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网约车越臭,平台赚得越多

网约车越臭,平台赚得越多

汽车公社 2454浏览 2024-12-26 IP属地: 未知

“花了一笔巨款,打了一辆臭车,气坏了......”


前两天,和朋友吃饭时他这样抱怨道。他表示,“到了冬天,打车就免不了被臭车祸害,打10辆车有8辆是臭车,因为这个都有了买辆车的冲动了。”


好家伙,谁曾想,不想打到臭车都成了提振汽车消费的动力来源。莫非,新时代下提振汽车消费的新机会已经找到了?


但朋友的话不假。尤其是到了冬季,乘客们打车打到臭车的概率陡升,臭车已经严重影响到乘客们的打车体验,甚至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被大家拎起来讨论。



早在去年冬天,就有网友调侃:“这个天打车,像随机钻进一名司机的被窝”;到了今年,刚上映的电影《好东西》里也因为吐槽“快车太臭”火上热搜。


加之,随着冬季到来,越来越多网约车乘客打到臭车,让“死去的记忆”再次攻击到众多乘客。基于此,滴滴出行在12月23日深夜发布公告致歉--“我们非常抱歉和惭愧,没能为大家提供一个相对清新的出行环境,影响了大家的用车体验。”


同时,滴滴表示已经开展异味车治理专项,包括上线拉黑异味车功能、对车内空气差评率较高的司机暂停服务并进行培训,以及对司机服务开展激励考核等,争取改善乘客的用车体验。


然而,滴滴道歉就能解决臭车难题吗?


乘客苦臭车久矣


早在今年6月,滴滴就曾在公众平台发起的“希望滴滴提供哪些功能”投票。结果显示,“拉黑异味车”位列第二。


看!哪怕是在天气渐热的6月,乘客们对打到臭车这一酷刑仍然心有余悸。


要知道,夏天打网约车的体验还能稍微好点,只有小部分车里有烟味,乘客们都迫切希望滴滴提供“拉黑异味车”的功能。如果是冬天发起的投票,让乘客一边闻着网约车里的皮革味、头油味和AC暖风臭味,一边投票的话,“拉黑异味车”排到第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造成网约车变成臭车的原因也有很多。



此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发文称,网约车产生臭味由多重因素导致,一是以塑料、皮革为原材料构成的零部件发散出来的原材料味道,二是车内加工材料的化学药剂散发的味道。


同时,司机和乘客也是臭味的重要贡献者,司机本人的卫生状况、常见的车内吸烟行为、车内的微生物和没有及时清理的车载空调,都是重要因素。


尤其到了冬天,大量积聚的微生物和它们分解有机物形成的分泌物形成了一股杂糅着霉味、臭鸡蛋味、脏袜子味、鱼腥味的复杂味道,闻久了甚至可能让人呼吸急促、头晕眼花。可谓是开窗怕冷、关窗怕臭,乘客花钱找罪受。


不只是包括笔者在内的普通网友对臭车难以忍受,很多公众人物也对此表达了不满。


脱口秀演员赵晓卉就在节目中调侃道,“有些车,坐到里面甚至能闻出前几任乘客的故事,前调是爱嚼槟郎的乘客,后调是爱喷香水的乘客,中调是司机的脚臭味和头油味。”



而为响应用户需求,滴滴在全国上线“拉黑异味车”功能,如用户在乘车过程中遇到不好的体验,可通过滴滴App行程中页面操作未来12个月内“不乘坐该车辆”。同时,平台目前已在全国上线司机宣教和播报,提醒司机单单开窗通风、注意保持车内卫生。


此外,滴滴方面表示,12月3日至明年1月10日期间,滴滴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西宁等52个城市上线“清新车同城PK赛”活动,司机师傅提供好服务可加最高8分服务分、万元现金奖励、领取清新车勋章等奖励和荣誉激励。


然而,从上述的所谓整治办法来看,无论是乘客“拉黑异味车”还是司机PK赛,司机都是最后为臭车买单的人。另外,包括很多乘客也认为,“异味差评率直接影响司机服务分和派单,滴滴得严惩那些不注意卫生的司机,我们乘客也支持,毕竟谁也不想坐臭车”。


平台抽成走高,司机苦不堪言


对于遭到乘客的嫌弃和平台的治理,很多司机并不认同。


一位来自广东的司机在滴滴官号下方评论:“如果能保证8小时500元的流水,我能让车都是祖马龙蓝风铃的味儿。”对此,很多司机发表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平台抽成太高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也是导致臭车的原因之一。


有司机拿自身经历晒单描述,他表示:去年冬天跑了三个月网约车,车是租的,平台和公司都要抽佣,一天跑十几个小时,美团在车上睡三五个钟,醒了继续跑。三天不洗澡很正常,有时候时间更久,所以车上异味大。没办法,抽佣太厉害了,不这么跑根本裤衩子都保不住。


同时,他补充道:即使跑这么长时间,除去电车充电和吃饭的开销,一个月只有三四千。退车的时候司管还各种刁难扣押金,赚不到钱,长时间跑车很伤身。



显然,在司机群体看来,网约车平台抽成大,让司机群体利益所损,只能不断跟时间赛跑去跑单子,用更多的时间跑更多的单子,来填补平台的高抽成,主打一个薄利多销。


对此,汽车公社编辑也在近日的打车过程中,跟上海本地的网约车司机聊起了相关话题。司机徐师傅表示:“我也想好好洗个澡,把个人卫生和车子卫生好好搞一搞,哪有时间弄这个。”


在徐师傅看来,“冬天不可能经常开窗通风,吃的住的都在车上,没时间经常洗澡,为了多赚点钱只能不停的跑车,没办法,平台抽成太高了,我们也要养家糊口的呀。”


徐师傅似乎没有说谎。在下车的瞬间,我看了一眼司机端的结账界面,显示价格为71.9元,而乘客端的我,实际付款为102.9元,平台抽成比例在30%左右。


然而,这已经算相对符合网约车平台30%抽成的隐形红线。



我们都知道,2022年,交通运输部曾开展过“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抽成‘阳光行动’”。当时,各司公布的抽成比例上限多在18%-30%之间。但是眼下,抽成红线正在被突破。


有报道称,在济南、成都等地调查发现,网约车平台对司机们的抽成规则不透明、抽成比例偏高等现象较多,从随机调查的数十单网约车订单来看,抽成低于20%的订单仅占一成,特惠订单抽成普遍在27%-29%,发放给打车客户的优惠券需要由司机自行承担……


种种问题的存在,让网约车司机吐槽“跑不出钱”。


对此,有网约车司机在社交平台发牢骚:“一个单子卖给第三方,第一手抽一次,平台再抽一次,最少就抽了两次成,最后到我们手上的钱少之又少。”


可见,受订单层层转卖、一口价等影响,不少网约车司机到手的报酬常常低于原始价格的70%。而当平台将低成本的损失转嫁给司机后,低价竞争的问题也传导到各个方面,包括司机拉长工作时间、降低服务质量、疲劳驾驶和臭车等问题随着越来越严重。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臭车问题越来越严重,网约车平台们却越来越赚钱。


据统计,2023年滴滴占据了网约车订单量的70%以上,稳坐行业第一的宝座。同时,在经历了两年的沉默与低调后,滴滴在今年第三季度成功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26亿元,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司机的抽成不断走高。


正如一位浙江网友提出了解决办法一样:滴滴的道歉是个好的开头,但光靠拉黑、培训司机属于治标不治本。平台需要给予司机更多实际支持,包括定期检测车辆、给司机发清洁补贴和降低派单抽成等,从源头减少臭车问题才是王道,不痛不痒的道歉信没法让人共情。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860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