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汽车圈的第一张“王炸”是智能驾驶,随着该项技术的下沉应用,本年度将会有大批中端车和主流车围绕智能辅助驾驶展开竞争。可想而知的是必定会有一些畅销车型加快产品升级节奏,且车辆与智驾相关的软件系统和硬件配置升级也必定会很抢眼。
老车主怎么办?
围绕智驾技术的产品升级总会“保价增配。”
也就是说这些车辆的售价往往不会变,但配置总会升高;然而老车主不用纠结或者采用极端方法,因为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可以依据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产品配置方案和产品定价策略,这是法律法规所允许的,所以就算是闹脾气也没有用。
于是有一些车主选择退而求次的方案:自费升级全新智能驾驶系统。
但是这个方案对于大部分汽车品牌而言依然不见得可行,因为后期升级会给车辆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
早期智能汽车辅助驾驶系统硬件方案大致为:
摄像头×1~5(个)毫米波雷达×1超声波雷达×12中、高端汽车的方案大致如此,其采用的摄像头数量会略多,摄像头也起到主要作用;但是摄像头在逆光等特殊驾驶条件下可能会无法有效识别,所以这些车辆又会增加一个不受光线影响的毫米波雷达。至于超声波雷达的作用不是很大,其采用机械波的特性决定主要用于低速挪车,比如自动泊车。
中期智能汽车辅助驾驶系统硬件方案有升级:
摄像头×1~10毫米波雷达×3~5超声波雷达×12高端车配备激光雷达×1~2这些车辆已经不需要考虑硬件上的升级,哪怕后期推出的新款增加更多的毫米波雷达或激光雷达。因为标准已经达到“传感器过剩”的程度,不同角度的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配合足够实现完全自动驾驶,配合激光雷达则能进一步提升识别准确率;此类车辆只需要等待软件系统的持续升级即可,不过更重要的还是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
未来的智能汽车会采用什么方案还无法确定,目前充其量属于中期阶段。
那么升级方向就要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着手,摄像头的成本不高;可是毫米波雷达的成本偏高,就算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现在也得上千元一个;激光雷达更是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自费升级的成本能接受吗?然而这还只是传感器的成本,增加更多的传感器当然要适配新的“主机。”更多的传感器等于更大的数据,过大的数据显然需要更高运算能力的平台——否则即便传感器能“看”到,车辆也无法有效做出决策;于是整套平台都得进行更换。
成本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但相信即便如此依然有一些汽车用户愿意去升级,可是主机厂想来是不会愿意去做的。
因为每个传感器的固定都需要打孔,需要破坏原车覆盖件;打孔之后还需要布局线束,如果线束和主机不匹配则需要改动对应模块或框架。整个加装过程会相当耗费人工;不过耗费人工并不重要,经销商也乐得去赚这个工时费;可是在经销商门店组装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可靠吗?这就要看员工装配工艺水平了。
主机厂显然不敢于冒这个险,毕竟售后员工水平是良莠不齐的。
风险过大,得不偿失,这就是老旧智能汽车很难进行硬件升级的原因。
“OTA”软件升级的可能性有多大?
理论上采用“纯视觉方案”也能够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就像是特斯拉汽车一样;但是不同车企的侧重方案不同,强项也不同。而老旧智能汽车主要依靠摄像头,所以除非车企主攻这一方案,否则这些车辆也是没有后期升级空间的。并且只要新款车的销量足够高,车企的重心则难免偏向新车的系统维护;当这些新车也变成老车的时候,焦点则会放在下一批新汽车产品之上。
这样的设定能逐步淘汰老车,刺激品牌新车销量;加之宏观思路也在加速老旧车辆的淘汰,车企则更没有必要将过多的心思放在老用户身上。
汽车产品就是这样,早晚会成为“数码消费品。”软件应用的“不瘦身”才能保证硬件制造企业的生存,两者互惠互利、相辅相成,对于一家同时搞硬件和软件的企业而言更会如此。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丰田与中国五矿、明和产业成立合资公司
看起来很有科技感,用起来一点不方便。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赵心童夺冠,成为海狮07 EV车主,比亚迪为何备受名人青睐?
最近国内外车企2024年的财报数据相继出炉了,咋一看,好多车企的负债数字看着都吓人。那么为啥车企都爱“背债”呢?因为车企的规模越大、营收越高,就越需要“借钱搞事”,自然其总负债也就高了。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一听负债高就觉得这家车企要玩不转了,重点要看这些车企借的什么钱,......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吉利银河星耀8上市:以“高价值”重塑中高端混动市场格局
不讲伪情怀,只造真武器!全尺寸火星9越野刀锋版实力破局
终于被莲花找到小米的把柄了!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与安全相比风阻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