布局与实践
智己上海车展抢先剧透 全新智己L6舒适科技破万卷
如何少花钱,买到高性价比的2T固态硬盘,一次全讲清
作为最专注于汽车行业的AI公司,商汤绝影全面展示了生成式智驾R-UniAD技术方案,并发布近实时在线交互的4D世界模型“绝影开悟2.0”,打造智能驾驶的新路标。同时,绝影厚积薄发,全力推进辅助驾驶方案的量产交付。
4月23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镁光灯聚焦在5.2馆,广汽集团以智行无界为主题,首次完整勾勒出未来出行图景。在这场年度汽车盛典中,广汽不仅带来四款战略级新车,更通过星灵AI全景图向外界展示:当传统车企真正觉醒AI基因,将如何重构人、车、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