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蒙迪欧、林肯MKZ、别克君越和君威相继退出美国市场,很显然,中大型家轿在美国市场并不受欢迎,即使是老美自己的品牌也不好使,此外,丰田C-HR也计划于今年7月在日本市场停售,还有凯美瑞。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根据外媒的最新报道,丰田计划在今年年底在日本市场停售凯美瑞车型,而且目前已经通知到当地的经销商了,已经不再接收新车订单了。经历了43年之久的时间,凯美瑞在日本市场算是走到头了。
至于停产的原因,其一就是全球芯片短缺依然明显,其二就是销量比较惨淡,日本人更倾向于SUV和微小型车。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底,凯美瑞全球销量已经超过了2100万辆,而美国市场贡献了1300万辆,国内单是八代凯美瑞的销量就超100万辆了,而日本去年仅仅售出6000台。
但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市场停售凯美瑞并不影响其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比如中国市场。我们也从广汽丰田官方获悉,全新2023款凯美瑞预计在3月25日正式上市。
作为小改款车型,新车的外观和内饰造型会延续现款车型的设计,与此同时,将重点放在配置方面升级,例如内饰车机的智能座舱和智能交互,全新一代车机系统将实现国粤双语语音控制,当然了,Carplay/CarLife手机智能互联继续提供。
动力方面,也仍旧提供2.0L、2.5L以及2.5L混动三种版本可选。
除此之外,海外市场也曝光了全新一代凯美瑞的消息,预计最早在2024年正式发布,同年内进行国产更新,基于TNGA-K平台打造,但造型设计上获悉参考全新丰田皇冠Sport车型,八成会被吐槽。
写在最后:对于90后而言,凯美瑞可以说是儿时神车一般的记忆,到目前为止,市场口碑还是很响亮的,只希望下一代产品不要拉胯。
这两天,东风日产又火了,然而出圈的不是他们生产的车型,而是一张椅子。
2025年4月23日,上海车展正式拉开帷幕,欧拉品牌以经典新生为主题发布品牌未来产品规划及用户生态战略。
中国是灵感之地,奔驰要更中国也要更奔驰。
说到极越,不知道除了车主,还有多少人记得?就算记得的人是不是也以为极越早早就倒闭了,实际上极越其实一直保持存续状态,以较小的规模维持对已有客户的服务。而最近,极越又悄悄的搞了一个动作。
当你一进入上海车展4.1展馆,远远就能看到醒目的奔驰星徽车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大型车展,梅赛德斯-奔驰展台都是必须要打卡的展台之一。这是奔驰作为豪华品牌引领者的独特魅力,更是奔驰每次展现让人惊叹的新车型和新技术的专属期待。
4月23日,2025上海国际车展魏牌发布会盛大开幕,魏牌以为用户而改变为核心主题,携焕新车色的全新蓝山、包含福祉版在内的全新高山等重磅车型以及多项智能化技术集中亮相,并在车展现场打造咖啡馆,场景化展示魏牌所带来的品质生活。
双星闪耀上海车展,上汽奥迪全面开启品牌升级
【乐阳频道】上汽奥迪与大众双雄亮相上海车展
以智能重塑越野,捷途纵横携豪华越野天团登陆上海车展
在2025上海车展上,布雷博展示了其极具革新意义的Greentell套件。上海车展是久负盛誉的国际车展,展示汽车行业的最新创新成果。
荣威品牌焕新 以用户之声重塑国民车价值标杆
2025年4月23日,上海国际车展现场,哈弗品牌正式发布“开启新能源四驱时代”的战略宣言,宣布全面聚焦新能源四驱技术研发,未来哈弗新能源只做四驱。哈弗品牌总经理赵永坡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时代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已经跑出了超越世界的加速度。作为其中的一员,哈......
4月23日,2025上海国际车展隆重启幕。以“众进向新”为名,一汽-大众大众品牌携前瞻的技术成果、强大的商品阵容以及全新的品牌面貌,实力亮相5.1号馆。由一汽-大众打造的大众品牌全球首款CMP平台概念车ID.AURA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全面焕新的6座/7座家庭旗舰SUV全新揽境也......
开启皮卡新能源元年!真新能源皮卡山海炮Hi4-T全球预售22.88万元起
奇瑞汽车进入出海3.0时代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日本车企在全球市场都风头无两,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然而自从国产新能源汽车崛起,日本车企在技术、产品、营销等方面都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汽车销量不断下降,企业经营也面临极大压力。
2025年4月23日—5月2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在以“Essence in Motion”为主题庆祝成立75周年之际,安通林携未来出行创新技术与产品隆重亮相,向全球展现了其作为汽车内饰引领者的最新技术与创新基因。
让每个家庭的出行走得更稳!更远!哈弗品牌开启新能源四驱时代
受益人工智能推动的算力产业链急速扩张,光模块概念股在2024年收获了良好成绩。
随着机器人产业对精密传动部件精度要求持续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对高效动力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兼具高精度和复杂工况适应能力的齿轮技术,正成为突破高端装备技术瓶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轮产业升级浪潮中,拥有全产业链技术能力的企业正展现出引领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