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奇瑞汽车都被冠以"技术大拿"的称号,奇瑞也的确因此,完成了销量的快速跃升。
奇瑞汽车从零做起到自主品牌销量第一,奇瑞花了十年时间;但是从连续蝉联第一,到跌出自主品牌前四,奇瑞也只用了5年时间。时间来到今天,2020年1-10月份,终端累计销量为327522辆,乍一看,这个销量似乎还算不错。
但是朋友们,在今年年初奇瑞曾经公布过市场目标,奇瑞在集团层面实现100万辆的销售目标,营业收入目标达到1500亿元。按照这样的销量节奏来看,奇瑞今年的销量,完成了不到一半。
所以,这种种,实在是让人好奇,也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技术大拿"奇瑞,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聊聊。
技术?奇瑞?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奇瑞就是一家以技术为本的公司,且在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底盘以及平台技术等核心技术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过境迁,在当下自主品牌在技术研发方面全面发力的情况下,奇瑞的这些技术储备,多少有些不值一提了。
且在变速箱方面,向来都是奇瑞的短板,不然不会直到今天,星途VX,还会搭载上汽研发的全新DCT双离合变速箱。更可怕的是,现如今的奇瑞质量品控极其堪忧,从车质网信息中我们不难看出,奇瑞的销量砥柱车型瑞虎8,投诉数据颇高,且基本都集中在底盘、车身附件、车身生锈等地方。再加上吉利CMA平台、长城平台化架构的加速推进及落地,技术奇瑞,恐怕难以服众。
窝里斗,自作孽
奇瑞对于"多生孩子"这事儿,貌似有种说不清楚的执念。
我们现在来捋一捋,奇瑞集团,旗下包括奇瑞、观致、凯翼、捷途、星途、奇瑞新能源、开瑞七个自主品牌,哦,对了,还有合资的奇瑞捷豹路虎。可是这"家大业大"的奇瑞,个个都殊途同归。
凯翼卖给了五粮液,观致卖给了宝能;开瑞虽然还尚存一口气息,但是离"凉凉"只差一步之遥;再来看捷途,捷途这个品牌,极其有意思,其是奇瑞控股为了让奇瑞商用车能以更好的姿态,切入低端乘用车市场打造的新形象,本是想打出个"左右搏击",拿下市场份额,但是眼下捷途和奇瑞旗下的个个主力车型互搏起来没有丝毫手软,销量较起劲来,非得较出个"你死我活"。
多生了孩子,却没有一个能打的车型,奇瑞也算是为这些年自己的战略失误交上了昂贵的学费,最后落到手里,稍微能拿的出手的,也就是捷途和星途。而要我说,奇瑞眼下的困境,无论是想要占领下沉中低端市场,还是实现高端,品牌向上,都比我们想象中要困难,因为其到现在,也没有明白,无论高低端,新品牌应该是向外扩出来的,而不是向里挤出来的。
结语
说起来,曾经"一手遮天"的奇瑞汽车,现而今销量持续低迷,且负债不断,多少有些唏嘘。我们承认,尹同跃工程师出身,以至于奇瑞在产品技术上是有一些追求,但是精力一经分散,真正沉淀下来的东西实在是有限。就好比自主车企间的竞争就好比马拉松,有人一开始便很猛的冲在前头,会容易给人"领先者陷阱"的战略误导,未必是乐事。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汕德卡TIR跨境运输牵引车,以全维实力铸就跨境“精品”!
第四代博越L破界智能平权:15万级的AI进化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
20年图纸蛰伏+30年蓄水养鱼:比亚迪从追赶者蜕变颠覆者!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前不久广汽集团发布了一季度财报,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财报显示广汽集团一季度营收196.50亿元,同比下滑7.95%;净利润亏损7.32亿元,同比暴跌159.95%,如此业绩创下近五年最差季度表现。这一数据不只是简单的数字波动,它背后藏着广汽集团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映射出......
探店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这是一款非常适合睡觉的车?!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与安全相比风阻不值一提
最近车企资产负债率成了车圈热门话题,但我看到不少人对这个指标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负债数字越大风险就会越高,但其实并不能这么简单的判断。因为汽车行业属于重资产领域,前期建厂、研发投入大,企业规模越大、营收越高,负债自然也会增加,所以车企负债率高其实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