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利创业初期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李书福刚拿到造车资质的时候,成立的公司名叫做“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起这个名字的原因也非常简单,李书福敬仰波音这样的世界级大公司,彼时的他想要自己的公司能够像波音一样,领导一个行业甚至是整个工业史的发展。
他没想到的是,当时丝毫不起眼的这家公司会被远在大洋彼岸的波音公司盯上。虽然对方提出了抗议,但是按照国内法律,吉利波音汽车这个名字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最终把这个名字改回吉利汽车的,还是李书福自己。
严格来说,这次改名风波是李书福第一次接触到世界商业通行的游戏规则。李书福的做法所获得的尊重,使他十年之后在底特律面对比尔·福特和阿兰·穆拉力时,将吉利从福特手里收购沃尔沃的进程向前推了一大步。
“GCPA-101”标准:与全球接轨的第一步
当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协议正式生效之际,在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上,德国工程院正式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这个概念不仅得到了包括大众、奔驰以及西门子在内的德国工业科技巨头的全力支持,也同样影响着各个谋求科技进步的工业国家和跨国企业的响应。就拿丰田举例,持续了半个世纪的CE体系也被具有“工业4.0”体系理念的TGNA所取代。
而国内最具有“工业4.0”思维的车企是哪一家呢?答案还是吉利。早在博越上市的时候,吉利的宝鸡工厂就被掀开了神秘的一角。在“工业4.0”理念的加持下,这个当时代表着吉利最先进制造技术的工厂所用的整线生产监控、一键换模、光学对中等先进技术,将全自动化生产水平提升到了国内最高。而且这个工厂的生产体系采用主客观双向检验方法,通过人工与机器的双重检查,把控产品合格度。博越的过硬质量和智能化生产减少的成本就为吉利创造了“名利双收“的局面。

但在仅仅三年之后,这座工厂在吉利体系内部的先进地位就变了。位于杭州湾,占地超过千亩、总投资超过百亿的第二基地才是如今吉利生产力的最先进代表。而它则是名正言顺的CMA架构第一工厂,既用上了被吉利叫做“数字化双胞胎工厂”——除了真实的物理工厂,吉利CMA还拥有数字化仿真工厂,通过对现实工厂实时监控与记录,保证每一条作业数据都可以被追溯。又设立了首部中国原创的用户满意度评价标准——“GCPA-101”标准。

星越之势:面向全球的进阶之势
而第一辆走下杭州湾第二基地的产品,就是前几天上市的吉利星越。孕育这辆车的CMA架构是由沃尔沃主导、吉利与沃尔沃共同研发的首个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它诞生于CEVT(中欧汽车技术中心),由来自25个国家的2000多名顶级汽车工程师,历时3年多全新开发,代表着极致的工程师精神,汇聚了全球造车智慧,目前已申报专利共计609项。

CMA架构是面向全球工业4.0的产品诞生体系,能够覆盖从A级到B级的不同车型开发需求。它能够为不同平台的车型提供共享解决方案,包含技术、工具链、标准、工艺流程、供应链体系等统一标准,让新车型研发能根据品牌定位、用户定位、市场定位等因素,从共享解决方案当中作出选择再进行研发。如此一来,能够加快新车研发进程。
而在产品层面,CMA架构拥有创新高刚性吸能车身结构。这是基于沃尔沃SPA架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安全结构技术,优化力量的传递路径、更高效吸能,从而保护乘客以及行人安全。CMA架构搭载的主动安全系统,满足全球各大碰撞机构的安全性要求,同为CMA架构的沃尔沃XC40在欧洲E-NCAP、美国IIHS获得最高安全评价,领克01、02也在中国C-NCAP碰撞中获得最高星级评级。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CMA架构的创立是为了满足沃尔沃、领克、吉利品牌需求,因此以豪华品牌为起点,实现全球领先定义了更高的豪华品质标准。换句话来说CMA架构下的车型均拥有豪华车的质感。比方说底盘隔音材料上,CMA架构抛弃传统的沥青止震板,采用水性环保阻尼材料,从源头杜绝车内异味的危害。
简单来说,就是吉利在用打造一辆豪华车的工业水准,造出了这辆吉利星越。所以在吉利星越的发布会上,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总裁安聪慧会有底气说出:“吉利星越之‘势’,是展现吉利最高造车水准,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进阶之势。”

这并不是在夸大其词,事实确实如此。在沃尔沃和领克先后使用了CMA架构并获得消费者的良好口碑之后,CMA架构这杆利器使得吉利集团更进一步接近那些以世纪为时间维度衡量其成功的竞争对手。
创造自己的价值体系
“做下一个XX”,这份野心不是吉利所独有的。甚至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有所积淀的自主品牌都在不断尝试向上突破,去击碎那块横亘在中国品牌头顶的价值天花板。但随后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这些尝试的失败原因,不仅仅是在于产品层面上,更是在于品牌价值。
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前主席李奥纳多·贝瑞曾在著作中这么说过:“所谓品牌认知也就是顾客能否认出或想起这个品牌。一个顾客的品牌认知也会影响顾客的内涵——也就是顾客对这一品牌的认识是怎样的。

我们之所以选择那些熟知的品牌,不仅仅是以为那个logo所代表的价格,更是代表着我们认同这家企业的理念、沉浸于它所创造的体系,最终视这个品牌和自己的价值观趋同。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国内诸多的企业使用着和国际知名品牌相似的名称、相近的logo,甚至是抄袭那些知名的产品。这是在走一种捷径,当初“吉利波音汽车”亦是如此。
但李书福令人尊重的地方,就是在20年前放弃这个名称的时候,就选择放弃走这条捷径。在一次次的企业决策和产品体系完善之中,建立独属于吉利品牌的扎实基础。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在不断地抬升吉利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

直到吉利星越,用充满国际化潮流的设计语言、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架构让如今的消费者意识到,原来中国品牌也能够造出具有自己风格,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这种实打实的竞争力,远比那些“支持国货”的口号感人多了,这种实打实的竞争力,也让吉利星越可以昂首挺胸,与合资品牌真正来场面对面的硬杠,不再只是依靠价格、配置的优势,而是技术、性能的比拼。
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吉利星越的意义更是里程碑式的,像当初博越带领中国品牌汽车进入设计时代、智能化时代一样,从吉利星越开始,中国品牌汽车,真正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