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不愧是“技术帝”,一出手就是王炸。7月12日,奇瑞eQ7在芜湖正式下线,并发布中国首个铝基轻量化平台。那么,这款车以及全新铝基平台有何看点?智电车讯认为,抛开人云亦云、仁者见仁的外观内饰,主要有以下两点值得一说。
第一、原生纯电才是真纯电。
开宗明义,与诸多“油改电”车型不同的是,奇瑞eQ7基于原生纯电平台打造,而且是中国首个铝基轻量化平台的首款产品。
在进军电动化的浪潮中,车企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两种不同的道路,一种是基于燃油车的“改良”,也就是“油改电”,或者油电同步开发,另一种便是开发专属的纯电平台。
所谓“油改电”,就是在燃油车的平台架构下,把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变成电动机和电池包,秒变“电动车”,就像是功能机套上了智能机的大屏,本质上还是功能机,性能方面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发舱拥挤、电池不平整、安全性也比较差。
现在,大家都有一种普遍共识,如果买电动汽车,一定要买原生纯电平台的车。而且,越后发的纯电平台,越成熟、越先进,正如奇瑞新能源这次推出的中国首个铝基轻量化平台。
这个平台很先进,三电系统集成在底盘处,电池安装得非常稳固;打开机舱盖,没有电机系统,变成一个非常实用的前储物盒;缩短车头的设计,把尺寸让给车内空间;采用同级独有的后置后驱形式,加之电池带来的低重心,专为操控而生。
智电车讯坚信,原生纯电才是真纯电!所以,别看奇瑞eQ7是“后来者”,但实力是真强!
第二、全铝车身。
汽车,用哪种材料最好?多年以来,钢材一直是主流,只有豪华车才使用铝材。而这正是奇瑞eQ7的另一大亮点——全铝车身。
2016年,奇瑞捷豹路虎率先将高端铝材技术引入中国,在常熟基地投产。随后,奇瑞掌握了真传,推出了奇瑞eQ1,其车身骨架铝合金应用比例高达93%,接近甚至超过凯迪拉克、蔚来很多车型,成为自主品牌中首个实现全铝车身化的车企。
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深耕,奇瑞在全新车身技术方面愈加成熟。奇瑞eQ7是其最新力作,采用复兴号及C919大飞机航空级铝材,减重30%,能耗降低5%,带来更精准的操控、更快速的加速性能、更长的续航里程。
单看数据,你可能没有多少直观感受。简单来说,同样的车身尺寸下,奇瑞eQ7比别人轻30%,加上电动机的瞬间发力,跑起来自然很畅快。这是诸多钢车不能比的,开过的都知道。
另外,全铝车身还有更优秀的耐腐蚀性、更高的扭转刚度,使得车辆更加安全可靠。开着这款家用纯电SUV出行,心里更加有底气,应对各种路况也更加游刃有余。
编后语
原生纯电平台,是大势所趋;全铝车身,又为奇瑞eQ7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可以说,原生纯电平台和全铝车身,是奇瑞eQ7的“两大法宝”,是15万级主流家用纯电的第一选择,还未上市已经把同级车型远远甩在身后。这么看来,有了奇瑞eQ7的搅局,下半年的车市肯定更加精彩!
20万内唯一中大型插混MPV!风行星海V9越享上市,国补后14.99万起
奔跑吧,吉利!吉利汽车宣布冠名2025-2026年度杭州马拉松
8月21日,吉利汽车·2025杭州马拉松新闻发布会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举行。发布会上,赛事运营单位与吉利汽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官宣吉利汽车成为2025-2026年度杭州马拉松赛事冠名合作伙伴。吉利不仅将为杭州马拉松提供全场景的车辆服务保障,还将为优秀的中国选手提供杭产汽车——吉利银......
近日,北京现代发布了最新的购车优惠政策。焕新补贴后,伊兰特的起售价下探至6.98万元;索纳塔起售价低至11.58万元;途胜L的起售价为11.98万元;库斯途的起售价拉到了13.98万元。
2025年上半年,锂电隔膜龙头企业恩捷股份(002812.SZ)实现营业收入57.63亿元,同比增长20.48%,展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尽管行业价格压力致使净利润短期承压,但公司核心业务的增长动能依旧强劲。其全球化战略成效斐然,全球市场拓展与产能布局稳步推进,为未来发展筑牢了坚实......
捷途山海T1,一路向北
星海V9越享系列正式上市,补贴后14.99万元起
厚积薄发!广汽为何“迟到”却更懂增程真需求!
比亚迪包揽三榜第一,中国车企集体改写新能源技术竞争格局
比亚迪包揽三榜第一,中国车企集体改写新能源技术竞争格局
暑假亲子游不将就!中型家用MPV首选上汽大通G50混动
创业司机必看:新能源物流车大拿V1货运版,一车顶两车用
8月21日,吉利汽车·2025杭州马拉松新闻发布会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举行。
比亚迪可能要出一位院士了!
捷途汽车第八届粉丝文化节启幕,全球用户“同行”开封
2025成都国际车展8月29日启幕:科技共潮生,消费引擎轰鸣
吉利汽车宣布冠名2025-2026年度杭州马拉松
很多人在选MPV的时候,第一眼都会想到吉利嘉际——外观时尚,配置表也挺有看头;而另一边的上汽大通MAXUS G50 MAX,凭借多年深耕MPV市场的经验,早已在不少家庭的口碑榜单上占据一席之地。
怀有向往的汽车设计人,或许是当下“最难打工人”
特朗普挥手放行?德系美系车企的“双输”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