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雅斯顿 2886浏览 2021-01-22 IP属地: 未知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如果把汽车安全技术分两派,可以有「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这里的「主动」和「被动」是以发生交通事故为节点,事故前起到预防的,是「主动安全」;事故后起到保护的,是「被动安全」。

「主动安全」时髦,科技含量高,「被动安全」朴素,日常还体验不到,加之消费者普遍看重眼见为实,「被动安全」很容易就被比下去了。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正因此,坊间有一种论调:「被动安全」不重要,躲开就好了。更有一些声音称,我们的自主品牌可以通过「主动安全」实现安全技术上的弯道超车,那些合资传统企业擅长的「被动安全」已经不灵了。

高新科技着实耀眼,可结果真是这样吗?

还有必要聊「被动安全」吗?

各方研究表明,「主动安全」可以大幅降低汽车事故率。

比如通用汽车从2013~2017年生产的20种不同品牌车型中抽取了370万辆进行调查,发现配置前向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可使追尾事故概率降低46%;反向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成效还要更高,倒车碰撞事故可降低81%。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数据有理有据,所以讨论可以宣告完结了吗?

可别着急下结论。

严格讲,降低不代表完全扼制,更何况以下几个问题也不可忽视:

第一,现如今的「主动安全」遇到危险不能主动逃离,而且横向方向不灵。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绝大部分「主动安全」技术都是以提醒为主,需要驾驶员自己主动逃离危险,仅有的主动接管汽车手段只是前进方向的主动刹车。试想想,如果是其他车冲过来撞你,即便有提示音,也很可能来不及躲避。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而且如果我们把这些安全技术做一个保护划分,你会发现在横向方向并不灵。虽然目前正在发展自动紧急转向AES,可以主动控制车辆的横向运动,规避碰撞风险,但目前技术还比较新,搭载率也不够。

第二,「主动安全」有利于低速安全提升,但高速安全就不一定能保证了。

拿时下热度很高的AEB(主动刹车系统)来说,它并非何时何地都能启动的,市面上绝大多数车型的AEB都是车速低于80km/h才有用。而且考虑到夜间探测距离和识别度有限,高速驾驶时车速又快,并不能保证完全刹住。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高速不能启动,有一部分原因是目前的算法不够精确,策略不够智能。如果遇到不必要的刹停(比如飞鸟或落叶),反而更容易出现事故。

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环境天气或者突发事故(比如突然蹿出)等,不是所有安全风险都能被及时探测到;而且过度依赖「主动安全」,会降低驾驶人的安全驾驶意识;更何况「主动安全」还不够成熟,搭载率也不够高,如果不能全员提升智能化能力,风险会一直存在。

「被动安全」还有提升空间吗?

既然「被动安全」也很重要,那我们有必要再来详细介绍下什么是「被动安全」。

往大的零部件说,安全车身是「被动安全」技术;往小的零部件说,像安全气囊、安全带、安全头枕、溃缩式转向柱、溃缩式制动踏板、防爆轮胎、发动机下沉技术、安全玻璃等,都可以被定义为「被动安全」技术。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说来挺尴尬,现在「被动安全」主要关注于防止偷工减料,像白车身偷换高强度钢就是重灾区,本田的数款车型中保研测试碰壁,不排除和材料强度降级有关。

还有丰田RAV4在IIHS的经典猫腻在前,国内还没有实行副驾驶侧25%小偏置碰撞测试的情况下,其实不少企业对主副驾驶侧的钢材强化也是有区别对待的。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中保研在《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规程(2020版)》征求意见中提到了副驾驶侧25%小偏置碰撞,未来这部分有了制约。

当然了,在保证应有的道德标准上,企业也不能墨守成规,吃老本。未来「被动安全」的提升,很有可能会着重关注以下几点,大家以后买车,很有必要关注下面这些关键。

后排被动安全提升

2019年,IIHS调查发现,即便在车辆发生正面撞击时,汽车后座还是比前座更危险。这就有点颠覆我们的认知了,毕竟后排离碰撞点更远,传递过来的撞击力应该更小。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但实际情况是,后排座位的乘客无法享受到前排的同等保护技术。现阶段后排座椅的设计重点还是在功能耐久性上。一些高端车型,更多是关注舒适性配置,比如按摩功能、腿托功能或者增加座椅头枕软垫等。关于安全的考量,只要满足一些行业内的基本安全要求(比如安全带固定点),大都没真下功夫做。

就比如市面上的产品,很大一部分仍然不提供后排安全带未系提示,如果车辆前部发生碰撞,那么后排乘客的受损伤程度并不比前排乘客低。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除了这项配置,大家还可以多关注后排座椅有没有保护钢板、防下潜设计、主动式头枕保护等功能,这些也都很重要。像主动式头枕基本都是使用在前排座椅上,这种在B级车(前排)中常见的配置,却没能出现在后排座椅上。

轻量化是大趋势,高强度复合材料很关键

轻量化是大趋势,使用铝合金是潮流。但铝材强度比不上超高强度钢,未来如何做平衡,还蛮值得期待的。

现在主流思路是打造钢铝一体化车身,就好比踢球时穿上的护甲,在关键安全部位用强度更高的钢材是不错的办法。比如特斯拉Model 3(参数|询价)和Model Y(参数|询价)都是这种方案,电池托盘材料也由铝合金和钢组成,材料连接方式采用摩擦搅拌焊、胶粘剂和紧固件连接。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除此外,使用碳纤维也是不错的思路。碳纤维密度为1.8g/cm3,钢的密度为7.8g/cm3,密度比约为1:4。通用级碳纤维强度在3500MPa,超高强度钢1370MPa。也就说它在降低车重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强度。

由于成本昂贵,碳纤维并没有大范围使用起来,不过还是有些厂家想着法子把它放在汽车上。比如宝马7系(参数|询价)采用的碳纤维增强复合车身技术,简单说就是把碳纤维作为加强件安装在汽车上的重要部位,以此来加强车身强度。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除了保护人,还得保护电池系统

根据以往的车身设计思路,通常是将碰撞力尽可能引导到厚重的地板上,但新能源车普遍将电池包设计在地板上,这种传统的转移力的方式就不太合适了。

升级为框架式车身结构,车身就变得更像是人体。采用了不同截面形状的梁来代替传统的钣金结构,「骨头(梁)」可以起到更好的整体受力。

躲开不就完了?「被动安全」还有必要提升吗?

仔细看,这种车身结构很适合电动汽车,因为它既继承了承载式车身的优良性能,还具有出色的安全保护能力。又因为结构设计更灵活,很方便电动汽车灵活布置。比如前途K50(参数|询价)采用的全铝合金框架式车身,其实方向还是蛮好的,只可惜因为其他原因,产品没能有很好的市场表现。

雅斯顿小结

现在你还会认为:躲开不就完了,传统的「被动安全」没必要提升吗?

车企通过「主动安全」实现弯道超车,想法是好的,但底子也要打牢。可以预见,未来「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和「驾驶员安全意识」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图 | 来源于网络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雅斯顿 9046粉丝    1246作品 关注 以消费者的目光探讨汽车,分享更多原创真实的汽车观点。
推荐作者
引擎YQ 关注
这里有新鲜、刺激、真实的汽车资讯......想懂车,看这里!
大话车江湖 关注
有趣、有料、有温度,关注我们,带你大话车江湖!!
汽车V报 关注
专注为您提供最新最好玩的汽车资讯!
电动邦 关注
做用户最喜爱的新能源汽车第一科技媒体
侃车师哥 关注
做一个公正有态度、理性不偏激的车评!
壹百分百 关注
我们对汽车有意见,盘他!
阿川说车 关注
资深汽车评论员 20年汽车新闻工作经验
小祝带你看汽车 关注
小祝带你看新车资讯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