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本人在理想汽车2023春季媒体沟通会做了105分钟的分享,全程没有任何的提词器帮助、甚至没有一次“战术性喝水”,仅依靠5页简单至极的PPT就完成了。
整场演讲几乎没有任何套话,把一个全新的汽车企业如何构建“从0到1”的过程和洞察都讲得清清楚楚,然后又把对“从1到10”的阶段思考、判断、背后的缘由、挑战、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和盘托出。
换句话说,李想这次的演讲,让理想汽车的发展规划成为一个明盘,有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到2030年是什么样的规划,乃至于细节到理想汽车会怎么铺设超充桩都已经可以清晰地知晓。
然而,从李想本人到理想汽车上上下下,都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尽管里面有很多内容在其他车企往往都选择故作矜持的表示“我们会在合适的时间再给各位说”。
李想的这种坦诚也好、开诚布公也好,背后更多的是一种自信。自信到把自己的造车经验和发展路径都悉数公开,其他车企——至少99%——都无法复制理想汽车的路径。原因很简单,可能很多车企都有资源、有研发、有人才,可除了理想汽车拥有这样的组织架构、能够完成这样的落地之外,目前汽车行业中还没有别家。
这并不是说大话,因为李想本人没这样说过,只是外界都有类似感觉。
实际上,真正要谈理想汽车的方法论,离不开的是李想本人的方法论。
如果你深度研究李想过去很长时间的演讲内容,会发现他是一位学习能力极强的企业CEO,同时能够高速迭代自己的知识,但是底层运行的逻辑框架却非常固定——学习、跟随、验证、重复、迭代。五个环节,一环扣一环,不断循环。
1、学习
李想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一个很擅长学习、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他应该算是汽车行业里面学习能力、学习强度最高的CEO,也是一位真正可以称得上“产品经理”的CEO,因为从他的演讲里面你就可以知道他对产品细节的熟悉程度。在很多车企的CEO还靠着PR部门给到回答内容、大多数回答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李想对问题的回答应该说精准而明确,技术细节和成本推导都是有理有据,至少比很多媒体人更清晰。
而他的学习方式,更像是“集各家之所长”。比如李想本人所提及的“从0到1”、“从1到10”的战略思维,其实基础理论应该是来自于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那本《从零到一》的斯坦福课程演讲小册子。
李想的学习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怎么样做好战略,更在于其对专业技术的学习深度上。如果你仔细去看李想的采访内容,会发现他对技术的理解是很前沿的,这些技术的优势是什么、应用于什么领域,都非常的清晰,从800V快充技术到自动驾驶技术,还有智能座舱这些原本他就很熟悉的数码电子等等,他都能讲出最新的技术,不需要公司的CTO来分担回答。按照李想的说法,他最关注的事情,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聚焦什么,因此这些决策都需要专业知识储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李想对专业知识的颗粒度细节。有一个汽车工程师在微博上讨论理想L9用的单腔空气悬挂,用了保时捷车型做举例,说保时捷没有用过单腔空气悬挂,很快李想本人就在那条微博下评论回复说保时捷Macan就是用了。这足以看出李想对技术细节的熟悉。
在最近的沟通会上,李想谈到人工智能如何推进自动驾驶时,他非常清楚目前特斯拉用的是什么技术路线,能够知道OpenAI背后的大模型技术带来的颠覆性,端到端控制、BEV算法和占用网络技术,甚至能够把大模型训练所需要的芯片成本和芯片选择讲得清清楚楚。
“接下来成本更高、挑战更大的是整个大模型的训练,因为美国从去年开始就限制中国训练芯片的发展,以及限制英伟达向中国出售高带宽的训练芯片。包含训练芯片以后也不一样,今天无论是在车端使用GPU,还是在云端使用GPU,其实对于大模型而言都不是效能最高的方式,它只有20%左右的效能,也就是理论上另外80%的成本都是被浪费掉的。因此,其实像英伟达,做自己的BPU,以及做自己的D1的训练芯片,以数据流的方式来做大模型的训练,基本上整个体系构建起来以后,大概能做到英伟达A100 1/6的成本,复制整个计算集群,而且可扩展性变得更高。”
这段话的信息量,相信一般职业经理人出身的高管中能够理解的人并不太多。
2、跟随
从李想,到理想汽车,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们在经过了高强度的学习之后,会把全球最好的东西进行模仿,内容形式也好、产品也好,亦或是技术也好。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模仿不是“山寨”,而我更愿意称之为“跟随”,原因是细节做得极其到位,并且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适应处理。
就好像理想汽车的发布会,你会很明显的感觉到,就是在学习苹果。从最早李想单人在台上演讲,到后来李想背后呈现的精美PPT,再到整个线上发布会的展现流程和宣传片拍摄,不能说似曾相识,只能说一模一样。
这里面当然有李想对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致敬,但更多还是“跟随”全球最好的营销人、最好的企业、最好的发布会模式,然后以无限接近的方式展现。
“无限接近”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最新理想L7那种如同苹果发布会一样的虚拟一镜到底的转场效果,简直是国内汽车发布会的标杆。还有则是全程统一的PPT展示,都是非常的苹果范儿。
如果你对照一下国内绝大部分车企的上市发布会,各种混乱与糅杂,虽然看上去在讲产品,但是每一个场景都只是为了给领导展现的机会,毫无观赏乐趣可言。
理想汽车这种“跟随策略”背后,一方面反映出了理想汽车这家公司的强大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是符合用户的惯性思维,跨越心智壁垒。
还是用发布会举例,如果苹果的发布会是科技界的春晚——可以吸引到所有科技媒体、财经媒体的报道,那采用这种发布会形式一定有其原因。所以理想汽车只要能够复制其流程、精致度、表达形式,那也可以获得比普通汽车发布会更多的流量和关注,而且消费者会天然把“理想”和“苹果”等同起来,划为“科技智能企业”,而不仅仅是一家新的汽车公司。
这种利用营销惯性来打破心智壁垒的做法,不止一次帮助理想汽车快速进入消费者的认知中。同样你可以看到理想汽车的商超门店、理想汽车的产品销售体验、乃至理想产品“Air、Pro、Max”的命名方式,都是非常的“苹果”。
至于原因,还是那句话:如果说消费者已经被苹果教育了十几年,已经被数码企业花费几千亿营销费用教育过了,那为什么不能直接拿来用呢?如今的消费者是去理解Pro、Max更容易,还是理解尊享版、尊贵版、旗舰版更容易呢?
上面这些只是理想汽车在营销上的“跟随”,再深入来看,其实在技术路线上,理想汽车也很习惯于跟随。
比如在自动驾驶领域,李想的说法是:“我们其实真正对核心智能驾驶的自研投入,是从特斯拉把大概的逻辑模型跑通以后才正式开始的”。所以,在智驾这块,李想也是先看到了谁最接近成功再进行投入,这也是一种跟随。
还比如理想汽车在研发豪华SUV的驾乘质感方面,李想直接要求研发人员长时间开同级别豪华车来进行对标,最终使得包括L9、L8在内的驾乘质感大幅度接近同级别豪华品牌产品。
“由于我们最开始招的人都是做10万块钱的车的,所以在做30万块钱的车的时候也这么做。我们当时怎么处理的?我们买了一堆特别好的车,让大家天天开,千万不要像在原来的厂商那里,进车里拿尺子量量就走了,而是要把这车天天开,每天必须开,开3个月以上再来谈悬架到底应该怎么调。别把一个30万、40万的车,把一个全尺寸、一个中大型SUV非得调成紧凑型SUV的驾驶感受,这是不对的。要去试一试,看看宝马X7是怎么标定的,看看奔驰GLS是怎么标定的。”
就算是理想的CFO李铁也在讨论“跟随”:“理想汽车所有人也都是沿着特斯拉的路在走的,关注产品、销量和经营现金流的模式,而不是一来就看盈利。”
可以说,“跟随”这一个环节其实也很好的印证了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一书中强调“后发优势”,等待别人先花费力气开创市场、选择技术路线,再由自己跟进、调整,完成份额提升的最后一击。
在对李想的采访中也可以注意到,李想一直在强调自己比较善于寻求“次优解”的方案,而不是最优解。“因为最优解的方案风险太大,往往带来巨大的坑,苹果会研发最新的技术,但它会使用次一级的成熟技术。”这也说明,李想其实是一直在跟随市场,而非领先市场的。
再次强调,这个“跟随”不是山寨,而是“极致的接近”。
对于绝大多数车企来说,他们或许也有“跟随”这个意识,但更多时候他们会第一时间出来“反驳”这个意识。因为在很多人的概念中,“跟随”并不是一个正面的词语,意味着领导会觉得你在模仿别人,而领导要的是“创新”。最终可以看到,汽车企业里面有很多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现象,小到配置名称,中到配置的定义,大到产品的设计和定义,然而基本上都是白忙一场。
实际上不要小看“跟随”,真正要做到跟随市场领导者的水平,需要花的绝不是表面功夫,而是真正的花心思去研究领导者的行为模式和发展逻辑。要做到这个极致,就已经需要很大的投入了。
3、验证
在李想的企业经营理念里面,很强调的一点就是“验证”。
这个“验证”的思维,大到理想汽车这家企业的战略层面,中到组织理念,小到一个需求的改进层面,他们都在提。而验证只是一个确认点,验证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快速扩张。
李想就说,“企业的经营从0到0.1的验证,从0到1,再从1到10,其实也是在不停往上提升的,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在他看来,过去7年半的经历和验证在内的一个完整过程,验证了0到1的阶段商业模式和产品逻辑是可行的,之后1到10的阶段就是要把已经验证的成功发扬光大。
比如他们在理想ONE上验证了六座家庭市场的需求、验证了增程驱动形式的需求、验证了“统一一个配置”的策略,所以就坚持推出理想L9、理想L8这类同样定义、同样形式、同等配置的产品。可以看到,在验证理想ONE能够做到月销万辆的水平后,到了理想L9/L8/L7出现,理想汽车就是把这一规模扩张了三倍。
而在产品需求层面,理想汽车上上下下也是在不断追求“验证”。
李想就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软件和硬件都要做完整的PEA分析,很多传统汽车厂商的员工来我们这里做产品之后就会明白,传统汽车厂商产品根本没有办法超越我们,因为我们做的工作比传统汽车厂商完善得多,从需求的分析到需求的验证,再到零部件的SOR,再到后面零部件的验证,再到整车的验证,我们整个流程非常完整,没有任何人(任何步骤)可以跳过去,不做完整的分析绝对不会立项,研发也根本不会去做。
而在做(验证、分析)的过程当中,研发团队、包括后面供应链都跟产品提前介入,我们想做一个新的功能一定要到供应商里面、到研发里面拿到所有关键的细节才能往下走,这是怎么做好产品的关键,一定要知道怎么去做取舍,以及建立完整的验证体系。”
可以看出,“验证”是理想方法论里面极其重要的一点,不通过验证,就不能往下推进,每一步推进都要以验证结果来支撑。这个逻辑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可以把损失提前控制,如果在没有验证的前提下推进,一旦错了,那么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将是巨大的。
这一点可能也是李想从最早SEV车型上学习到的沉重一课。
“验证”这个环节不仅可以放到产品研发层面,包括在营销层面也是应该有的,然而在传统车企的营销部门里面,几乎是没有这个环节的。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营销就是一个“一锤子买卖”,哪怕几百万上千万花费出去完全没有任何声响,好像也无所谓,也不汲取任何经验。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营销活动,至少每一个环节都稍微验证一下,就能够知道哪些有用、哪些没有用——特别是在算法营销时代,铺天盖地的广告早就没有太多意义了,精准化的营销才有效果。而这个“精准”,完全是可以用“验证”的思路去标准化的。
4、重复
“重复”这个环节,最好的案例也是李想本人。
就以这次理想春季沟通会的105分钟演讲来说,他能够一分钟都不停歇的讲完理想的发展逻辑、技术规划、目标愿景、企业组织优势等等内容,而且过程清晰逻辑顺畅,不要说一般人难以做到,即便是我所见过的那么多汽车高管也鲜有人可以做到——在这个上台十分钟都要照着提词器念的汽车行业,李想的演讲能力,是完全碾压级的存在。
世界上没有什么轻轻松松的事,这也不是李想天赋异禀,实际上这场首次对外的分享,李想本人已经做了至少几百次。据说在第一次车和家决定停掉SEV小车的时候,李想给1100名员工讲了上百次。而后基本上每个月李想都要给新入职的员工做类似的演讲,还有就是每次李想接受媒体专访、给其他企业高管做主旨演讲,几乎都会讲一遍。
区别在于,面对内部员工时,李想主要讲组织架构、组织理念的模块;面对产品分析会的时候,李想又会讲企业技术路线选择的模块;面对媒体和其他企业高管的时候,李想则会讲理想汽车的发展战略、企业组织迭代这些模块……据理想内部的一位员工说,他其实在不同场合听过李想讲不同的部分,内容可能大同小异,今次只不过是串联起来了。
正因为李想已经反复讲过几百次理想汽车的企业战略、技术路线的思考、组织理念,因此面对媒体沟通的时候他早就了然于心了。对着5页PPT的每一个部分他都能很清晰地复述出来。
理想汽车其实也是类似的发展范式。比如说重复,理想L9、L8、L7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产品,这就是重复,就连李想自己都说“这些车都一样,就是壳子不一样”。
李想毫不避讳的原因是,他并不认为“重复”是一个不好的事情,反而是应该鼓励的。“只是尺寸进行了减小,但是我们核心的技术、平台优势都会继续延续,甚至几乎都是一样的。因为这样的话,长期效率会更高。”李想回应如何在20-30万元市场保持竞争优势时举了个例子。
按照“重复”这个逻辑,理想汽车在研发第二代平台时就选择把每个模块都通用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底盘、驱动系统等等,甚至都可以复用到纯电动车型上。
其实,前面提到的反复“验证”这个环节也可以视作一种“重复”,通过重复实施验证流程来管理开发流程,最终达到避免出现纰漏的目的。
另外可以看到理想在市场层面也是在不断“重复”自己很熟悉的流程。
比如理想汽车一开始在营销层面没有选择垂直汽车媒体,而是大范围的选用数码媒体,因为李想本身就是数码+网站的双重创业者,第一批理想汽车的员工也有不少来自于泡泡网、苹果零售店等等,非常善于数码产品的营销。所以可以看到借助社交媒体,理想ONE迅速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家庭消费群体中打开市场,之后理想L9还是延用这一“社交媒体为王”策略进一步拓展了高端市场,然后又重复下沉到L8、L7的推广中。
按照李想的逻辑就是,越是自己做得熟悉的流程,越应该重复,因为“从1到10”的过程就是把之前的成功发扬光大的过程,没有必要重新去做。
毫无疑问,对于很多传统车企而言,他们就被“重复”这个词语所局限了,生怕消费者觉得重复了就没有新鲜感。其实这里的“重复”更多是一个方法论,重复执行一种过程、一套标准,通过“重复”的标准化流程才能达到创新的目标。
没有方法论的“重复”,那叫无用功;没有“重复”的方法论,那只能依靠灵光闪现,而创新也大多是昙花一现。
5、快速迭代
很多人会觉得,虽然理想汽车的方法论都是学习、跟随、重复,那不是就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又如何完成创新这一环呢?
从我对李想演讲的来看,理想汽车的创新维度来源于“快速迭代”这个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的高强度学习,然后能够快速迭代自己的知识架构、寻找到可以学习的对象、完成跟随和验证,再重复一遍之前的逻辑。
如果你去看李想和理想汽车的发展,会发现他们一方面坚决聚焦于自己的企业价值观,锁定在家庭用户市场,但另一方面围绕这个市场他们会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
简单举个例子,一开始理想ONE就是拥有四块屏幕的,不过是三连屏和一个车辆控制屏幕,这个布局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同。可是理想在后来的L系列上很快就迭代了,采用中控屏+副驾屏,再加上后排娱乐屏,而前面采用大尺寸HUD和安全驾驶屏。同样是四个屏幕的设计,理想ONE和理想L8又完全不一样。
这个变化就来自于理想汽车的快速迭代,他们知道市场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四个屏幕,而是交互体验,所以理想迭代的是体验,而不是屏幕怎么组合。
可以发现,李想和理想汽车在新技术的追逐上也是很快的。
同样是语音引擎,理想汽车并没有简单地依靠供应商,而是开始自研以掌握最新的技术,完成体验迭代。比如“理想同学”目前已经进化到全新一代的端云一体架构,集成了理想汽车自研的面向车载场景的推理引擎LisaRT,可支持更强、更复杂的算法在车内部署。此外,自研算法在语音和视觉交互方面也,MIMO-NET算法能实现多音区人声的准确分离;结合自研的语音识别算法MSE-NET,“理想同学”在实车测试场景下的唤醒率及识别准确率均提升至98%。这些拗口的缩写词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理想汽车在不断投入。
再比如在智能驾驶领域,理想汽车的投入研发也在快速跟上,路线选择和特斯拉FSD一样。这个逻辑看起来简单,跟随学习特斯拉,但背后还是需要知识体系的快速迭代,然后选择一条路线去All-in,毕竟对于理想汽车的体量来说,它只有一次投入的机会。
据说李想的演讲内容,虽然重复过很多次,但并非每次都完全一样,而是每隔几个月就有一个迭代,从技术路线到产品思维,甚至大到组织理念。
“我觉得组织的另外一个挑战跟规模相关,因为不同的规模又会决定你的管理方式。比如规模小的时候,用职能型的方式就能管理好了,但是像我们这种涉及软件硬件、AI等各种复杂因素、长周期的企业,你如何做到确定性和灵活性能够兼备?……比如我们从2020年到2022年一直有个特别纠结的事情,我们最喜欢的企业是苹果,但是大家都认为苹果是一个职能型组织,所以我们荒废了两年多时间,思考是不是转为矩阵型组织。还好我们从2021年做了个矩阵型组织的尝试,就是在产品研发上面按矩阵做,效果非常好。”
可以看到,在整个体系高强度学习之下,理想汽车的快速迭代能力之强。即便是组织变革这样盘根错节的事情,也能够在两年之内快速跟进完成。
当然,通过李想的叙述也能够知道,组织形式转变本身完成其实很快,但慢是慢在思考要不要这么做,这个是需要不断迭代自己的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就好像可能在2020年看到某个技术很不错,放到2022年就不一定可行了,汽车产业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五年之后,所以用70%的时间来迭代知识和思考,用30%的时间来执行,是合理的。
对传统车企高管的启发就是,每一个局内人都必须不断快速的学习,迭代自己过去十年、二十年的知识积累——依赖过去那是惯性,完全听从流行也是盲从,只有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才能寻找到“真知灼见”。
驾仕总结:
这篇文章不可能教会其他车企学会“理想模式”,更不可能PR就可以让自家的CEO模仿李想。但是李想和他的理想汽车,用他们从零到六百个亿的营收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身处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汽车从业者必须要有高强度的学习能力,要有快速迭代自己的能力,并且也要能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盲从于潮流、更不是以无所谓的态度放任自流。
说一句不太得体的话,如果你现在作为一个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发现自己每天还有富裕的时间休闲娱乐,或许很快就跟不上新的智能电动车时代,因为你之前熟知的知识体系,可能在明后年就会有一大半被迭代掉。
所以理想的方法论,你能学得会吗?
文|刘学晓
图|网络
跌至24.98万!轴距超2米9,四驱+前后五连杆,性价比太高了
2025 年上海车展期间,深蓝汽车在展台展示了 G318 车型的特别版本 —— 无忧穿越版。作为现款深蓝 G318 的升级车型,新车在外观、配置及通过性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调整,进一步强化了户外场景的适应性。
当中型纯电轿车的价格从20万级下探至15万左右,消费者的用车需求是否也会降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新阿尔法S5和启源A07谁才能笑到最后?
比亚迪王朝智行中国体验营济南站圆满收官,智能科技引行业瞩目
传祺向往S7起售价仅为16.98万元,却是入门即高配的设定。其一车双模,一车三用能灵活应对各种用车场景。平顺的动力和平衡的底盘调效,让喜欢舒适或操控的消费者都能享受到相应的驾驶体验
15万左右拿下!上海车展三款带激光雷达的车了解一下!
近日,深蓝汽车推出全新G318无忧穿越版车型,以“硬控全路况、全场景舒适、先锋装甲美学”为核心竞争力,瞄准热衷户外探索与城市通勤的高品质用户群体。新车集双电机四驱、空悬CDC魔毯舒适三件套、智能座舱等硬核科技于一身,重新定义科技硬派SUV的价值标杆,接下来就以深蓝G318无忧穿越......
五星安全选传祺,传祺 E8+五一幸福加码,17.68 万起不必犹豫! 五一幸福加码,传祺E8+限时尊享 全系一口价 17.68万起,赶快入手! 传祺E8+限时尊享 全系一口价 17.68万起,五一出行就选它! 限时 17.68万起!传祺 E8+大四座装下全家需求,五一出行拒绝拥挤......
近日,比亚迪王朝网发布了“置换升级 限时钜惠”活动
选对伙伴,赢在起点!江淮T8劲擎版:三大行业创富实战测评
有一句话说得很对,中国市场的消费者是全世界最挑剔的消费者,很多用户买东西都是怀着又要既要还要的心态,最关键的是价格还得够便宜,所以中国的消费者也造就了中国品牌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高质价比代名词。
智慧全球 共赢未来 长安汽车打响上海车展第一枪
东风日产N7上市即热销:11万级纯电轿车重塑市场格局
2025年4月19日,奇瑞高端品牌星途正式推出2025款星纪元ET增程版,共发布5款车型,官方指导价17.28万-23.98万元。新车以“黄金增程系统”“猎鹰智驾”“飞鱼底盘2.0”三大核心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电池升级、智能座舱优化及配置下放,重新定义了20万级中大型新能源......
4月26日,上汽大通MAXUS在上海车展正式发布“全球首款超混大轻客”新途远界,原厂智能房车(含B型、C型)同步亮相,售价55.18万元起。发布会现场还联合七狼等品牌组建“玩乐派”房车联盟。
汽车市场里不能没有马自达,EZ-60这种爆款永远在刷新所有人的认知。
25款五菱缤果焕新登场!萌趣造型、灵活空间、超省续航,都市代步神器。轻松穿街走巷,一公里几分钱,年轻人的精致出行首选,我心动了你们呢?
选深蓝S09还是问界M8?年轻家庭选大六座SUV不再寻寻觅觅地难求
入华廿载,以“匠心”铸就豪华丰碑。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容的背景下,10-15 万元纯电 SUV 已成为家庭用户购车的核心选择,这一价格区间的车型凭借均衡的产品力和高性价比,既满足城市通勤需求,又能应对短途出游场景,成为新能源市场的 “销量担当”尤其是比亚迪元PLUS的畅销,让更多的品牌将目光聚焦到了这个细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