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网约车的蛋糕太甜,成车企必争之地,各地网约车销量排名一览

网约车的蛋糕太甜,成车企必争之地,各地网约车销量排名一览

李老猫说车 1145浏览 2025-07-01 IP属地: 未知

目前很多人在对汽车品牌认知,可能还存在一些片面性。

就比如说“网约车”。

很大程度上“网约车”有点被妖魔化了。

一提到这个词就不自觉的将其和“low”,“档次低”等不友好的印象进行强关联。

但个人认为一个真正牛掰的汽车品牌,应该要能适应方方面面的用车需求。能家用,能商务,可豪华,可高端,也能为城市出行提供保障,那才是真全面。

而事实上,网约车市场也是大部分车企在积极拥抱的必争之地,因为里边的甜头实在太多了。

网约车销量哪家强?

近日,汽车媒体发布2024年国家中心城市网约车市场销冠品牌榜单。

从榜单可见,不同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网约车头牌。在广州,成都,郑州等地,广汽埃安表现强势。在北京,北汽则更为突出。在上海,荣威更加亮眼。在武汉,东风风神更受欢迎。在西安和重庆,比亚迪则占了大头。

每个汽车品牌网约车都有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地车企品牌会成为被重点扶持的对象。不难理解,毕竟能带来就业和税收。所以当地政府为保护属地企业往往就会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扶持。

政企合作优先采购是一方面,另外在牌照发放,审批流程,补贴投入等一系列方面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地方保护在无形中为当地车企构建了一道护城河,外来品牌的进入和渗透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当然除了政策因素,像品牌认知好感度,局部规模效应,和维修养护成本等方面,本地品牌也会比外来品牌更有竞争力。

车企拥抱网约车市场

根据公开资料可见,大部分车企在聚焦家用市场的同时,也纷纷把触角伸向了网约车领域,积极筹建旗下网约车平台。例如,吉利有曹操出行,广汽有如祺出行,上汽有享道出行等等。

车企们纷纷聚焦网约车市场,里边有何门道?

明眼看得见的好处就是通过自营网约车平台采购自家品牌汽车,来获得销量上的提升。

销量上来了,同时也获得了一门可盈利的生意,还可以通过卖出的网约车获得新能源积分。

另外通过这些网约车的大量行驶数据,还能为自家驾驶辅助系统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库,支撑后续研发。

然后就是可以形成广告效应。网约车作为运营车辆的入门门槛还不低,不但要合乎国家政策要求,而且要满足出租车司机的高频和长距离使用需求,在车辆安全,舒适,耐用性,保养等方面都要做到扎实。

大量自家品牌网约车在路上跑,这就是妥妥的移动广告牌,更加深了其在消费者眼中的曝光度和可靠认知。

整体看下来,车企布局网约车市场堪称是一石多鸟。

自主品牌网约车成主流是趋势

新能源汽车时代,自主品牌凭借在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获得了更多市场份额。目前,自主品牌国内市占率已突破60%。同时叠加燃油网约车退出机制等国家鼓励政策,在网约车市场上,自主品牌也在不断挤压传统合资份额。像传统的丰田,大众等燃油网约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放眼发达国家出租车市场,国内品牌挑大梁也是规律。

在日本市场,丰田JPN Taxi占比达到了50%以上,日产和本田也合自有15%的份额。

在韩国,现代出租车占比也在50%以上,起亚差不多占30%。

在德国,奔驰出租车巅峰时期市场份额在80%以上,当下也有接近6成占比。

所以,只要自主品牌能支棱起来,那么国产汽车引领出行变革基本没有悬念。

理性发展,警惕过度依赖网约车市场

网约车市场对于国内车企而言,虽然甜头不少,但也有一体两面性,应避免过渡依赖,毕竟家用市场才是主流。

当一个品牌被打上了网约车的单一标签后,后续发展必然受到桎梏,得不偿失。

而诸如奔驰,丰田,现代等车企,能在各自本土网约车市场唱主角的前提是这些车企无一不拥有强大的产品矩阵和强悍的品牌影响力。在主流市场爆发后,逐级渗透,不断下沉,这才是车企发展的正确方式。

最后说一句,车企合理布局网约车还是值得肯定的。好的汽车品牌就应该能做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用技术优势服务于各阶层群体,并能为之创造价值。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李老猫说车 428粉丝    167作品 关注 分享车圈动态
推荐作者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