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从“禁地”到“景点”,你们就学去吧

从“禁地”到“景点”,你们就学去吧

汽车公社 1066浏览 2025-07-18 IP属地: 未知

关注小米汽车公众号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号最著名的栏目就是答网友问,这也引发了很多车企争相模仿。其次经常发布的消息就是一些汽车功能。当然,这些主要是针对车主的。其实这个号还有一个面向所有大众的栏目,就是参观小米汽车工厂活动的报名征集。


并且从去年1月份开展这个活动以来,几乎供不应求。这么说吧,就像上海买车要摇号一样。只有少部分幸运儿,才有机会去工厂参观。谁能想到,以前说起北京,第一时间总会想雄伟的天安门、红墙的故宫、鸟巢和水立方。


毫无疑问,这些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地标,早就成了北京的名片。现在呢?对于一些关注汽车行业的观众来说,现在一张新的北京必游清单正在改变这座城市的旅游地图,这就是小米汽车在北京的工厂。



而就在发稿前,有消息称,近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雷军的陪同下,饶有兴致地参观小米汽车工厂。参观过程中,雷军亲自化身“讲解员”,为王传福介绍起小米工厂的情况。连王传福都去了,可以想象小米汽车这一招得多厉害。


其他的车企们,就学去吧。


据说,小米汽车的工厂,每月数万人抢着参加参观名额抽奖,1100个席位引来了2.7万份申请,这般激烈的竞争让这个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基地,一时间竟然成了北京最难拿到的门票。人们更乐意看机械臂上下挥舞、SU7在跑道上飞驰,传统景区里导游的讲解,变成了工厂里的新词。



谁能想到,此前一向神秘、极少对外开放、禁止拍照和摄像的汽车工厂,竟然有一天会成为大众化的景点。就像有人说,中国的电动汽车工厂正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把工业生产变成了一场大家都能参与的科技盛宴。


01工厂为何向公众敞开大门?

2024年1月,小米在北京的电动汽车工厂悄悄做了个尝试,让公众参观生产线。一开始每月只给60个名额,在7000名申请者面前显得少得可怜。可这种稀缺感,反倒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到了7月,小米没办法,只能把参观规模扩大到每月1100人,工作日每天一场、周末增加到六场,可还是挡不住2.7万人连夜报名的热潮。


实际上,小米带起的这场工厂参观热不是偶然。在合肥,蔚来汽车的工厂早就摸索出了成熟的运营模式:通过APP积分系统,用户花1000积分就能换参观资格,积分可以通过日常用APP攒,也能直接买。


数据显示,就去年一年,蔚来就接待了13万名参观者,平均每天有350人走进生产车间。这种把工业场景变成消费体验的新点子,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学去。



“这不只是让人们看生产线,更是品牌和公众沟通的新方式。”投资咨询公司Tech Buzz China的分析师张芙蕾点出了其中的门道。在传统汽车行业,工厂一般是不让外人进的禁地,只对投资者、媒体等少部分群体开放。


可如今,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却主动打破了这道隔阂:小米在参观流程里加了科技展厅和赛道试驾,蔚来则为参观者打造了从积分兑换到车间游览的完整体验链。有网友带着自家小孩走进小米工厂后,感叹“厂子特别大,可工人没几个,全是机械臂在干活”,这话比任何广告都更能说明什么是“智能制造”。


这种变化背后,是消费需求和产业自信在共同推动。随着电动汽车从代步工具升级成科技产品,消费者不再只满足于看参数表上的数字,更想知道产品是怎么造出来的。小米91%的自动化率、蔚来全自动化的车身车间,这些以前藏在生产报告里的专业数据,通过参观变成了能摸得着、看得见的科技体验。


对企业来说,敞开工厂大门不光是有底气展示制造实力,也是培养品牌忠诚度的巧办法。当参观者在礼品店买下印着品牌LOGO的纪念品,在餐厅吃到带车型图案的甜点时,一种超越买卖的情感联系就慢慢形成了。



在电动工厂里,机械臂精准焊接的火花、地面AGV小车有序运送零件的路线、几百台机器人一起干活,完成从冲压到焊接的全部操作,误差能控制在0.1毫米以内。参观者透过透明玻璃,能清楚地看到钢板在机械臂的操作下,一步步变成车身框架。


这种沉浸式体验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工厂的老印象:自动化生产本身就是最震撼的展品。在部分关键工序,生产线已经完全不用人。和传统的工业旅游不一样,这里没有油腻的机床和嘈杂的噪音,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车间、有序的机械运动和数字化的管理系统。


毫无疑问,透明化生产的设计,既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也体现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自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工厂正在变成科普教育的新地方。小米和蔚来都专门组织了小学生参观团,孩子们在工程师的讲解下,了解电池原理、自动驾驶技术和环保理念。


02从制造到智造的话语权转变

实际上,工厂参观不是中国企业的独创。在美国,宝马斯帕坦堡工厂、本田俄亥俄工厂也对公众开放,但这些参观主要针对车迷,全年开放的天数不多,更像是给粉丝的福利。



而中国企业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抽奖、积分等方式让更多人能获得参观资格,借助高频次开放扩大影响力,让工厂参观从少数人的体验变成了大家都在聊的话题。这种差异背后,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想争取话语权的战略选择。


当小米工厂机械臂运作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被反复转发,当蔚来13万参观者主动为品牌说好话,这些看似普通的工业场景正在改变全球对中国制造的看法。


以前大家总觉得中国制造就是低成本、低技术,可电动汽车工厂的开放,用91%的自动化率、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这些实打实的指标,讲了一个中国智造的新故事。这个故事的力量很大——它让大家看到,中国不光能生产便宜的商品,更能造出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科技产品。


更有意义的是,这种工业旅游正在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就像德国的汽车博物馆、日本的精密制造展示中心,中国的电动汽车工厂正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产业升级的信号。



更值得注意的是,参观者构成的多元化,家庭、学生、科技迷等非传统车迷群体的参与,说明电动汽车工厂已超越行业景点的范畴,成为展现国家科技实力的公共文化空间。正如故宫承载着历史自信,这些工厂正在成为当代工业自信的物质载体。


当外国游客把参观小米工厂的体验分享到海外社交平台,当《连线》杂志称它是北京最新必游景点,这些生产基地就不只是企业的资产,而成了展示中国科技实力的国家名片。


对比之下,福特River Rouge工厂因为偶尔发生失窃案而收紧了参观权限,Stellantis只提供虚拟参观,中国企业的开放态度就更显得难得。这种开放不光体现了对自身技术的自信,更表现出和公众交流的诚意。


当工厂里的礼品店、餐厅成了新的消费场景,当参观预约成了社交话题,电动汽车企业其实构建了一个以科技体验为核心的生态圈。在这个圈子里,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购买者,而是品牌故事的参与者、传播者,这种深度绑定的社群效应,正是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全球竞争中的独特优势。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837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