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岸青
11月8号,《2021年10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新鲜出炉,又到了我们的月度盘点时间。首先同九月相比,十月份狭义乘用车市场有着明显的回温,形成了“银九金十”的局面。
寒冬将过,车市回温
据乘联会公布的2021年10月车市产销量具体数据显示,10月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和批发销量分别达到171.7万辆和197.8万辆,较9月环比增长分别达到8.6%和13.9%。
虽然相较于往年,销量依旧呈下滑趋势,但对于经历了大半年“失芯疯”困扰的车市来说,如今“银九金十”的乐观局面,算是第一缕照进来的曙光了。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10月车市照比9月有明显改善,与芯片供给逐步恢复、车企产能提高离不开关系。
下一步,只要疫情不反弹、芯片供给跟得上,车市便可度过此次隆冬。而消费者们最担心的提车难、车价涨等问题,也将逐渐解决。
新能源销量强势增长
10月份,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36.8万辆,环比增长6.3%,同比增长148.1%;零售销量达到32.1万辆,同比增长141.1%。1-10月新能源车零售213.9万辆,同比增长191.9%。
从数据表中可知,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正在稳步提升。此外,由于特斯拉季度交付的惯性,10月份销售数量有所波动,但会在后两个月内出现大幅增长。
新能源汽车能逐渐占据市场份额,与大时代环境、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使用成本低和购车优惠幅度离不开关系。看来实现年销量300万的目标,所需的只是等待。
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就明确提到:“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
实现零碳出行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汽车将逐渐取代燃油车的局面正在到来,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实现双碳计划,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无可避免的趋势。
各细分市场均稳步提升
从各细分市场销售量来看,轿车依旧是广大国内消费者热爱的车型,10月销量达到84万辆,环比增长9.8%;而SUV车型紧随其后,销量达到78.9万辆,环比增长7.7%。
近年来,随着多人口家庭的增多,以及更多消费者追求宽阔的车内空间,我们能发现,SUV车型在路上的身影越来越多,逐渐占据了市场份额,和轿车平分秋色。
而各车企推出的紧凑型SUV,也能很好满足大空间、小身材用户的选择,像哈弗H6(参数|询价)、吉利博越(参数|询价)、本田CR-V(参数|询价)、长安CS75(参数|询价) PLUS等出色产品,都收到了大批消费者的欢迎。
自主品牌同比增长4%
此次合资品牌销量同比下跌依旧明显,日系品牌依旧受到产能不足困扰,目前市场份额为22.6%,同比减少1.4个百分点。
与此呈鲜明对比的是自主品牌,经历了漫长的隆冬,牢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自主品牌此次保持着增长的势头,10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77万辆,同比增长4%,环比9月份增长11%。
在国内的零售市场份额增加至45.6%,与去年相比增加了八个百分点。自主品牌面对着缺芯潮,所承担的压力也不小,但头部企业具有着深厚的历史与实力,生命韧性强,能有效的化解压力。
而近年来,国产自主品牌也一直不断自我突破,一次次用实力证明,国产车也能有好技术,逐步提高了国人对于自主品牌的信心。
像长安的蓝鲸发动机,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吉利最新发布的雷神动力总成,都为国产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车”,已经成为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车市的发展主旋律。有技术、又有性价比,自主品牌被大众认可、走进千家万户是早晚的事。
注: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有电马的赛道基因加持,每个漂移动作都让人热血沸腾
12月伊始,对标卡罗拉、朗逸的五菱首款A级轿车星光上市。那个造宏光神车,造MINI EV的五菱,如今做起了丰田、大众的“对手”,不再只是制造面包车、小货车这样的生产工具,而开始打造
日前,长城皮卡公布11月销量数据。长城皮卡11月全球销售16291台,同比劲增18.1%;1-11月全球累计销售186298台,同比增长7.8%。1-11月国内终端市占率近50%,
一汽-大众ID.7 VIZZION此次肉眼可见最大的改变在于智能化配置以及车内用料所营造氛围感,这一点并不落后于许多新势力和自主品牌,也算是从“偏科生”转变为“优等生”了。
每次看电马在赛道上的视频,都感觉这是对速度的一种独特理解
有电马的赛道基因加持,每个漂移动作都让人热血沸腾
看这视频,电马不只是电车,更是一匹赛道上的野马
看电马的视频,仿佛可以感受到那野性的Mustang魂,太激动了!
看这视频,感觉电马不只是电动车,更是一匹赛道上的野马
看这电马赛道视频,感觉每一秒都在诉说着速度的故事
这电马的赛道视频,这种速度感,这种操控,赛车基因爆棚!
作者 | 李大鹏出品|电动公会从今年初特斯拉降价开始,新能源车企已开启多轮“价格战”,价格比拼从年初一直延续到年底,厮杀也越来越激烈。进入12月,为了年底冲量,新一轮“价格战”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