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高合动荡:新势力的使命结束了

高合动荡:新势力的使命结束了

电动湃 5665浏览 2024-03-08 IP属地: 上海
图片

2月18日,高合召开内部大会,宣布即日起将停工停产6个月。

年前,高合已宣布延期发放1月工资、取消年终奖和全员降薪,其中1月工资在2月底补发。

年后,报道指在3月18日之前,还留在高合的员工仅有基本工资;3月18日之后仍留职的员工,只能得到上海市最低工资。

图片

种种消息显示,高合已走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

而作为新年第一家被传出危机的新势力品牌,相信高合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在考虑「该不该救」之余,我们还该思考的命题是——

新势力们的历史使命,或许已经结束了。

01

活下来,要拼爹

在高合之前,已有多家新造车品牌登上了「边缘名单」。

其中,奇点、雷丁、威马、拜腾均已宣布破产。

至于天际、爱驰、恒驰、宝能、自游家等等,亦走到了生死边缘。

图片

目前濒临一线的车企,有的是因为资质问题,还未上市就被迫离场。

有的尽管一度光彩夺目,但也被曝出管理层中饱私囊的问题,因而失去资本信任,于是走上了穷途末路。

至于有些连量产车影子都没出现过的,除了在资本市场走了个过场、留下一屁股债以外,也再没下文。

但是,高合跟它们不一样。

近两年,高合累计交付约1万辆,尽管体量不大,但其六七十万元的高端品牌定位,还是在市场里打出了水花。

图片

如果单以高端品牌、产品个性来比较,高合的成绩不能说就比阿维塔差。

在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的共同加持下,阿维塔的起量,并非靠着豪华配置的CHN平台。

而是,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行的优惠政策。

谁敢打价格战,谁还有能力打价格战,这本质是回到了「拼爹」的原点上。

只能说,已闯出了名堂的高合,是败给了大环境。

图片

新造车品牌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自我造血能力,只能一直烧投资人的钱。

按照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前三个季度小鹏的净亏损超过90亿元,蔚来累计亏了155亿元,而零跑则亏损了33亿元。

现时唯有理想实现了盈利,并且还是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目前已完全抹平了上市以来的净亏损。

但多数新势力的烧钱,仍没有止境。

因此,谁先完成上市,又或者得到大资本的入主,谁才能得到更多的试错机会。

图片

好比说小鹏,它也曾出现过产品规划、渠道争端、内部贪腐等诸多问题,于是被迫开展了一轮大改革。

又例如蔚来,NT2.0车型尽出后,却没能改善交付量表现,这市场失利的结果亦早已被断定。

但直到当下,它俩依旧活得比高合要好。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蔚来和小鹏上市得早,且有地方资本的强力支撑,才有了一个个试错的机会。

反之高合的致命伤就在于,没能上市、没有大资本的持续滋养。

图片

去年6月,沙特阿拉伯投资部曾与高合母公司的华人运通签署了一项价值56亿美元的交易。

然而据高合内部透露,这笔投资并没到位,双方只是达成了投资意向。

这一下,可谓断了高合一半的财路。

至于另一半,离不开是支撑高合起家的关键力量——盐城市的地方资本。

事实上,在每一个新势力的背后,基本都捆绑着相关的地方资本。

值得留意的是,在近段时间新势力的成功融资案例里可见——地方资本身影在退后,外资参与度在变得积极。

市场变局,正悄然改写着。

02

「爹」,换人了

去年,阿布扎比投资机构CYVN对蔚来进行了2笔战略投资,合计约33亿美元。

籍此,CYVN成为了蔚来的第一大股东,不过李斌仍为实控人。

再者,不久前安徽省能源集团、安徽省交控集团和蔚来达成协议,计划在安徽省内投资1000座换电站。

从2020年的「出资入主」,到2024年的「基础设施支持」,可以看出金主的输血出口缩小了。

图片

小鹏方面,它在跟大众达成了在G9平台开发新车型的基础上,后者还以约7亿美元收购了小鹏4.99%股权。

同时,小鹏还多次释放信号,除了在供应链上共同采购以外,还希望能有更深入合作。

这当中不乏包括拓展欧洲市场,乃至更多的股权交易等等。

此外,去年Stellantis还以15亿欧元获得了零跑约20%股权。

在零跑董事会里获得2个席位之余,Stellantis还通过“零跑国际”的合资公司,掌握了除大中华地区以外,零跑全球其它市场的出口和销售业务。

现在谁是爹娘,显而易见。

图片

事实上,中国车企对于国际兼并合作并不陌生。

早在21世纪前10年,也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车企就与多家国际品牌拉上了关系。

当时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收购英国罗孚部分资产,南汽拿下了名爵品牌,很快上汽也完成了对南汽的换股收购。

此外,吉利收购英国锰铜出租车公司、收购澳洲DSI变速器企业,还有当时美国福特旗下的沃尔沃品牌。

快20年以后,汽车业的国际兼并还在上演着,只是出资方和被投资方的角色变了。

这一次,是中国车企被拿下了。

图片

当下,谁出现了经营危机?

谁拥有着财务杠杆的投资能力?

答案,呼之欲出。

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汽车行业,出现了“反向合资潮”,这当中不能否认被收购企业的价值性所在。

但这背后所传递的经济信号,跟2008年前后的美国,不能说完全没有共同特征。

也是这样的经济信号,导致了新势力最大的金主们纷纷收紧银根,由此给了外资入主的空间。

图片

相对积极的一面是,目前被外资入主的车企都是新势力品牌。

至于像吉利、比亚迪、上汽这些主要根基则未被动摇,大盘依旧稳步向好。

叫人深思的是,前几年新势力以初生不怕牛犊的势头破土而出,毫不掩饰想要变革行业的志向。

但时至如今,最先「被抛弃」的,可能也是新势力。

03

新势力的使命,结束了

新势力的出现,是凭着概念、怀着热血、拿着投资人的钱而生。

新势力的存活,是烧着投资人的钱而活。

这当中,「投资人」的角色才是核心。

而拿到投资后涌现的新势力们,是更多由创业者的能力使然,还是该感恩时代机遇?

图片

在2009年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当中,国家明确对新能源车发展启动补贴示范工程。

在这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元年」里,相关部门计划到2011年电动车的年产能达到5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乘用车总销量的5%。

2010年,国内拉开了私人购买新能源车的补贴序幕,个人最高补贴可达5到6万元,最先定下来的推行时间为2010-2012年。

然而到了2012年,国内25个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共推广车辆2.7万多辆,其中公共服务领域2.3万辆,私人购车仅4000多辆。

这种用真金白银换来的酷冷成绩,再度将发展新能源车的话题推向了争议。

而最终结束争论的,是2013年上台的新领导班子。

新领导选择了「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完成产业升级,以掌握新的发展机遇。

其中,除了坚定发展纯电驱动战略以外,还要着手解决好两个现实难题——

电动车的产业化落地,以及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图片

在过去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里面,购买主力是以公交系统的出租车、公交车、城市客车公司为主,因此地方主义色彩尤其浓厚。

此外,在当时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里,不同地方均要求:

凡没有被列入地方推广目录的车型,均得不到地方补贴。

那时的比亚迪也无奈表态,「如果不在当地建厂,你根本就进不了这个市场。」

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转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业化落地,以及发挥「新晋汽车生产商」鲶鱼效应的需求,迫在眉睫。

其中,那年在国内开售的特斯拉Model S,尤其受到了领导层的关注。

而在新领导力主的改革下,2014年7月相关部门下发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新政——

明确各地要执行国家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不得采取制定地方目录。

后来我们还看到,新造车企业获得了电动车生产资质,地方保护纷纷转变为了地方资本支持。

通过资本赋能,发挥企业家动能,新势力品牌由此浩浩荡荡在各地涌现。

图片

在新势力里面,「合肥+蔚来」的案例是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典型范本。

在合肥入主蔚来以后,得益于在资本市场上的获利,此举又反哺回了当地的电动车产业投资。

这当中,以大众不断加码对合肥的投资最为明显。

而在最新的政府报告里可见,合肥也不再低调,明确将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基于这样的双赢案例,可以看到地方赢了资本和产业投资,而新企业也得到了发展力量的支持。

但是「双赢」只能确保开局,不能保证结局也是双赢。

图片

从血缘关系上看,新势力不是央企、国企一般的「亲儿子」。

从实力规模而言,新势力又不如吉利、比亚迪这样具备实现国家意志能力的大型民企。

从出身溯源来说,新势力更多是破除地方主义时的一道新口子。

因此,每个地方都需要为自己的投资负责,为自己一手捧起的新品牌存活负责。

图片

站在国家层面而言,在新势力潮出现以后,通过发挥「地方+企业」的能动性,电动车的产业化真正在神州大地上完成了落地。

籍此,真正实现了能源革命的国家战略。

时至如今,以比亚迪为首的龙头车企已登上了国内乘用车销冠席位。

同时,以大众集团为首的德国车企亦愿意跟随投资,一同投入到电动车浪潮当中。

此外,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零售量达到773.6万辆,是美国对应销量的5倍。

要知道在「提速发展新能源车元年」的2014年里,当时新能源车销量落后的还是中国。

显然在经过10年以后,由中国推动的能源革命、产业超车,已步入了正轨。

可以说,如今新势力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这时也是从资本投资阶段,步入到了市场残酷抉择环节——

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造血能力,当初新势力是拿到谁的钱而生,当下也会因为拿不到谁的钱而亡。

图片

参照2015年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的发言:

「创业者企业家拿自己的真金白银投入,它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应该说都是理性的。」

「他们正是以自己的付出,在加速探索过程,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定义、商业模式、融资模式等,在试错中献出新的火花。」

「投资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政府搭建好的市场平台,承担起守门人的角色,打造富有活力有序竞争的市场。」

「进入者中,大多数可能会被淘汰,但不能不给他们机会。」

这10年里面,机会给了,钱到位了,电动车产业化落成了。

这10年里面,有些新势力没抓住机会,钱一再亏光。

那么,背后的投资人还会不会继续输血、能给多少,这只能看命了。

图片
图片

当下遇到经营不济的新势力,想指望再有白衣骑士出手相救,恐怕不是易事。

财政能力受限、金融监管趋严,固然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条件。

但淘汰出清的结局,亦早已被写进了议事规则。

未来几年,是新势力们完成对行业的颠覆,还是传统品牌重新夺回市场焦点?

这答案抉择,可能不是那么难。

文章标签:
新能源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电动湃 6.4万粉丝    2023作品 关注 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
推荐作者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