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90后看老总:从劳模到靶心,沉默的雷军和崩塌的人设

90后看老总:从劳模到靶心,沉默的雷军和崩塌的人设

牛车网 81浏览 2025-05-16 IP属地: 未知

雷军终于又发微博了。

一句“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为小米的玄戒O1芯片按下发布键。这句出自梁启超的独白,既像雷军的自我剖析,又难免不被怀疑成精心设计的情感营销,毕竟小米最近的日子实在有点太苦了。

5月15日,雷军一条“健身房打卡”的微博冲上热搜,这是雷军这个月以来的第三条打卡微博,内容全部围绕健身和创业思考。从前激情澎湃的在发布会上讲解赛道基因的雷军,已经悄然将微博评论区设为仅限100天老粉评论。

90后看老总:从劳模到靶心,沉默的雷军和崩塌的人设

从3月29日安徽高速事故的阴影,到SU7 Ultra车主集体维权的争议,雷军的社交媒体账号一度沉寂,连标志性的健身打卡也戛然而止。等到5月10日他恢复健身打卡时,配图里只有SU7和健身器械,不见人影,评论区却早已被“雷总加油”和“人设崩了”的声音填满。沉默,究竟是他在风暴中心的自我保护,还是对舆论压力的无奈妥协?企业家的光环与现实的裂缝碰撞下,雷军的选择,或许正映射着这个时代对完美人设的苛刻审判。

人设的崩塌

2025年3月29日,安徽高速上一辆小米SU7标准版以116km/h的时速撞上路障后起火,车内三名年轻女大学生遇难。种种迹象表明,小米SU7采用的纯视觉智驾系统在夜间环境下的探测距离不足200米,远低于行业主流的激光雷达方案(300-500米),导致系统未能及时预警,叠加车速过快等多种因素影响,最终酿成了惨剧的发生。

而雷军本人除了进行一次事故回应外,未再频繁对外发声,甚至缺席了两年一度的行业盛会上海国际车展,这场事故后的战略静默,并未给小米汽车带来新的转机,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舆论对其“冷血”的批评。截至发稿前,雷军再次在公开讲话中对此发声,称此次事故让他们明白公众期待远超预期,小米要在汽车安全领域做到行业领先、成为最安全的车。

用“最安全”形容自己,再次暴露了雷军乃至整个小米汽车在危机公关中的致命漏洞,既不自知,也不自省。广告法早已明确规定,任何商业主体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绝对化用语进行宣传,而“最安全”显然属于这一禁用范畴。雷军或许以为真诚表态能化解质疑,却不知这种绝对化承诺不仅缺乏法律依据,更与小米当前的技术能力、产品口碑形成荒诞的反差。

90后看老总:从劳模到靶心,沉默的雷军和崩塌的人设

雪上加霜的是,主力车型小米SU7 Ultra此前以1548匹马力、1.98秒零百加速等作为核心卖点,但用户在交付后发现,车辆需通过OTA更新并完成指定赛道跑圈(如浙赛1分32秒)才能解锁全部性能,否则动力输出被限制至约900匹,有钓鱼式营销之嫌,而小米的回应仅是暂停问题版本推送,不肯承认技术伦理问题。

更令人震惊的是,用户选装的4.2万元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证明仅为装饰性挖孔,既无空气动力学效果,也未显著减重。技术营销泡沫的破灭,直接动摇了公众对雷军一直推崇用户至上理念的信任。

90后看老总:从劳模到靶心,沉默的雷军和崩塌的人设

众所周知,雷军曾以亲民企业家的形象深入人心。他频繁活跃于社交媒体,与用户互动,甚至为车主开车门、捐款母校,塑造出接地气的人格魅力。原本被视为用户之友的雷军,为何在短短几件营销事件中频频失利?他是否在追逐商业利益中背离了初心?企业家IP与企业责任之间的脆弱平衡,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关键所在。

现实很骨感

雷军出身普通家庭,凭借名校背景和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塑造了草根逆袭的叙事。他强调不追求暴利、尊重用户,甚至将小米定位为国民品牌,试图将个人奋斗史与用户情感绑定。这样的逻辑在创业初期确实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既满足公众对奋斗故事的想象,又规避了我们对于传统商人逐利无情的刻板印象。

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样的完美人设,实际上是雷军一手为自己埋下的隐患。人格化运营在流量时代极具穿透力,粉丝更多的是将雷军视为朋友而非老板,甚至对他的每一次发言都赋予情感投射。而意外也在此时发生。

小米汽车事故、员工日均12小时工作制争议和营销宣传误导接连曝光,一连串的意外,让雷军的完美人设逐渐崩塌。更关键的是,雷军个人IP与小米品牌的深度绑定,使得任何企业层面的负面事件都被放大为对其个人道德的审判。不得不说,从偶像到反面教材的舆论反转,是企业家过度依赖个人IP而忽视企业长期价值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曾经提到过,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得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90后看老总:从劳模到靶心,沉默的雷军和崩塌的人设

这说的就是资本逐利性,我们迷失在雷军为车主开门的谦卑之下,忘记了他首先是一位商人,逐利本性不可忽视。而雷军同样迷失一声声“军儿”的昵称中,忘记了公众对神级企业家的期待越高,容错空间越小。

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流量时代,企业家的个人形象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但这种资产的脆弱性在于它无法抵御现实的冲击。一旦个人IP成为企业的唯一护城河,任何瑕疵都可能引发信任崩塌。企业家的角色不应是永不犯错的神祇,而应是制度建设的推动者。毕竟,公众需要的不是完美偶像,而是可验证的责任担当。就像汽车的安全气囊,平时无需展示,但危难时必须可靠。

提线木偶

喧嚣过后,我们只能迎来唯一的结局:雷军无意上神坛,却必然上神坛;网友无意操控舆论,却终被舆论裹挟。公众需要英雄主义,市场需要符号消费,社交媒体需要流量。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刷着雷总加油的评论时,他们并非在支持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在参与一场集体情绪的狂欢。有些人既渴望见证逆袭神话的诞生,又隐秘期待他跌落神坛的戏剧性反转。

这种矛盾的撕裂感,在碳纤维前舱盖维权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维权者举着“虚假宣传”的大旗,与高呼“雷总辛苦了”的群体,共享着同一套流量密码。

舆论场的吊诡之处在于,没有人真正掌握方向盘。雷军团队曾试图用技术参数驾驭公众认知,却在事故后发现自己沦为风口的囚徒。当高速事故的一张图片被剪辑成15秒的短视频,当“碳纤维骗局”演变为微博同城热搜第一,企业家的形象修复能力早已被拆解得体无完肤。

90后看老总:从劳模到靶心,沉默的雷军和崩塌的人设

更讽刺的是,部分维权者同样陷入非理性漩涡:他们要求“退一赔三”的赔偿,却对汽车工程的技术局限缺乏认知;他们高喊“企业家该下跪”,却选择性忽视SU7在极端碰撞测试中的安全表现。这种双向裹挟,让舆论场变成了情绪提纯的熔炉,每个人既是燃料,也是被灼伤的对象。

对于网友而言,在批判雷军虚假人设的同时,是否也在享受造神的过程?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人设的建构与崩塌,实际上是公众与企业家共同参与的合谋。前者需要符号寄托,后者需要流量红利,而算法则充当了推波助澜的隐形推手。就像被卷入风暴的落叶,没人能决定风往哪里吹,但每片叶子都在为这场风暴提供动能。舆论的飓风过后,留在废墟上的不仅是碎裂的人设,更是整个时代对“真实”的集体性迷失。

而我们该反思的是,在舆论的洪流中,如何守住对真相的敬畏,如何在情绪化的浪潮里,保留一点清醒的、属于人的判断力?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牛车网 1.2万粉丝    1万作品 关注 牛车网是汽车互联网江湖的挑战者,立志打破汽车与消费者之间信息
推荐作者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