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的猎鹰智驾,从广州跑向全国,将在2025年城市领航覆盖全国300城。
猎鹰智驾全场景智驾辅助,搭载30颗传感器和双Orin-X芯片,奇瑞星途星纪元ET增程首搭、首测,从广州车展跑向全国。
尹同跃:2010年就开始干,2025年奇瑞智驾要不客气了!
猎鹰智驾的实车首测,以全程直播的方式,由奇瑞董事长和重量级的技术全程亲测。
从广州市中心,到地标广州塔,在高车流量通行的城市路段,猎鹰智驾顺利完成了自主识别交通信号灯、类人驾的加减车速、变道和停车等操作。
在智驾方面,奇瑞和文远知行、大疆、华为等强大的合作伙伴都有密切合作。其中,文远知行更是业务布局横跨L2-L4,在L2~L3级别文远知行提供诸如城市NOA、高速NOA、APA自动泊车等实用功能。文远知行和博世用18个月的时间,合作的高阶智能方案就量产上车奇瑞星途星纪元ES,创造了行业记录。之后,城市领航等多项功能量产上车星途星纪元 ES、ET,也刷新了行业记录。
在当下大热的“端到端无图”智驾方面,有包含了智驾三点掉头、零速激活、自主通过ETC等领先功能,也覆盖了离车泊入、HPA 跨层记忆泊车等特色功能。
高新华:像猎鹰一样敏捷、精准
猎鹰智驾,采用超远距激光雷达、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高清毫米波雷达等在内的30颗高性能传感器,采用双英伟达Orin-X芯片,总算力高达508Tops。
除了充足的算力冗余,还有先进的算法加持。
在人车混流等复杂场景,有锥桶等异形障碍物和环岛通行场景等复杂场景下,车辆在预判移动的行人和物体时,应对流畅而果断。
黄招根:全国都能开,有路就能开,端到端普惠看星途星纪元
在全新星纪元ET增程四驱的广州车展发布会上,星途高管黄招根也重点介绍了猎鹰智驾系统的端到端无图智驾方案。
不依赖地图导航,而是依靠先进的算法和感知能力进行实时决策。
在全场景的复杂道路环境中,车辆能做出快速且准确的反应。无论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还是乡村小路,系统都能够根据实时感知的数据进行智能决策,确保驾驶的安全和便捷。
无论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还是乡村小路,系统都能够根据实时感知的数据进行智能决策,确保驾驶的安全和便捷。
作为猎鹰智驾的首搭车型,全新星纪元ET增程四驱全面升级为端到端无图智驾方案,并将开启端到端智驾公测。在2025年,它将覆盖全国300个城市。
电车圈快评:
无论是广州市区的繁忙街道,还是机场周边的接驳道路,搭载这套系统的星纪元ET都可以轻松应对,且整个过程如老司机般老练,展示了奇瑞在智能化方面的成果。依托端到端无图智驾技术,星纪元ET的城市领航功能在2024年已开通国内核心城市。2025年,猎鹰智驾将进一步开放至全国。这标志着,奇瑞将用庞大的销量,完成高阶智驾的普惠任务。
产品的确至关重要,但往往品牌才是“胜负手”。
2025年职教周开放日暨“合群杯”海口新能源汽车行业维修技能大赛盛大开幕
以汽车行业为例,全球巨头普遍高负债经营,在2024年营收前十强里,八家国外老牌车企总负债都超万亿,大众更是顶着三万亿负债运转。这非但不是危机,反而是大企业的经营智慧,其通过大规模采购养活上游供应商,用金融杠杆盘活下游市场,这种以债生财的模式撬动了全产业链发展。
谁都不希望出险。
“伪科技功能”和“不成熟功能”,在本质上未曾保持对汽车产业的敬畏,与其说是科技技术,不如说是宣传话术,不仅是鸡肋,甚至影响用户安危,理应被整顿。
智慧与安全融合,赛力斯重构智能时代安全法则
蔚来汽车正经历一场“自我革命”。蔚来内部公告显示,旗下子品牌乐道(主打20-30万元家庭市场)与萤火虫(定位10万元以上高端小车)被深度整合至集团体系,涉及研发、销售、服务等多个部门。这场调整直指两大目标:精简架构降成本,全力冲刺四季度盈利。
奇瑞职工运动会活力开跑,iCAR 用年轻姿态加速冲刺2025
亿咖通正成为汽车智能化供应链企业的增长范本。
奇瑞职工运动会活力开跑,iCAR 用年轻姿态加速冲刺2025
5月8-11日,仰望全系亮相金盏速度节,参与爬山赛、漂移、跳舞、越野等项目
近日,乘联会发布了最新乘用车市场销量情况,2025年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5.5万辆,同比增长14.5%,环比下降9.4%;今年1-4月累计零售687.2万辆,同比增长7.9%。
鸿蒙智行,让五一出行更安心
工信部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安全问题,能否治好车圈创新病?
小米SU7 Ultra开孔机盖惹争议,加价4.2万真是智商税?
欧盟碳排放新规延缓2年
助力荣昌半马,长安启源以科技赋能诠释品牌担当
千万不要让风阻系数沦为CLTC,只是仅供参考!
到2030年,美国高速路充电桩的数量可能只有20万个,是此前预计的二分之一。
5月9日,湖南云储斯蔚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储斯蔚普”)由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田中国”),中国五矿旗下长沙矿冶院所属湖南云储循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五矿新能源材料(湖南)股份有限公司,明和产业(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注册资本共计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