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关于「汽车屏幕是不是越大越好」这个话题在微博和我们 App 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作为车企的飞凡也参与话题,并喊出了「屏霸」的口号。
飞凡到底配不配得上「屏霸」这个标签,我们后面再说,在这个话题里大家对「大屏」有褒有贬。
有人认为:「当然是越大越好。乔布斯说 3.5 是最适合手机的屏幕尺寸,可现在最香的 iPhone 13 Pro Max 是 6.7 英寸。在 L9 的 15 英寸副屏面前,ONE 的 10 英寸副屏就是个弟弟,在操作系统和安全性相同的前提下,大屏真香。」
甚至有网友还念起了当年拜腾的大屏。
当然也有人坚定反对:「我是坚定地不喜欢一堆中控大屏幕的人。平心而论,我开车时候最常用的音乐导航这些功能,手机插个线一样可以用,甚至做得更好更流畅,车机大屏幕能流畅几年?」
也有很多人理性地分析了我们对屏幕的需求。
无论大家是否认可「大屏」,一个最真实的现状就是,新势力的理想、小鹏在上大屏,传统车企的奔驰宝马在上大屏,甚至单屏鼻祖特斯拉也在 Model S 仪表 + 中控的基础上,增加一块后排屏。
从最早的 1 块中控大屏,到中控、副驾 2 块大屏,再到后排 3 块大屏,车内屏幕不仅尺寸越来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是一个明确的发展趋势。
在这里更值得讨论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屏幕。
不过在分析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屏幕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个观点:车内需要大屏吗?
车内真的需要大屏吗?
答案是必然的。
抛开车不谈,我们先把目光放到家里的家具上,20 年前的冰箱唯一可调的功能就是温度,20 年前的洗衣机也仅有容量选择、洗涤、漂洗、甩干等少量功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仅需要几个按键和几个指示灯即可满足人和机器交互的需求。
但是随着功能的增加,洗衣机、冰箱都具备了十几甚至几十个功能,当年的几个按键和指示灯必然无法承载这些功能,所以我们也看到屏幕出现在了冰箱和洗衣机上。
再回到车上,屏幕开始替代按键的原因也是同理,物理按键已经无法承载日益丰富的车内功能,所以屏幕的出现一定是必然。
除此之外,另一个屏幕出现的必然原因是「信息展示」需求的爆发。
无论是导航、视频还是辅助驾驶可视化都需要通过一个介质把信息展示给乘客,而视觉是人类最直接、最快速的信息获取方式。
据研究表明人类 83% 的信息获取来自视觉,所以屏幕就是车向人传达信息最好的方式。
而且在屏幕成为内饰主体之后,由于屏幕多变的显示方式,内饰风格的变化也会跟着车机的 UI 可以在豪华和科技之间来回切换。
明确了大屏的必要性,我们再来聊聊什么是我们需要的大屏。
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屏幕和座舱?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角色的不同梳理出「驾驶员」和「乘客」2 个方面的需求,还可以根据车辆使用环境分为「行驶」和「停车」两个状态。
由此可以组合出「驾驶员在行驶状态下的需求」、「乘客在行驶状态下的需求」和「乘客在停车状态下的需求」3 个维度。
驾驶员在行驶状态下的需求
驾驶员在行驶状态下的需求是汽车座舱首先需要满足的,简单梳理一下可以发现需求主要集中在 4 个维度:
车辆相关的信息展示;
车辆相关的设置调节;
导航;
多媒体。
在传统车型上,我们通过指针式的仪表和指示灯获取车辆信息;通过物理按键调节空调座椅等车辆设置;通过手机满足导航需求;通过 CD 或者蓝牙满足多媒体需求。
2016 年在第一波大屏出现的时候,指针仪表和指示灯被液晶屏幕取代,显示的还是指针,信息展现的方式没有变,只是换了一个载体;
中控屏幕虽然变得巨大无比,空调的物理按键被砍掉了,但是原来只需要一步的操作变成了三步,效率不升反降;
中控屏虽然支持导航了,但是并不是高德、百度主流的导航应用,不仅操作的便利性也十分繁琐,地图更新也不如手机及时;
加上为了满足车规需求,屏幕的分辨率不高,边框很宽,屏幕亮度不高,流畅性很差。
显然各家并没有想明白「大屏」为的是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人对「大屏」上车有一个好的印象。
2020 年新势力出现之后,研发人员发现了人和屏之间的矛盾点,并逐一解决,终于「大屏」开始被认可。
2022 年,新势力开始推出了第二代产品,随之把座舱竞争拉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就是俗称的「内卷」,刚好在这个时间节点,传统品牌也都开始出牌,刚好借这个机会我们一起看看,在这个时间点大家都在往哪方面发力。
车辆相关的信息展示
为了让行车过程中的信息读取更加方便,HUD 和 AR-HUD 这类不需要驾驶员低头就能获取车辆信息的方式,成为了当下车企主流的发展方向。
奔驰在全新一代 S 上配备了一块 77 英寸的 AR-HUD,显示内容上不仅承载了所有仪表显示的需求,还结合 AR 功能融合了导航的显示。
理想则更激进地在 L9 上砍掉了仪表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显示面积达到 13.35 英寸的 HUD。
飞凡也在 R7 上首发了华为的 AR-HUD,这块屏绝对不容小觑,首先,其视场角最大,为 13°*5°,与奔驰 EQS,理想 L9 相比,界面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
另外,显示能力上,不仅在行驶过程中直观高效呈现信息,驻车场景下,更可呈现 70 英寸的巨幕,从飞凡的演示视频来看,甚至可以用来看电影。
但是在我实际使用过 AR-HUD 之后也发现一个问题,虽然显示的内容足够丰富,但是在夜间过于丰富的内容也会出现对路面遮挡情况,在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之前,仪表 + AR-HUD 各司其职还是当前最好的一套组合。
车辆相关的设置调节
首先,我们在讨论车内大屏操作的时候,和手机、Pad 大屏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当你在用手机的时候,你全部的精力都可以投入到手机上。但是在车上,我们的首要目标是驾驶。
在这种环境下,必然存在大量「盲操」,而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设计合理的物理按键」盲操便利性一定优于「设计合理的触控操作」。
我们并不排斥物理按键,但是车内去物理按键的原因上面也提到了,物理按键已经无法承载日益增加的功能。
所以,既要去物理按键,又要保证车辆相关调节便利性就成了现阶段座舱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思路也比较明确,一个是保留必要的物理按键,另一个是通过语音取代触控的操作。
在保留必要的物理按键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小鹏、理想、蔚来、凯迪拉克等大部分车企都保留了基础的座椅、车窗调节物理按键。
但是也有一些矫枉过正的,比如大众 ID. 系列的主驾只保留了一组车窗控制按键,如果要调节后排车窗需要,通过一个触控按键进行切换,而哪吒 S 更是取消了座椅调节的物理按键。
在用语音取代触控方面,理想、蔚来、小鹏、飞凡均推出了「可见即可说」、「连续对话」、「多音区语音」来提升语音的使用体验,这也是当下的一个大趋势。
比较遗憾的是在这一块,传统车企大众、奔驰、宝马做得并不是算好,如果在大屏的同时,没有更上相关的「配套」自然得不到用户的青睐。
除了语音之外,另一个关键点是车机的 UI 设计是否便于操作。这点在车和手机上会有本质的区别。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手机上你可以把一个按键设置的比较小,只要能够点击到即可,而在车机上则是需要尽量设计的大一些,这样才能保证行程抖动过程中点击的准确性。
而且在手机上你可以设置 4-6 层菜单,有的功能及时藏得深一些也无妨,但是在车上所有常用的功能必须在 2 层菜单内全部展示,因为在行程过车中每多一次点击,就意味着多一次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在好用的车机上,都将导航设置为桌面,都将常用的功能设计在一级 Dock 栏。
乘客在行驶状态下的需求 & 乘客在停车状态下的需求
这两个需求我们合并为一个来说,因为目的都是一样的。作为乘客,没有了驾驶任务,首要的需求必然是娱乐需求。
2018 年蔚来 ES8 推出的时候,开创了「女王副驾」这个概念,增加座椅靠背调节的范围,并增加了腿托和脚踏,目的是让人坐得更舒服。
2019 年理想在 ONE 车型上增加了副驾屏,目的是满足路途过程中的娱乐需求,步入 2022 年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车企增加了副驾屏幕。
但是当越来越多车型都具备副驾屏之后,新的问题是差异在哪?这里也是体现车企内卷的地方。
理想小鹏换上了尺寸更大的屏幕,甚至增加后排的屏幕,飞凡 R7 则在增加了副驾屏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女王副驾和座椅按摩,不仅可以满足娱乐需求,还可以坐得更舒服。
同时和中控屏打通之后,副驾的乘客还可以通过屏幕设置导航并同步到中控屏,主副驾之间还可以实现娱乐信息共享。
卷的不只是功能
上面我们主要集中在功能层面的讨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硬件层面的迭代。
在 ET7 上,蔚来首次把 mini-LED 带入了汽车的座舱,理想 L9 的驾驶辅助安全屏、凯迪拉克 Lyriq 的车机、飞凡R7的仪表屏同样上升到了 mini-LED 的材质。
以飞凡R7这块来举例,相比目前普通的 LCD 屏幕,mini-LED 的最高亮度可以达到 1,000 net,与最新款 iPad Pro 相同,用苹果的话来说就是:「mini-LED 可以呈现明亮的高光、微妙的细节和深邃的黑色。」
更高的亮度,意味着飞凡R7在不额外增加遮光罩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烈日下清晰显示出仪表的内容。
与此同时,可以明显发现,在今年发布的头部车型,都具备了以下几点特征:
屏幕更大了;
边框更窄了;
屏幕素质更好了;
车机芯片更好了;
音响体验更好了。
今年,理想、蔚来、飞凡都将 OLED 屏幕映入了座舱,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屏幕的边框都大幅变窄,直接和消费级看齐,同时具备更好的可视角度、更高的亮度、更好的色彩。
带来的好处也很明显,OLED 显示黑色时不发光的特点,在夜间驾驶时,可以避免屏幕界面黑色部分发灰的情况发生。
更好的色彩表现可以让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有更好的体验。随着汽车品牌对于车载娱乐功能的重视,车机屏幕的色彩表现也将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
从供应商的信息来看,接下来 mini-LED 和 OLED 上车会进入爆发阶段。
写在最后
在我们讨论要不要大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家需要清楚当前车内屏幕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并实车感受一下大屏使用的便利性。
去年智能化的内卷,让今年大量的新车都加上了激光雷达,今年的智能化内卷,让车内的大屏具备了更好的素质。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儿,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这么都不算一件坏事儿。
至于贴上「屏霸」标签的飞凡 R7 也是「传统车企新品牌」的一个代表,在硬件上飞凡 R7 毫无疑问已经属于第一梯队的水平,而从 UI 来看也和飞凡品牌一样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至于到底好不好用,我们会在成都车展期间体验过之后,再给出最终的结论。
在竞争激烈的10万元级别插电式混合动力SUV市场中,吉利星舰7 EM-i的上市起售价格9.98万起,无疑对宋Pro DM-i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两款车型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性能
如果你已经被iCAR V23的颜值所吸引,建议你点开视频了解一下它的动态表现。字少事大,iCAR V23,好开!
最近2024全球汽车芯片创新大会热闹非凡,咱们自主车企也在芯片领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想必银河E5的车主就很有发言权~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银河E5搭载了国产首颗车规级7nm芯片——“
坦克500居然用上了解耦四驱。那么长城为什么要给坦克500安排一个看上去没有那么越野的四驱结构呢?哪些消费者会买解耦四驱的坦克500 Hi4-Z呢?解耦四驱的坦克500,开起来又有哪些不同呢?
最近几年,国产汽车品牌的发展越来越快,并且普罗大众对新能源车型的认可度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高。其中最受欢迎的国产自主品牌非比亚迪莫属,比亚迪发布11月销量为506804辆,连续两个月突
等了一天,小米SUV终于来了!工信部在昨晚八点多的时候,公布了第六十九批《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而小米SUV赫然在列。咱们就说,工信部的小伙伴都要加班的吗(手动狗头)?几乎是同一时
经过东风Honda用户一年漫长的期待,东风Honda“本家DAY”终于在12月的第一个周末温暖回归,来自天南海北的数百名“本家人”汇聚武汉,开启了一段充满惊喜的归家旅程。此次活动主
吉利银河星舰7已经正式上市,其限时先享指导价9.98万起的消息迅速传播,引发热议,不少先前选择购买2025款亚迪宋Pro DM-i的朋友决定先试试这款新车,再从其中来选择。动力系统
iCAR V23通过独特的风格化设计元素和丰富的功能,提供了与传统SUV截然不同的情绪价值体验,它就是BORN TO PLAY。
选择一款合适的新能源车不再仅仅是考虑动力和续航,而是要综合考量空间、智能科技、以及日常使用的经济性,这不,比亚迪2025款宋Pro DM-i的强大对手吉利星舰7和上市了,且限时先享
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场关于吉利星舰7和比亚迪2025款宋Pro DM-i的“世纪大战”,这场PK可不仅仅是价格战,还有空间、智能化水平及动力上的比拼,接下来让小编带你了解这两款车
NIO Day即将开幕,但蔚来已经提前扔出了一个大招。旗舰车型ET9,成为了国内首款搭载线控转向技术的量产车,划重点,这是经过工信部认证的。解释一下,就是你以前是手拧方向盘,一根柱
理想如何解决纯电动车冬天座舱冷续航短充电慢的用车痛点?听完这节课,原来问题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多了
在混动SUV市场,吉利星舰7EM-i与比亚迪宋PRO无疑是两大热门之选,各自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消费者的目光。星舰7上市起售价9.98万。为了帮助广大消费者更加明智地在这两款
新能源汽车市场日益壮大,限时先享指导价9.98万的吉利的星舰7和官方指导价为11.28万比亚迪的2025款宋Pro DM-i无疑是其中的热门车型。今天,我们就来一场深度对比,看看这
12月6日周五晚上,吉利银河星舰7正式上市,像一颗深水炸弹,激起了紧凑型SUV市场的千层浪花。限时先享指导价9.98万起的消息一出,瞬间点燃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让竞争对手们纷纷侧
最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上演。吉利星舰7(限时先享指导价仅9.98万)上市后,和比亚迪宋Pro DM-i这款紧凑型SUV成为了插混竞争对手,吸引着无数消费者的目光。今天,我
在竞争激烈的10万元级别插电式混合动力SUV市场中,吉利银河星舰7 EM-i的上市无疑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选择,同时9.98万的起售价也对比亚迪宋PRO形成了直接的挑战。面对这两款
限时先享指导价9.98万的吉利星舰7与官方指导价11.28万的比亚迪宋Pro DM-i,作为紧凑型SUV市场中的佼佼者,各自凭借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今天,我们就来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