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谁打垮了日本动力电池产业?

谁打垮了日本动力电池产业?

汽车通讯社 1865浏览 2023-05-30 IP属地: 上海

“日本电池正立于悬崖之上。”

上面这句话出自日本旭化成公司吉野研究室室长吉野彰,他是日本锂离子电池的开发者,也见证了日本动力电池行业的崛起,但现如今,有过辉煌的日本动力电池产业却已经走向了吉野彰口中的“悬崖”。

2022年,中国企业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已超全球份额的6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而在20多年前,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主要还是以相对落后的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为主,相较于已经向锂电池行业发起转型的日本企业,更是落后了无数个身位。

可以说,彼时的日本动力电池企业是当时无愧的行业巨头,也是中、韩企业无法企及的对象,但到了2022年,SNE Research发布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显示,前十名中只有松下一家日本企业上榜,且全球市占率已下降至7.3%,远远落后于中、韩企业。

谁打垮了日本动力电池产业?

常言道“守业更比创业难”,那么曾经的动力电池行业霸主——日本,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会衰落至此呢?阅读这篇文章你会了解:

1.日本动力电池崛起的三个节点

2.衰落的内因与外因

3.吹起反攻号角,来得及吗?

日本动力电池崛起的三个节点

日本动力电池崛起,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节点。

第一次可以追溯到1973年,彼时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各大产油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并且暂停出口,进而造成油价大幅暴涨,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正式开启。

据了解,石油危机爆发后,石油价格已经暴涨至11.5美元/桶,而就在一年前,石油的价格仅为3美元/桶,整整翻了近4倍。

我们都知道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燃料,主要用于制作燃油、汽油等等,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也就是说,石油一旦出现供应危机,将会对国家的工业、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因此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出现后,美国工业生产下降14%,日本工业生产也下降了20%。并且当时的美系车油耗过高,导致民众无法承受,纷纷转向了油耗更低的日系车,也直接导致了日本燃油车的雄起,关于此点,可以查看前不久发布的“转型危机来袭,谁在扮演‘鸵鸟’”一文。

而在另一个方面,石油危机也让当时的日本更加意识到了新能源的重要性,于是便计划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1977年4月,日本通产省制定了到1986年量产2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但因为电池技术受限,导致目标以失败告终。

而日本动力电池崛起的第二个节点,则与一个重要的人物息息相关,他就是日本旭化成公司的吉野彰。

谁打垮了日本动力电池产业?

(吉野彰)

在1981年,吉野彰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之路,并在1983年造出了第一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原型,确立了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概念,这一发明在当时迅速引起了轰动,但最早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却并非用于汽车,而是摄像机。

彼时的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绍夫,在1991年的某天宣布世界上第一块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正式问世,并将其装配在旗下的CCD-TR1摄像机中,开启了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之路,这便是日本动力电池崛起的第三个节点

随后锂离子电池更是被广泛应用在消费电子、汽车等产品上,但由于当时的新能源汽车并未受到如此重视,所以锂离子电池的主力依然是手机、笔电等消费电子。

也就是说,日本当时是消费电子大国,也是全球锂离子电池大国,拥有索尼、三洋电机、东芝、TDK、GS YUASA等多个行业巨头。

除此之外,在上游原材料方面,日本也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根据日本富士凯美莱总研2006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日本在锂离子电池的四种主要构件中拥有全球最高份额,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市场份额均达到77%,负极材料则是占据了96%的份额,在全球企业中,几乎都没有对手。

然而,谁能想到短短十几年之间,全球动力电池格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衰落的内因与外因

我们看到了日本在锂离子电池及原材料上的垄断地位,但是在近年来,其动力电池霸主的地位已经易主中国,就连锂电池四种构件的市场垄断地位,也尽数被中国夺走。那么日本电池行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如此庞大的行业,从辉煌到陨落,必然是由多方因素导致,而笔者在此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内因与外因。

先说说内在因素,便是日本消费电子行业的“崩塌”。在1997年,匈牙利“金融大鳄”狙击泰铢,通过大量抛售泰铢的方式,使泰国汇市场波涛汹涌,泰铢也因此一路下滑。

彼时的泰国政府动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力挽狂澜,但是在实力庞大的国际金融炒家面前杯水车薪,很快泰国、印尼、日本等诸多亚洲国家均刮起了一场金融风暴,工人下岗、工厂倒闭屡见不鲜,全球电池产品价格也因此大幅下跌,日系电池厂商叫苦不迭,开始放弃相对低端的镍镉电池市场。

而到了21世纪后,日本引以为傲的消费电子市场迎来“大溃败”,笔电巨头东芝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大幅收缩,而松下、东芝也在2005年宣布退出中国手机市场。到了2006年,三菱、NEC、三洋手机也陆续推出中国手机市场。与之对应的是,其上游的锂离子电池业务也开始收缩,而中国却因此一跃而起,有了本土化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到了2010年,日本发布了《下一代汽车研发战略》,确立了主要研发方向,而日系巨头车企丰田、本田却选择了押注燃料电池汽车。

谁打垮了日本动力电池产业?

彼时的日本动力电池企业,除了松下为特斯拉供应之外,其余企业大多放弃或减小了动力电池的业务,再次导致了其落后。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插电式混动车型如日中天,而氢燃料电池车却一直不温不火。

而在外因方面,曾经日本在动力电池市场的赚钱能力让中、韩企业垂涎三尺,所以也想进入分一杯羹。

20世纪末,韩系企业LG、三星SDI等开始涉足锂离子电池行业,并迅速取得了相应的技术突破。而中国企业也是如此,在2001年,我国就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机遇,与之配套的动力电池也开始了大力研究,很快就在上游原材料国产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突破,正级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陆续实现了国产化,成本大幅降低。

谁打垮了日本动力电池产业?

曾经日本引以为傲的锂离子电池四大构件,其市场份额均被中国汽车所占有,成为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上游优势,关于此点可以查看前不久发布的“从产业链角度,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为何全球领先?”。庞大的产业链优势催生了一系列动力电池企业,其增长的速度让同为竞争对手的韩国望尘莫及,日本更是被甩落了无数个身位。

吹起反攻号角,来得及吗?

日本动力电池行业可以说是经历了“从山巅到低谷”的过程,而中、美电动汽车企业的成功也让日本意识到了,必须尽快将动力电池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在2022年,日本经济产业省便表示,“未来日本将以中韩两国为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电池产业,计划到2030年将日本电池产能提升至600GWh,占据全球20%的市场份额”。

那么日本电池产业的大反攻,能成功吗?

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确两件事:首先,日本在电池产业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其次,日本电池产业落后主要是装机量的落后。

而在技术方面,2018年,全球电池专利申请量达7000件以上,其中日本申请了2339项相关发明国际专利,几乎是韩国的两倍之多。在2000年-2018年期间,在专利数量排名TOP10中,日本企业足足有7家。这意味着,日本作为曾经的电池行业巨头,在专利技术的研发上,依然不容小觑。

谁打垮了日本动力电池产业?

而前段时间,日产欧洲研发高级副总裁David Moss表示,日产已经成功开发出全固态电池,目标是2025年开始试生产,2028年生产一款由固态电池驱动的全新电动汽车。

我们都知道,固态电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突破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颠覆性技术”,但由于技术、成本等问题,始终未实现商业化量产。因此许多人认为,万一技术壁垒和成本被打下来,那有着固态电池技术优势的日本,或许会因此重回动力电池霸主的宝座。

而中、韩电池企业显然也意识到了此点,因此在近年来也纷纷布局固态电池产业,由此可见,这场动力电池大战,仍然是一场持久战。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汽车通讯社 1.8万粉丝    4386作品 关注 汽车资讯领域的彭博社,提供权威的全球汽车资讯及案例分享。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开老表改车 关注
开老表,日常汽车改装工作分享:通风座椅、氛围灯、汽车音响等。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