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车市,早已不是简单的“价格厮杀”能概括的。当部分车企还在为降价后的销量波动焦头烂额时,比亚迪的转身已悄然完成——从“以价换量”到“以技立市”,其最新抛出的“兜底智能泊车”政策,再次将行业的目光聚焦于技术竞争的核心战场。
车市变局 从“价格焦土”到“技术高地”
若用一个词形容2025年上半年的车市,“残酷”或许最为贴切。价格战的余波未平,部分车企已显露疲态:销量下滑、利润收缩,甚至被迫缩减研发投入。但与此同时,“强者恒强”的剧本仍在上演——吉利银河凭借新能源转型快速崛起,奇瑞风云以混动技术步步紧逼,而比亚迪则始终站在潮头。
不同于此前靠全产业链优势压低成本的策略,比亚迪今年的动作明显转向了技术纵深。从智能驾驶系统的迭代,到兆瓦闪充技术的落地,再到如今的“兜底智能泊车”,其每一步都精准踩在行业的敏感点上。这一转变的逻辑不难理解:当价格战触及底线,技术壁垒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比亚迪的“技术三连击” 从智能到安全的闭环
比亚迪在2025年的技术布局,堪称“组合拳”式的精准打击。
智能驾驶的“科技战”是第一拳。其发布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凭借高精度传感器与算法优化,在复杂路况识别、自动避障等场景中表现亮眼,一经推出便引发多家车企跟进——毕竟,智能驾驶已成为新能源时代用户购车的核心考量之一。
兆瓦闪充的“快充战”则是第二拳。这项能大幅缩短充电时间的技术,却罕见地让行业“集体沉默”。并非技术低端,而是门槛过高:兆瓦闪充需要电池化学体系、充电模块与整车电控的深度协同,而比亚迪深耕电池领域数十年的积累,恰恰是多数车企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鸿沟。正如行业人士所言:“不是不想跟,是真的跟不上。”
而最新的“兜底智能泊车”,则是比亚迪打出的第三拳。其核心内容简单直接:所有搭载“天神之眼”智能泊车系统的车型,用户在使用智能泊车功能时若发生碰撞等安全问题,责任由车企全额承担——且覆盖终身、不限首任车主、不设费用上限。这一政策看似是对用户的承诺,实则将压力抛给了同行:跟,意味着要承担潜在的售后成本与技术风险;不跟,则可能在用户信任度上落于下风。
“兜底”背后 技术底气与行业困局
为何比亚迪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答案仍藏在其技术积累中。
作为全球首家停产燃油车的车企,比亚迪的技术路径从未偏离“垂直整合”的核心。从早期的DM混动技术,到如今的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自研,其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力远超多数同行。以智能泊车为例,“天神之眼”系统的传感器布局、算法迭代均由比亚迪自研,这意味着其对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更精准的把控——这正是“兜底”政策的底气所在。
但对其他车企而言,跟进的难度显而易见。一方面,智能泊车涉及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车身控制等多模块协同,技术成熟度不足的企业若贸然承诺“兜底”,可能面临巨额售后成本;另一方面,部分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依赖第三方供应商,核心算法与数据权限不在自己手中,“兜底”几乎无从谈起。
这种差距,本质上是行业技术壁垒的体现:当比亚迪凭借数十年电池、电控技术积累构建起“护城河”时,其他车企的技术路径更多是“单点突破”,难以形成闭环能力。
技术竞赛 秀肌肉还是压缩生存空间
比亚迪的动作,无疑将加速行业的技术分化。对头部企业而言,这是一次“秀肌肉”的机会,可借此巩固技术标签;但对中小车企来说,技术门槛的抬高可能进一步压缩生存空间。
更值得思考的是“兜底政策”的长远影响。对用户而言,这无疑是好事——降低了智能科技的使用门槛,增强了消费信心;但对行业而言,若“兜底”成为常态,可能倒逼车企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验证与售后体系中,短期内或影响其他领域的研发进度。
比亚迪已经发布了“兜底政策”,现在把皮球踢给了友商,这是整个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的转型阵痛。谁能在技术安全与用户信任间找到平衡,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
车德钢总结:
2025年车市的天平已彻底倾向技术。当价格战磨平了利润空间,比亚迪 “兜底泊车” 像根标尺,量出了行业竞争的新维度——不再是比谁卖得便宜,而是比谁的技术更让人放心。这项政策看似简单:智能泊车出问题车企全担责,但背后是对自家传感器精度、算法稳定性的绝对自信。这恰恰戳中了用户痛点:买新能源车时功能多不如用着稳。当更多车企从拼配置表转向拼技术,新能源竞争才算真正潜入深水区,这里拼的不是表面花哨,而是产业链功底与用户信任的真功夫。
今年的成都车展,虽然少了些国际豪车的轰鸣,却一点没妨碍国产新能源车抢尽风头,尤其是那一大波带着“超大电池包”亮相的增程和插混车型。可以说,本届成都车展最显眼的就是各家都在给增程、插
市占率夺冠,为什么说买燃油车就选上汽大众?
把六座SUV做到20万元内,银河M9出牌,让荣威、零跑难办了。
“打死不做”与“感谢致敬”的背后,是长城与别克对新能源技术话语权的激烈争夺。
9月20日,苏超联赛第12轮将迎来一场焦点战——盐城队与连云港队的强强对话。这不仅是一场关乎积分榜排名的关键战役,更因盐城队背后国际顶级资源的注入而备受瞩目。当本土足球的激情碰撞国
华为北汽升级战略共同体 享界品牌迈入“全生态融合”新时代
1年内3款MPV上市,华为系会如何进行洗牌?
近日,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召开,上汽大众威然以全地形畅行大七座VIP用车身份亮相。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极度内卷,不同价位、不同定位的车型都面临激烈竞争。即使是曾经火爆的车型,也可能迅速失去市场青睐。比如曾经凭借精准定位风靡一时的奇瑞QQ冰淇淋,被寄予厚望的吉利银
一地将推出网约车规管条例,网约车究竟应该如何管理?
年底行业首发10万级城市领航辅助,宝骏公布OTA升级计划
“金九银十”本是汽车市场的传统旺季,但今年的景象却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关注汽车咨询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现在走进任意一家汽车展厅或打开汽车资讯平台,映入眼帘的是层出不穷的新车发布信息。
“一个吉利”下,极氪持续变革。作者 | 刘亮编辑 | 趣解商业汽车组9月15日,吉利汽车(0175.HK)发布公告称,有关合并协议项下拟进行的交易(包括私有化及合并事项)在极氪股东
追觅汽车宣布完成首轮融资,距离其官宣造车仅过去15天,堪称光速融资。此举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也带来了诸多争议。从智能清洁家电到超豪华电动车,追觅的跨界造车计划看似激进,但其背后的逻辑与野心值得深入剖析。
部分中国车企在泰国打价格战被约谈!评论:内卷之风不应外溢
中国汽车营销之路,要竞争,也要理性。
9月17日,2026款腾势N9正式上市,共推出尊荣型、尊越型、旗舰型3款车型,官方指导价38.98万元~44.98万元!新车亮点更是全面升级,2026款腾势N9是国民女神高圆圆同款
一位老车主的惊叹:在一汽-大众工厂,我看到了央企制造的数字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