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王传福化身“船夫哥”:比亚迪的水手不够用了

王传福化身“船夫哥”:比亚迪的水手不够用了

电动大咖 6浏览 2024-02-29 IP属地: 上海

之前,在《自主品牌的全球化野望:留给外资数钱的日子真的不多了》一文中,深度展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的前景,此文成为电动大咖对中国汽车全球化这一宏大命题的首次叩问。

最近,比亚迪首艘满载着7000台汽车的滚装船开拓者1号,顺利抵达了荷兰弗利辛恩港。在抵达第一座港口后,开拓者1号还将按照计划,继续驶往德国的不来梅哈芬港。

整个欧洲汽车界大为震撼,相关媒体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中国新能源汽车杀上门来了!”此外,经比亚迪相关负责人证实,由于不断拓宽的海外市场和高企的运输成本,比亚迪正在招聘港口运营及相关物流人才。没错,2024年,比亚迪开始下大气力出海了。

今天,本文将探讨一个汽车出海的初始变量——航运。

01 汽车远洋运输的利与弊

车企组建航运船队出海,有三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第一就是不被卡脖子。

去年,中国汽车超越日本,以每年出口520万台的规模,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这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需求:怎么把大规模的汽车运往海外?

运输汽车的船叫滚装船,价格比集装箱低20%左右。但滚装船是小众市场,需求稳定,船厂不可能把大量产能分配给它。

王传福化身“船夫哥”:比亚迪的水手不够用了

在造船业,滚装船之前都是被日本、韩国的船运企业垄断的,出于竞争关系,他们会故意卡中国汽车的脖子,不给中国厂商供货,所以凡是想出海的车企,都会下大气力涉足滚装船。比如比亚迪花了50亿元买船、在海外市场做得风生水起的奇瑞,拥有自己的造船厂——芜湖造船厂。

第二就是节约成本。

早些年,房地产大佬郁亮跟王传福有一次深度交流。郁亮问王传福:“汽车产业的零部件供应如此成熟,你干嘛要自己造,为什么不直接在市场上采购,只把控最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就行了?”

王传福反问郁亮:“每个零部件厂家都要赚10%的利润,钱都让他们赚走了,比亚迪还怎么赚钱?”

郁亮大受启发。不久,郁亮对整个房地产业行业喊话说,房地产行业要进入微利的黑铁时代了,地产商们不能再财大气粗地层层转包,也要亲自去干很多脏活儿、累活儿,才能够活下去。

没错,比亚迪不光垂直整合自己生产零部件,还要拥有属于自己的船队。

早在2022年,比亚迪找到船厂下单造了8艘装载汽车的大型滚装船,用来往海外市场卖车。这件事刚发生的时候我们看着很神奇,但是把它放在王传福的垂直一体化供应链思路里,也就解释得通了。把海外物流也整合到比亚迪的供应链里来,能够替他节约航运成本。

王传福化身“船夫哥”:比亚迪的水手不够用了

如今,随着逆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公司出海的成本越来越高。在2022年的航运市场上,一艘可装载6500辆汽车的滚装船,每天的租金是9万美元。比2020年上涨了8倍。所以很明显,在比亚迪看来,出海是必然趋势,那就值得把船运能力也整合到自己的垂直一体化供应链里来,把8倍的运费省下来留给自己。

如今,有组建庞大船队计划的还有上汽、一汽、奇瑞等等。他们要么订船,要么深度涉足船运供应链,一起打造汽车产业的全球供应链。

第三就是能从容应对全球航运危机。

我们都知道,越复杂的东西越脆弱,一点微小的波动,可能会引发整个体系的巨大波动。全球航运体系就是如此。

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航运受阻,不少滚装船厂开始削减产能。2021年全球汽车贸易复苏后,需求保障,但是供给在短时间内无法增长,导致了供需的严重错配,引发了运费的暴涨。

为了解决运力危机,上汽直接花了100亿元,预订了14艘滚装船的订单。此外,开始把内贸船改造成远洋船,或者改造传统集装箱,以解燃眉之急。

但这些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往往会遇到预想不到的麻烦,码头工人由于不知道该如何卸载这样的货船,导致港口拥堵,这不仅需要车企支付巨额成本,还拖延交付时间。

没有属于自己的船队,就会出现这样意想不到的问题。

尽管有那么多好处,但也并非完全之策,最大的、无法绕开的风险就是海外港口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台汽车从中国下线顺利运到国外,大致可以分三步:第一步是拿订单生产,第二步是海运,第三步是海外落地。

第一步大家已经熟门熟路,目前大部分车企都开始发力第二步,而水最深的是第三步。

比如很多海外港口由于历史悠久,长期没有钱升级改造,导致吞吐量有限,甚至可能因为没有仓库,导致出口汽车在港口露天等待数月之久。

除此之外,甚至还要受到国外环保政策的限制。比如澳大利亚对外来物种非常警惕,而汽车在运输过程中会携带一些植物、昆虫或者土壤,一旦澳大利亚海关发现这些外来物种,就会要求进口车花费巨资进行深度清洁,这不但需要车企支付巨额成本,还耽误了宝贵的交付时间。

2022年下半年,上汽的运输船只由于发现外来蜗牛,装有1000台MG的滚装船被迫重新装船返航中国,直到2022年年底才顺利在澳洲卸货,上汽损失巨大。

可见,就算有自己的船队,如果港口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给车企“卡脖子”,那么车企还是要支付巨额成本,之前节约的成本也就聊胜于无了。

在这方面,吃过亏的上汽,为了不再重蹈覆辙,计划在未来两年和20个海外港口堆场建立可控的场地资源或者是合作空间,保证出口效率。

02 中国汽车全球化,必须两条腿走路

当中国汽车出海成为下一个阶段的主旋律,船运的需求量如此巨大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重塑船运业。

第一个重大改变,就是船的运输动力也将“新能源化”。

2022年上汽集团与中国船舶集团共同设计、生产了两艘能承载7600车位滚装远洋船。从这艘船的动力来看,搭载着新能源汽车出海的船,也需要新能源。

它们可以烧液化天然气、燃油和烧氢柴油。三种动力可以灵活切换,排碳量比通常同等级的船降低30%。往返一次欧洲,碳排放减少1300吨,相当于种50万棵树。

要知道,在全球范围内,不仅是汽车要进行新能源转型,船舶也要转型。

2023年12月,我国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提出要优化提升大型远洋船舶LNG动力船型,加快甲醇、氨动力船型研发,探索开发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船型。

2024年1月1日,航运业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指令(EU ETS)》正式开始生效,欧盟立法强迫航运业加速脱碳。

第二个重大变化,就是船运业为新能源汽车运输做了针对性设计。

2022年,一艘载有4000多辆汽车的货船起火之后沉入大西洋,损失超4亿美元。据推测,起火原因可能就是电动车自燃。

为了防范安全事故,许多车企如上汽、比亚迪,都开始设计新能源汽车专用的滚装船。比如比亚迪EXPLORER NO.1汽车运输滚装船就是典型,这艘长199.9米,宽38米,设计吃水8.6米,拥有7000个标准车位,还采用液化天然气和燃油双重动力。

王传福化身“船夫哥”:比亚迪的水手不够用了

这些船只大都有13层船舱、其中的夹板甲板都是防范自燃的。同时,车间隔位置、全船Wi-Fi以及热管理系统定制、全船分区温度感应、电池标准等设计都综合考虑了新能源汽车的装载需求。

第三个可能的重大变化,那就是如何利用好空闲的运力。

对一艘船来说,出发时必然是满载而去的,但返程时必然是空载而归,这时候经营风险就会加大,因为装载率是船运赚钱的重要指标。根据券商的测算,考虑到回程时的人力、燃料补给以及港口停泊等成本,回程时需要至少装30%的货物才能回本。

可见这空闲的运力就是赚钱的机遇,这其中可以拓展大量的商业机会。

目前中国汽车全球化的主要路径是以整车出口为主,优势就是可以快速进入市场,在量不大的情况下是有一定经济优势的,但缺点是额外需要增加运输费用以及关税,更重要的是受到运力限制和潜在的区域经济保护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再强大,其出口量也不会无限制增长下去。以日本为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其出口量就一度超过600万辆,但之后不断下滑,直至去年被中国历史性超越。

从日本汽车出海的历史来看,当出口额屡创新高时,制裁的大棒也就随之而来,比如美国在1980年代通过出口限额打压日系车。

如今的中国汽车出海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欧美市场对中国产品充满了敌意,被制裁、被反补贴调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王传福化身“船夫哥”:比亚迪的水手不够用了

那怎么办?从日本汽车出海的经验来看,那就是一边大力发展造船业,另一边则是在推进本地化生产。

毕竟,大多数国家制裁的理由很简单,钱都让中国车企赚走了,本土的车厂一旦被挤垮了,那么当地的就业怎么办?如果中国车企选择把一部分供应链安排在当地,一方面保住了当地的就业,减少了出口阻力,还能更根据当地的市场情况快速做出反应。

如今,大部分车企也是这么做的,像比亚迪虽然一口气购买了8艘巨型滚装船,也开始在匈牙利建设整车制造厂。

总结而言,对国内车企来说,出海之路不可能完全依赖船运业,只有在全球化布局,把供应链在海外市场落地生根才能把出海这门生意做得深、做得久。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电动大咖 5万粉丝    899作品 关注 为您介绍新能源汽车新产品、智能网联新技术、汽车共享新模式!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