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百晓生】2022年无疑成为了比亚迪汽车收获的一年,伴随着6月份134,036 辆的销售数字,让比亚迪汽车的“期中考试”成绩超过了64万辆,位列国内所有汽车企业的第二位,与此同时,在汽车板块强势带动下,比亚迪整体的市值也突破了万亿,超越大众位列全球车企总排行榜第三位。并成为了世界500强中的一张新面孔。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一众网友惊呼比亚迪出色表现的同时,很多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比亚迪如今的“成功”其实更像是《等风来》的故事,这其中既有比亚迪掌门人对于未来趋势的准确判断,也有苦心布局十数打通全产业链的艰辛。当今朝风口到来,比亚迪则借势扶摇直上。
如今,对于地球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的共识,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这一步目标,各国都纷纷制定了“碳中和”的目标和时间点,目前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对对碳中和目标做出了承诺,其中许多国家已经将达标时间和措施具体化。比如欧盟“碳中和”时间定在了2050年,并宣布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美国加州“碳中和”时间定在了2045年。甚至有国家和地区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法律。
我国则是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正式将“碳达峰”和“碳中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碳达峰”的时间定在了2030年,“碳中和”的时间则被定在了2060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各国都将新能源车作为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品进行大规模的普及,全球各国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也在陆续敲定与施行。特别是最近3年的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突飞猛进,去年12月,冰岛已实现了新车全面电动化,挪威渗透率已高达90%,荷兰、瑞典渗透率也超过了60%,德国的渗透率也超过了35%。而在中国,2022年6月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到了27.4%,相比2021年6月14.6%的渗透率提升12.8个百分点。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也解决了我国“能源卡脖子“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都扮演着原油进口大国的角色,根据统计,中国70%的原油依靠进口,这其中有70%的原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同时有70%的原油用于汽车,运输上的高额成本,也成为了国内油价高于美国及欧洲地区的根本原因。特别是2022年爆发了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原油紧张,直接让国内油价集体破十,在老百姓的一片骂声之下,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性。
虽然近几年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但比亚迪预言家式布局更是快人一大步。早在1995年,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就已经预见到了未来将会面临的能源问题,因此在公司初创之时,就已经将电能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并一直对世界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不断的探索,逐渐构建起属于比亚迪的能源产业链,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与人们日常出行息息相关的汽车行业。
不得不说,王传福是一位喜欢“孤身走暗巷”的“孤勇者”,特别是每次“杀入”新的战略性领域时,王传福和他的“巨轮”大都是在冒雪前行。但出人意料的是,每一次比亚迪都能踩准节奏。2004年,当国内汽车主机厂还在以市场换技术,开始纷纷研发燃油车的时候,比亚迪就已经坚定了走新能源汽车的这条路。在同年的北京车展上,比亚迪电动概念车ET首次亮相,这一次大胆前卫的展示,引来了业界同行的不解。
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F3DM。随后在车展上展示了多款电动车型。这一举动遭到同行们嘲笑,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彼时,在深圳坪山的总部,王传福每天驾驶着F3DM上下班,孤独地开启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序幕。但事实在如今来看却有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意味,市场爆火最终证明了王传福眼光的毒辣。
彼时的国内汽车市场,还处于“海外诸强”统治的时代,中国品牌虽然也已经有所动作,但由于都走的是内燃机的老路,因此在产品力方面远远落后于海外品牌,因此在消费者认知中都是“低廉”“粗糙”的印象。
看到这一点的比亚迪,走了一条与任何人都不同的道路,从2004年比亚迪ET概念车首次亮相,到2008年比亚迪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F3DM上市,比亚迪仅仅用了4年时间,凭借着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先优势,掌握电池、IGBT、电机、电控等新能源车核心技术,并建立起了一套插电混动的DM构架,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超级混动最初的样子。
在接下来的数年中,比亚迪依托当时汽车行业独一无二的DM构架和高度集成化的e平台,比亚迪陆续推出了e6、秦、唐、宋、元等多款车型,并且凭借着出色的性能,迅速赢得了多方口碑,并建立了属于比亚迪品牌的核心用户群体“迪粉”,此时的比亚迪正在凭借着一己之力改变着国内消费者的认知和口碑。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熟知了,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全球共识,加上国内政策的推动,早出发十余年的比亚迪在此时 “名利双收”,在DM-i超级混动和e平台3.0的技术加持下,比亚迪双管齐下,在停产停售燃油车之后,反而坐稳了年中销量亚军的位置,产品的热销足可以证明如今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对于比亚迪的认可。
当然,销量的出色表现与比亚迪垂直产业链的布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19年底,比亚迪成立了“弗迪电池”独立子品牌,遍布全国的数个电池工厂也相继投产,让它一举成为了国内动力电池份额TOP3的存在,此外大到电机、电控核心部件,小到零部件,比亚迪均实现了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完全杜绝了海外企业的掣肘,这直接促使了比亚迪汽车在短短数年间,完成了对老牌合资品牌的超越。当然,这也是其能够被资本所看好的根本原因。
截止目前,比亚迪拥有的技术专利数达到了2.48万件,是行业平均数量的60倍,其全球领先的技术实力,也吸引到了包括戴姆勒、丰田这样的一线汽车品牌,通过合作的方式获取技术的使用权,来应对全球新能源大潮所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与此同时,比亚迪还先后进入了欧洲、日本等汽车发达市场,这无疑都是技术实力的体现。
如今的比亚迪在汽车领域,除了具备王朝网、海洋网的汽车产品线之外,还有腾势、高端品牌的豪华车型,形成覆盖高中低端的品牌全矩阵。在汽车市场中,比亚迪更是扮演着零部件供应商、电池供应商、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等多重角色。它正在用实际行动,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着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推动着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记得“雷布斯”有一句名言,叫做“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被吹起来”。其实,“飞猪理论”还有后半句——长出一个小翅膀,就能飞得更高。站在风口上固然重要,但是在这样的大好环境下靠自身实力长出一双小翅膀才能飞的更高更远。而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风口上飞的最高的,是比亚迪这样一个手握数百项国际专利的“技术宅”。所以这么看的话,似乎比亚迪市值破万亿这件事,就变得很日常了。
同样伴随着DM-i的成功,2022年中国品牌车企都丰富了自己的混合动力产品线。不得不说这又是比亚迪一次成功的“言传身教”,但对于比亚迪来说,这只是身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初心而已。就像它的品牌slogn说的那样。
比亚迪一直在前,却一心向前。
星愿屠榜 吉利在下一盘大棋
拨开迷雾看真相!全球车企高负债,中国车企排不上号
对于汽车行业来讲,普遍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特性,那就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看看2024年的全球车企资产负债率,福特负债率84.27%,通用汽车76.55%,大众集团68.92%。
从第一辆SU7 Ultra交付开始,有关小米碳纤维挖孔机盖的争议就没停歇过。
全球车企财报透视:数据背后的真相与启示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家庭能源系统正从“被动消费”迈向“主动创造”。便携储能全球领导者和全场景家庭绿电开创者华宝新能,日前以一场技术革命回应了这一趋势:在5月7日-9日举行的欧洲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电池及储能系统专业展——ees Europe 2025上,华宝新能正式发布......
吉利银河:安全与舒适的完美结合,驾乘体验全新升级!
海外车企有息负债占比普遍过高如丰田68%、福特66%,而比亚迪有息负债仅占5%,吉利、奇瑞也控制在20%以下。这种“无息负债主导”的模式,让中国车企更稳健避免了利息吞噬利润的陷阱。
小米汽车深夜发文道歉,回应了大家近期讨论最多的两个问题呀,一是给小米SU7 Ultra限制马力的问题,二是挖孔机盖的问题
2025年五一假期,哪吒车主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时刻。5月2日清晨,郑州何先生发现哪吒App显示“HTTP 502 Bad Gateway”错误,车辆彻底“罢工”。截至5月5日,超2000名车主在社交平台控诉:远程控车失灵、定位更新失败、甚至因钥匙锁车被迫钻后备厢逃生。一位车主......
因为家庭出行的需要,很多人都会考虑买一辆大型SUV,这样平时出去玩或者假期自驾游一家人都能坐得下。但是大型SUV车身都比较长,开起来会显得比较笨重,尤其是在一些窄路场景下,没有小车来得灵活、好开。可以说,灵活性是很多大型SUV车主最大的痛。那么,有没有空间又大,开起来又灵活的大型......
工信部公开向社会征集关于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阿维塔公开直播风洞测试,数据真实经得起验证,用实力打破质疑
大众当前面临的利润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制造巨头向科技公司转型的必然成本。
车企财报大揭秘:财务背后的真相与格局分化
豪华SUV的标杆答案!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GLC诠释出行三重奏!
坐拥百万级沙发的东风日产N7,真是“换壳”某007?
比亚迪海狮07EV护航赵心童夺冠,全球销冠品牌再添星光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显示,资产负债率普遍高企,但国内外车企呈现分化趋势。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明显下降,比亚迪表现突出,半年降7个百分点至70.7%,年内有望进入6字头区间。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丰田、大众等国际巨头总负债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
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盲订开启!华为智驾+500Bar喷射动力超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