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车市,早已不是简单的“价格厮杀”能概括的。当部分车企还在为降价后的销量波动焦头烂额时,比亚迪的转身已悄然完成——从“以价换量”到“以技立市”,其最新抛出的“兜底智能泊车”政策,再次将行业的目光聚焦于技术竞争的核心战场。
车市变局 从“价格焦土”到“技术高地”
若用一个词形容2025年上半年的车市,“残酷”或许最为贴切。价格战的余波未平,部分车企已显露疲态:销量下滑、利润收缩,甚至被迫缩减研发投入。但与此同时,“强者恒强”的剧本仍在上演——吉利银河凭借新能源转型快速崛起,奇瑞风云以混动技术步步紧逼,而比亚迪则始终站在潮头。
不同于此前靠全产业链优势压低成本的策略,比亚迪今年的动作明显转向了技术纵深。从智能驾驶系统的迭代,到兆瓦闪充技术的落地,再到如今的“兜底智能泊车”,其每一步都精准踩在行业的敏感点上。这一转变的逻辑不难理解:当价格战触及底线,技术壁垒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比亚迪的“技术三连击” 从智能到安全的闭环
比亚迪在2025年的技术布局,堪称“组合拳”式的精准打击。
智能驾驶的“科技战”是第一拳。其发布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凭借高精度传感器与算法优化,在复杂路况识别、自动避障等场景中表现亮眼,一经推出便引发多家车企跟进——毕竟,智能驾驶已成为新能源时代用户购车的核心考量之一。
兆瓦闪充的“快充战”则是第二拳。这项能大幅缩短充电时间的技术,却罕见地让行业“集体沉默”。并非技术低端,而是门槛过高:兆瓦闪充需要电池化学体系、充电模块与整车电控的深度协同,而比亚迪深耕电池领域数十年的积累,恰恰是多数车企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鸿沟。正如行业人士所言:“不是不想跟,是真的跟不上。”
而最新的“兜底智能泊车”,则是比亚迪打出的第三拳。其核心内容简单直接:所有搭载“天神之眼”智能泊车系统的车型,用户在使用智能泊车功能时若发生碰撞等安全问题,责任由车企全额承担——且覆盖终身、不限首任车主、不设费用上限。这一政策看似是对用户的承诺,实则将压力抛给了同行:跟,意味着要承担潜在的售后成本与技术风险;不跟,则可能在用户信任度上落于下风。
“兜底”背后 技术底气与行业困局
为何比亚迪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答案仍藏在其技术积累中。
作为全球首家停产燃油车的车企,比亚迪的技术路径从未偏离“垂直整合”的核心。从早期的DM混动技术,到如今的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自研,其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力远超多数同行。以智能泊车为例,“天神之眼”系统的传感器布局、算法迭代均由比亚迪自研,这意味着其对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更精准的把控——这正是“兜底”政策的底气所在。
但对其他车企而言,跟进的难度显而易见。一方面,智能泊车涉及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车身控制等多模块协同,技术成熟度不足的企业若贸然承诺“兜底”,可能面临巨额售后成本;另一方面,部分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依赖第三方供应商,核心算法与数据权限不在自己手中,“兜底”几乎无从谈起。
这种差距,本质上是行业技术壁垒的体现:当比亚迪凭借数十年电池、电控技术积累构建起“护城河”时,其他车企的技术路径更多是“单点突破”,难以形成闭环能力。
技术竞赛 秀肌肉还是压缩生存空间
比亚迪的动作,无疑将加速行业的技术分化。对头部企业而言,这是一次“秀肌肉”的机会,可借此巩固技术标签;但对中小车企来说,技术门槛的抬高可能进一步压缩生存空间。
更值得思考的是“兜底政策”的长远影响。对用户而言,这无疑是好事——降低了智能科技的使用门槛,增强了消费信心;但对行业而言,若“兜底”成为常态,可能倒逼车企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验证与售后体系中,短期内或影响其他领域的研发进度。
比亚迪已经发布了“兜底政策”,现在把皮球踢给了友商,这是整个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的转型阵痛。谁能在技术安全与用户信任间找到平衡,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
车德钢总结:
2025年车市的天平已彻底倾向技术。当价格战磨平了利润空间,比亚迪 “兜底泊车” 像根标尺,量出了行业竞争的新维度——不再是比谁卖得便宜,而是比谁的技术更让人放心。这项政策看似简单:智能泊车出问题车企全担责,但背后是对自家传感器精度、算法稳定性的绝对自信。这恰恰戳中了用户痛点:买新能源车时功能多不如用着稳。当更多车企从拼配置表转向拼技术,新能源竞争才算真正潜入深水区,这里拼的不是表面花哨,而是产业链功底与用户信任的真功夫。
正值博越系列9周年之际,全新一代博越焕新而来,为用户带来新一代家用SUV的首选项;新车从外观至内饰都采用全新的设计,将中式美学完美融入到全新一代博越的设计当中,在智能化上也进行了全新的革新,不管是在语音交互上还是功能拓展性上都有着十足进阶,动力上继续配备1.5T发动机匹配7挡湿式......
今年6月,中国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性重组——经国务院批准,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长安汽车升格为独立央企。在官方通告中,“聚焦主责主业”成为关键词。作为长安系新能源三驾马车之一,深蓝汽车凭借143236辆的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稳居造车新势力前列,并以央企新能源品牌销量冠军的身份,成......
魏牌全新蓝山!苏州NOA实战力压蔚小理,赛道跑出黑马锋芒
三菱汽车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作,结束在华40年的生产布局。其发动机技术曾是中国车企的“黄金动力源”,但市场份额从30%跌至不足5%。整车业务因新能源转型迟缓而溃败,2023年彻底退出生产。三菱的撤离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的缩影。
2025上半年比亚迪全球销量力压特斯拉,在世界多国领跑!
国际米兰为何选择比亚迪?一场“技术+野心”的双向奔赴
长城汽车35周年庆典上,一张高管合影引发车圈地震:九位西装革履的高管中央,一辆身披黑布的神秘跑车以低伏姿态占据C位。
比亚迪在海外多个市场领跑全面超越揭示了电动车竞争的本质逻辑:技术自主化+产品多元化+战略全球化。特斯拉的颓势(销量下滑13%)反映了其在成本控制与车型迭代上的滞后,而比亚迪凭借垂直供应链和快速响应能力,正在定义新一代汽车标准。
当特斯拉交出营收224.96亿美元(同比下滑12%)、净利润11.72亿美元(同比下跌16%)的2025年第二季度成绩单时,市场震惊了:这家曾让传统车企夜不能寐的颠覆者,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增长危机。
7月22日,三菱汽车宣布:正式退出中国市场,终止在中国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发动机业务运营,并终止合资伙伴关系。 还记得以前帕杰罗满街跑的时候,现在退出中国市场了 。 至此,这家深耕中国市场40年的日系车企,彻底清空生产资产,全面退出中国。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今天,作为中国建筑防水行业绝对龙头,东方雨虹(002271.SZ)的转型可谓是一场“刮骨疗毒”的自我革新。当前,公司已从以地产大客户为主的直销模式转型为零售渠道和工程渠道为主的渠道模式,同时主动放弃信用风险较高的客户、付款条件达不到公司风控标准的部分直销项目......
问界M8斩获智能汽车指数全优认证:华为技术赋能下的安全革命
司机收入持续降低、外卖快递员也在抱怨,怎样才能改变局面?
暴走团共有“四宗罪”、每一项都危害深远,应从组织者着手打击
退网潮起,汽车经销商们难自救?
作为现代N品牌首款高性能电动车,IONIQ 5N以电车躯壳,油车灵魂为理念,彻底打破电动性能车的传统边界。
中国品牌出海新标杆:比亚迪的足球战略启示
作为消费者选择二手车的重要参考指标,一年保值率的表现不仅决定了二手市场的车价,也决定了品牌的认可度,近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正式发布了纯电动车一年保值率的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