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当低价成了王道,造什么车还有区别吗?丨袪魅时刻

当低价成了王道,造什么车还有区别吗?丨袪魅时刻

汽车公社 0浏览 2025-04-22 IP属地: 未知

在技术内卷,营销手段变着花地拿捏起消费者的今天,中国车市究竟在以怎样的样貌示人?


面对着咄咄逼人的中国企业,被逼沉默的合资除了抱紧国内电动化产业的供应链大腿之外,似乎很难再拿出具有个人色彩的有效方案;而新势力间的分化,同样在这场战役中变得愈演愈烈。有人活得分外潇洒,就有人将2025年过成了渡劫之年。


说实话,作为旁观者,眼看全行业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巨浪,何为市场真正该有的样子,到这个时刻也真没了个明确的答案。


但随着竞争在各个维度都表现出疯狂态势,单纯从消费心理出发,我会认为,如今的用户要的多半是讲究全面性,或能以钱包来衡量优劣的车型。换句话说,现阶段,买车还看什么车型啊,只要价格到位,其他都不是问题。



产品祛魅的本质看似是个性化的丧失,在这个一切以使用成本为主的消费心态面前,这样的发展态势并无不妥,可也正因细分市场的需求日渐趋同,车企对于产品研发、车市走向的判断,似乎唯有被这样的势头牵着鼻子走。


今时今日,产品分级标准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价格体系不再为产品分类做支撑,当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又选择放弃对各级产品的价值维持,我们并不知道,这样的状态是否可持续。只能期待,或许等到哪一天,中国车市再次呈现出良性循环时,新的秩序会被再次搭建起来。


那在此之前,以2025年的车市大环境为基底,车企能做的只是无尽的内卷,从产品定位到营销手段,从价格攻势到舆论走向,互相对轰也在所不惜。

01价格成了决定销量的唯一指标?

这两年,说实话,在中国车市上演的争斗可谓是近乎全武行般的贴身肉搏。自主车企要让合资将手中的市场份额悉数吐出,传统车企又动用各种招式,试图让新势力企业自乱阵脚。一切的一切杂糅在一起,总显得市场太过血腥,不近人情。


那这种状态下,新车市场的底色自然不像往日那样寻常。最明显的现象就是,经过一轮对个性车型的探索后,各家车企对待推陈出新的态度都显得极为谨慎。“不出怪车,不出贵车”成了度过2025车市浩劫的指导意见。



可以说,在看尽极氪MIX、启源E07、哪吒S猎装等车型上市即消沉的情况,车企要做的就是好好反思自己的造车方式,取悦年轻消费者可不是非得另辟蹊径往牛角尖里钻。


上一季度,纵观市场上不断涌现的新车,你会发现,包括领克900、问界M8、传祺向往S7、昊铂HL、启源Q07、深蓝S09等在内的新车,其巨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怪异的设计,一切都向着实用主义妥协。


不仅如此,当整个车市笼罩在了价格战的阴影下,新车一个比一个低的售价更是直接击穿了我们曾经的认知。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产品祛魅吧。


过去,不管车市竞争有多激烈,在产品层面,明确的车型分级,明确的价格跨度,至少都是车企潜意识里共同认可的。


一款紧凑型轿车大体是什么样子,一款中型SUV又该是什么样子,没有人会轻易改变规则。毕竟在任何一个品牌的产品库,并不会只存在一款车型,打乱常识的推陈出新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如果非要搞出花活,唯有主动开辟其他细分市场。



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当市场竞争的无序性开始出现,为求生存或是寄托于先发优势,在各个级别推出低价新车,便变得愈发频繁。你可以说,价格战不过是车企赔本挣吆喝的具象化表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主打一个极致性价比。


如何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用更少的钱买到更高级别的车型,就是这场战争的本质。但是,随着这样的势头全面在市场铺开,由此造成秩序紊乱的结果还是很明显的。


众所周知,在企业竞争力不够的阶段,产品降维打击早已是中国车市由来已久的传统。弱势品牌要想卖车,就得拿出更大尺寸的车型和卖出同级别产品相比更低廉的售价。曾经大部分的自主品牌都是很典型的案例。


可一旦所有主流车企都动用这种方法后,不说会不会压缩合资和进口品牌往后的市场空间,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认知:一款B级轿车最多就只值15万,一款5米长的中型SUV也就20~30万。最终所导致的就是,车企所推出的新车卖不上价,品牌溢价几乎无从谈起,在技术内卷的未来,还得投入大量研发费用为其迭代。

02内卷到最后,谁能获利?

其实,在比亚迪、吉利等一众头部车企在去年变着法地在降价这件事上动脑筋,外界总是在感叹,卡罗拉、轩逸们就应该只卖6万,帕萨特、凯美瑞就该卖12~15万。于情,此番结果好像也没什么问题,谁让中国企业能将同级产品的成本压缩到极致呢?外资跟不上节奏,纯属活该。



但事到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教,当越来越多的人会认为汽车不仅就是消耗品,再多花哨的配置也就那样。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同质化,低价又蔚然成风,好像想借势帮助自身跑出这个怪圈,却变得越来越难。


中国车市有中国自己的生存法则,庞大的市场催生出了大量车企,那在时间的推移下,车企对于竞争的理解自然和那些国际巨头有着很大的区别。


正如这场上海车展,仍在舞台中央的企业互相叫嚣着,各自拿出新的产品比谁便宜,比谁更能打动消费者。选择离开的,势必都有着自己的原因。可对于内卷式发展,我估计谁都没有能力给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只是,换个角度去想,随着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仅剩下那家,消费趋势慢慢在新四化发展的脚步中定下了基准,从这届上海车展开始,相比更加惨烈的产品和技术的互相竞逐,或许也有人在期待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品牌故事等方面给出自己的态度。


说实话,作为旁观者,看着全行业深陷在价格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身体是劳累的,内心更是焦虑的。在现有的用车需求下,看着每一款新车早早就没了当年看到理想ONE时所产生的情愫。是质疑,还是欣喜?其实都在售价公布的那一刻没了意义。



很多时候,当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提出那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才是适合中国用户的?我们会说出,当中国车企努力落实的科技平权,让中外企业的价值观产生落差,未来能俘获人心的产品,唯有跟着中国的思路去走。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从现有的新车攻势背后亦能看到,过分执着于价格的上新举动,已经让全行业处在一个人倦马乏的亚健康状态。什么时候能从中走出来,已然成了个未知数。


而大量同类产品间的互相厮杀,同价产品间的互掰手腕,到最后,除了让整个产业充满乱象之外,好像真没留下多少真正能推动合作共赢的指导方针。纵使大量合资公司已经开始学着向中国车企低头,可一旦深究,我相信,这些赔本挣吆喝的动作实属无奈。


那对于热衷于此的中国企业,在任何一个细分市场动用非常手段降维打击后,又能获得什么呢?是低价竞逐后的片刻畅快?还是不屑于品牌建设,只想多卖车的短期心理“马杀鸡”带来的心安?恐怕只有它们自己知道。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541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