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内卷的本质原因,汽车老总们都不敢说

内卷的本质原因,汽车老总们都不敢说

驾仕派 3465浏览 2024-06-13 IP属地:

作为一个打零工的汽车小编,开会、尤其是听大领导的虚空演讲,是我生平最讨厌的事情之一。

但这几天重庆车展期间的高峰论坛,我却花了一个下午,把能找到的每个车圈领导的演讲,都看了一遍,并认认真真做了将近万字的笔记。

这次论坛的影响力已经破圈,稍微关注点汽车的人,应该或多或少都刷到过比较火的演讲片段。虽然多数车企领导的发言依然很中正,但几个不同背景的行业大佬,确实极其罕见地在同一场所(或许并非同一时间)、几乎不过多掩饰地进行了直接的观点交锋。

这场论坛上各车企观点碰撞的激烈程度、所引起讨论的热度,以及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回顾过去几十年,或许只有近二十年前的“何龙之争”能相提并论了。

曾经龙永图、何光远激烈争论的“中国要不要搞自主品牌”的问题,时间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如今全行业都在争辩的市场内卷,等到未来三五年、市场进入一个新的稳态后,我们也会有清晰的认识。

但在当下,汽车行业要不要卷、该怎么卷,不同的人会基于自己的立场,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给出看似合理的论据。

这种情况下,正确答案还会被重重迷雾包裹。虽然人微言轻,但作为一个汽车行业的观察者,我也想在争议正盛之时,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01

汽车内卷的本质,不是降价

不论什么行业,当进入内卷状态后,都会反映在一个最容易感知的层面——商品降价。

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看,车企的内卷似乎就是在卷价格,同级别的车型,一家卖十万以上,另一家就卖9.98万,其它家也不断加码,最终曾经起步十来万的车,不到一年就降到了七八万。

厂家为了促进销量降低售价,本身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七折、八折、甚至“骨折”的豪华品牌也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德系主流品牌基于指导价动辄三四万的降价也是常态——可以说,那是一个打折和加价共存的时期。

但没有人觉得当时的环境是“内卷”的。

至于自主品牌,自诞生以来,定价就始终比合资品牌低一大截,自主与合资同级别车型的价格差距,相比现在不但更小,反而更大。

不过市场主导权始终在合资阵营手里,即便曾有帝豪(参数|询价)、逸动(参数|询价)、H6、CS75(参数|询价)等热销产品——从业者依然没人觉得当时的市场是“内卷”的。

再看如今的状态,自主品牌的主销价位全面提升,部分细分领域甚至已经超越合资品牌,比亚迪最火的SUV宋PLUS DM-i(参数|询价),售价和合资代表车型CR-V(参数|询价)、途观L(参数|询价)实际上非常接近,即便是低价市场的秦PLUS(参数|询价)、秦L,同合资竞品的价格差,也并不比三年前自主燃油车型更大。

实际上,理想、华为乃至蔚来等新势力品牌,各自的价格定位是相当高的,近两年中国品牌车型的整体价格,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不断上升。那句“再不努力就只有买BBA了”的笑谈并非空穴来风,所以站在这个宏观角度:

价格,并不是当前市场内卷的本质。

但是,整个汽车产业,不分阵营、不分上下游、不分岗位类别,也不分高管和普通员工,基本所有人都能切实感受到市场的内卷,这种不安和焦躁感,真正的来源到底是什么?

如今市场内卷的主要推动力,毫无疑问来自中国品牌,其中比亚迪、华为等具有强势号召力的品牌,分别是主流市场和高端市场内卷的领跑者。想看清内卷的本质,就得从这些品牌里找答案。

首先是主流市场,比亚迪的杀手锏有两个,一是DM-i混动车型的超低油耗,把较强的动力、极低的油耗这两个此前合资品牌未能兼顾的点,都集成到了售价和同级合资燃油车相当的产品上。

其二是全自研的电驱、电控、电池系统,做出了安全性能出圈的刀片电池,再加上比亚迪多年坚持的新能源引领者的身份,成为主流消费者考虑纯电动车的普遍首选。

而以华为、理想、蔚来为代表的高端新能源品牌,主要发力点则放在了空间、舒适、车机、智驾上,相比之前高端车型聚焦基础的空间、配置外,理想、华为又开发出了“冰箱彩电大沙发”和零重力座椅等革新乘车体验的功能,再加上远远领先于合资品牌的智能车机、智能驾驶,包括蔚来的换电系统,都实现了传统合资豪车从未提供过的新体验。

基于以上这些,即便问界、理想、蔚来们维持高价,传统豪华品牌感受的压力依然巨大;

比亚迪虽然一直在凶猛降价,但如果没有油耗、动力及电池电控技术优势的话,主流合资品牌也并不会承受多少冲击。

在一线中国品牌面前,传统合资品牌的产品力被压制,品牌优势也不复当年,那么市场的倾斜就不可避免了,比亚迪为代表的“技术向上、价格向下”,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的发生——但价格,并不是如今内卷的本质。

02

产品革新,合资为什么慢了?

虽然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是能持基本客观态度的话,都该承认目前的合资车企,是卷不过中国品牌的。

有的人或许会说,都是在中国造车、卖车,享受相似的供应链体系,非撕破脸要打价格战的话,你比亚迪能降价,合资品牌就不能吗?

其实上面已经分析了,目前市场内卷的本质并不是降价或压缩成本,而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两个赛道上,合资品牌(暂且不包含特斯拉)的技术已经相对落后了,而如果我们再深究一层,这些甚至也不是内卷的本质。

中国市场内卷的真正本质,不是企业的内卷,而是人的内卷。

十多年前入行汽车媒体,我了解到“汽车换代一般要5年左右”的基本常识,而在近两年的新能源时代,这个过去数十年如定理般的常识,被彻底打破了。

秦PLUS DM-i上市于2021年4月,仅仅3年后,被视为其换代产品的秦L就已经上市,设计、平台、动力总成全面升级,相比此前5年左右换代的合资车型,秦L的产品力提升只多不少。

去年9月份改款降价的问界M7,今年5月份就大幅调整,智驾、底盘、内饰设计和功能配置,都有明显提升,不但调整幅度远大于此前合资车型的年度改款,升级的周期也大幅缩短。

看到中国品牌两三年就换代,有人质疑这个时间能不能走完必要的测试环节?是不是赶工出糙活儿?对于这些问题,这里我只说一句:美欧打工人不玩996。他们不但不996,发达国家员工一年动辄一两个月的长假……而我们在干什么?

此前技术落后,处于追赶时,我们车企的设计师、工程师们高强度的工作,还没有明显体现在产品的提升上,如今我们在新能源、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上走在前面,再加上我们自上而下的996文化,中国品牌革新换代的速度就充分体现出来——体现在产品力上的优势,只会不断加大。

除此之外,如今的汽车产业,恰好处在一个底层技术变革的高速发展期,新能源领域,PHEV车型的亏电油耗仍有继续降低的潜力;纯电领域的电池能量密度、快充速度、电压平台,仍在不断进步;智能层面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正处于类似前十年智能手机发展的状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车企、中国员工、乃至中国消费者,在工作节奏中多付出的汗水、努力,也会更充分地反映到产品优势上。这些,才是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内卷的真正本质。

03

合资车企还有出路吗?

聊到这里大家应该能认同,如果仅仅跟随降价的话,合资阵营是无法扭转在华份额下滑的,类似大众采购大疆的智驾系统、丰田借助华为的语音交互技术,都只是浅层合作。

如果还想留住中国市场,那么合资品牌必须做出底层的变革。

如何变呢?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中国车企,管理、研发、设计、销售等等环节,尤其是未来新产品的研发,都全面融入中国市场的环境和节奏。

有了这个决心,再基于自身积累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寻找匹配的合作伙伴,尽量实现优势互补。

如果能做到这点,只是具备了继续在中国市场竞争的潜力,想要真正留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知道做到这一点很难,但中国市场的价值,早已不是年销3千万辆的市场规模,而是它提供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竞争环境。

一旦脱离这个环境,未来的某一天,就很可能在海外其它市场,遭遇形如当下中国市场的内卷。而到那个时候,就是真正的生死时刻了。

(END)

 
相关推荐
驾仕派 26.7万粉丝    7500作品 关注 有趣、有用、有品。中国汽车行业坚持原创传播的代表。
推荐作者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宋文婷 关注
汽车博主,可能是上海滩最接地气的女车评人
引擎圈 关注
引擎圈,爱车人的小圈子1
摸摸爱摩托 关注
喜欢摩托,爱摩旅!分享摩托车生活。
柒车 关注
汽车市场第一线咨询、车评、导购。
汽车V报 关注
专注为您提供最新最好玩的汽车资讯!
撕车场 关注
千乘多疑虑,百撕得其解。
远闻观车 关注
纵览车市风云,点评车圈江湖。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