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这般的智驾宣传,如果不出意外就太意外了。
小米SU7高速公路发生严重碰撞事故,导致车辆爆燃、三名年轻女性乘员不幸遇难。
事实上,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质疑,我个人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这一次这种质疑加上了“广泛性”,有了群众基础,事情就会发酵,小米汽车推至舆论风暴中心就很正常了。
作为小米首款量产车,SU7自发布以来凭借高性价比和互联网营销模式迅速打开市场,但此次事故暴露出的技术争议、公关滞后与责任边界问题,无疑为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简单复盘下。根据小米官方通报,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公里。在检测到前方施工路段(自车道封闭改道至逆向车道)后,系统发出障碍物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但最终仍以约97公里/小时的时速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导致车辆起火。
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未搭载激光雷达,其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工作范围为8-135km/h,且不识别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这一设计在业内虽非孤例(如特斯拉早期Autopilot方案),但在复杂路况下,视觉方案对不规则障碍物的识别能力显然存在短板。事故中,系统仅发出“注意障碍”提示后退出,驾驶员接管时间仅约1秒,反应窗口过短,凸显人机权责交接的天然矛盾。
家属质疑事故后车门锁死导致无法逃生,但小米回应称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确认车门状态。若最终证实车门因电路熔断或结构变形无法开启,将直接拷问车辆被动安全设计是否符合碰撞后逃生标准。(而这种类似时间依然不是孤例)
此外,电池包在剧烈撞击下的热失控防护措施是否达标,亦是关键问题。
有一点也值得商榷,小米虽公布了部分行驶数据(如NOA激活时间、制动踏板开度等),但未披露AEB是否触发、电池管理系统日志等核心信息。这种选择性公开虽符合车企事故初期的常规操作,却加剧了公众对“技术黑箱”的不信任感。
从3月29日事故发生到4月1日雷军首次发声,小米的72小时沉默期成为舆论发酵的催化剂。家属控诉“未获直接联系”、网友质疑“压热搜”,与雷军个人IP长期营造的“亲民形象”形成尖锐对比。
雷军的表态以情感共鸣开场,强调“不回避责任”,并承诺配合调查,符合危机管理中的“共情原则”。但声明未直接回应家属沟通延迟、车门锁死等具体问题,被批评为“形式大于实质”。
这一点,我反倒是可以理解,只表明态度,不涉及具体细节,只要能做到言行一致倒也没有问题。
车企在事故初期保持审慎表态是行业常态,但小米的“流量体质”要求其必须更快、更透明地回应公众关切。此次事件暴露了互联网车企在“用户共创”叙事与“责任规避”现实之间的撕裂。
小米SU7的互联网营销模式曾为其创造“上市即爆款”的奇迹,但事故后,这种高关注度迅速转化为负面舆情。4月1日,小米港股单日市值蒸发超700亿港元,也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品牌信任危机的敏感反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因辅助驾驶系统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但现行法规仍将驾驶员定义为“最终责任人”,技术提供方的责任边界模糊。
说来说去,我认为这次事件公众对事件本身的争议远远小于车企夸大宣传导致严重后果的质疑。
小米曾高调宣传SU7的AEB功能“135km/h成功刹停”,(这种宣传也并非小米一家)但实际场景中,AEB对非标准障碍物的失效暴露出宣传与现实的落差。车企需在营销中更明确标注技术适用条件,避免误导消费者。
事故调查高度依赖车企提供的数据,但第三方独立机构的介入缺位。建议推动“黑匣子”数据强制接入监管平台,确保公正性。
针对智能驾驶系统,需制定更严格的测试场景标准(如施工路段、静态障碍物识别),并强制要求冗余设计(如双制动系统、碰撞后紧急解锁机制)。
小米SU7事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智能汽车行业在技术跃进期的集体焦虑。对于车企而言,唯有重构信任。加大研发投入,弥补视觉方案的感知盲区,探索多传感器融合路径;推动行业共建数据透明化协议,主动接受第三方监督;摒弃“过度承诺”的营销话术,建立“安全优先”的品牌价值观。
“互联网赋予车企造势的能力,但也要求其承担更重的责任。”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应是“零伤亡”,而这需要技术、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进化。
在当今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各大品牌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活动以吸引消费者。然而,一汽丰田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推出了“时光焕新计划”,让用户真正实现“用车无忧,让旧车更值钱”。
今天起,终结扯皮时代,你的吐槽有人接单了!!!
在3月底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某院士关于增程式技术路线更具优势的观点引发业内广泛讨论。这一表态随即在技术圈掀起波澜,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上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动技术各具特点,应当客观看待不同技术路线的适用场景。
近日,特斯拉中国宣布了全新的限时购车政策。
在燃油车中高端市场,3月,途观家族销量突破1.4万辆,帕萨特家族销售近2万辆。上汽大众以Pro家族为支点,不仅推动油车智能化,也成为销量新增长点。以途观家族为例,每卖出4辆就有一辆是途观L Pro。作为Pro家族三部曲压轴之作,途昂 Pro于3月上市,在智能与奢享之上再添性能。新......
小米市值光速蒸发:深陷安全“舆论风暴”,从巅峰到低谷的危机透视
2025,各大车企纷纷高举“智驾平权”大旗,高阶智驾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第一竞争主题。
在2024年的种种艰难挑战中,万科积极展开自救并推动公司发展模式快速转型。2024年,万科制定并推动实施业务重整和风险化解的“一揽子方案”,坚定瘦身健体、聚焦主业、全力自救,取得了积极成效。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接近50%,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愈加白热化,随着时间进入到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下半场,智能化已经成为新的竞争重点。
近日,汽车门网公布了2025年3月SUV投诉指数排行,整体投诉指数环比下降16.25%。投诉榜单TOP10中,比亚迪旗下车型上榜八家。
除了极具吸引力的一口价和“天花板权益”,途岳新锐省油耐久的全面产品实力也是车主选择它的核心因素。其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强动力和低油耗,得益于其搭载的EA211 1.5T EVO II净效发动机 。
他来带领乐道是否也意味着蔚来和乐道将实现更多的资源协同呢?
在几年前,电车的安全性还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自燃频率的降低,加上厂家在宣传时往往会夸大其词,重点强调自己的车有多么安全、多么智能,让外界对新能源汽车的质疑声小了很多。
阳春三月,又逢上市车企年报集中披露期。在价格战硝烟弥漫的汽车市场,多数头部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然而翻开长城汽车2024年财报,全面飘红的数据格外醒目
零跑超理想?上汽干翻比亚迪?3月销量“变天了”!
3月28日,中汽测评举办2025汽车测评创新大会,在会上根据2024年测评的全部车型结果颁发了2024年度车型大奖,涵盖安全之星、智能之星、绿色之星、用户体验之星。
整车终身质保!途岳新锐率途岳家族再开同级先河!
本次获得24年车型大奖的新能源品牌几乎都来自造车新势力,包括鸿蒙智行的问界M9、智界S7,覆盖终端售价20-50万元的区间,而同获此殊荣极狐反而更加值得关注。
谁也未曾想到,以前被不少人鄙视的插电式混动,如今竟然成了“香饽饽”! 2018年的时候,我试驾过某美系插混中型轿车,试驾体验真的是一言难尽!馈电状态下发动机噪音嗷嗷大,而且因为背着一块大电池,动力也肉得像“踩棉花”。 更可气的是,那时候,同款车的插电式混动版要比纯燃油版贵好几......
在运费还在内卷的 “战场” 上,卡友们为了能省点钱,都绞尽了脑汁。近段时间,LNG气价较低,油气差价持续拉大。不少用户瞅准时机,纷纷把目光投向天然气重卡,就盼着借此降低成本,多赚点辛苦钱。在燃气卡车的“江湖”里,东风柳汽乘龙H7 Pro 560 LNG牵引车凭借大马力、低气耗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