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坦克300推出之后,打破了硬派越野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那么方程豹豹5的诞生,则令这一细分领域重新洗牌。 11月9日,方程豹汽车首款车型豹5正式上市,当看到28.98万-35.28万元的售价时,想必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毕竟之前网传的价格基本都在30万-40万元。 不得不说,比亚迪总能带给消费者惊喜,就像率先喊出“油电同价”的口号一样。豹5的出现,无论是产品力还是价格,都再次颠覆了我们对硬派SUV的认知。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中,硬派SUV搭载的基本都是动辄4.0L或5.0L大排量发动机,油耗可想而知。此外,外观内饰给人的感觉整个就是一“糙汉子”,和舒适、智能完全不搭边。 而基于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打造的豹5,搭载全球首款纵置EHS电混系统以及首创的越野专用后驱电总成,配合越野专用纵置1.5T高功率发动机,带来505kW的最大功率和760N·m的系统综合扭矩。 单就参数而言,豹5的动力性能已经可以媲美5.0T这样的大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百公里加速时间仅需4.8秒,要知道这款车的整备质量已经达到了2890公斤。 在面对极限越野路况时,豹5拥有毫秒级响应的电四驱系统,可精准识别地面附着变化,16种驾驶模式令越野新手也能从容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豹5全球首创的豹式掉头模式,最小转弯半径仅3.4米。众所周知,转弯半径越小,越野机动性就越好,在一些狭窄路况穿梭也就更为游刃有余。作为参考,坦克500的最小转弯半径为5.6米,三菱帕杰罗的最小转弯半径为5.7米。 豹5采用非承载式车身,并结合了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即将电池融入底盘当中,不仅带来更低质心,还有效提升空间利用率,增强底盘刚性。而前后双叉臂独立悬架,配合云辇-P智能车身控制系统,让豹5做到了硬派越野和操控舒适的兼得。 此外,在大家比较关心的能耗方面,豹5亏电状态下综合油耗为7.8L/100km,甚至比某些城市SUV的油耗还要低,刷新了我们印象中硬派SUV都是“油老虎”的固有认知。综合续航里程更是超1200km,加上最大6kW的对外放电功能,轻松满足长途穿越和户外露营的需求。 作为一款硬派SUV,豹5不仅拥有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所带来的强大性能,在座舱空间和智能科技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例如Nappa真皮材质座椅、前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全景天窗、18个专业定制帝瓦雷扬声器、压缩机冷暖冰箱、主动香氛以及多色氛围灯等舒适性配置一应俱全,丝毫不逊色于豪华品牌SUV。 此外,FiLink智能座舱、3D控车、全场景智能语音系统、副驾娱乐屏、HUD抬头显示、多屏互联和全局手势操作等组成的全新座舱生态,将硬派SUV带入智能座舱时代。 之前的时候,30万左右的价格,你可能连硬派SUV的门槛都够不到。无论是Jeep牧马人,还是路虎卫士,动辄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售价令普通消费者难以企及。即使加点钱选择低配版的三菱帕杰罗亦或者丰田普拉多,也只能得到配置寒酸的“毛坯房”。 方程豹豹5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局面。强悍的性能令其置身于硬派SUV第一梯队,极致的能耗比某些城市SUV还要低,加上丰富的舒适配置和智能科技配置,豹5以全维度的产品力,既满足用户对精致生活的渴望,又能带你领略诗和远方。 当然,最令人心动的还是价格,可以说豹5除了品牌影响力和历史积淀之外,其余各方面的表现基本都要比国外品牌的这些硬派SUV更加出色。 不过,这并不妨碍豹5成为爆款,因为这款车瞄准的是那些追求个性的年轻人,以及有增购需求的消费群体。他们不太在乎品牌影响力,更看重的是一款车能否带给自己进阶的享受。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分消费群体往往都比较挑剔,一台车甚至想当成两台用,而这恰恰是豹5的强项。 方程豹首款车型为什么是豹5?一方面,硬派SUV和方程豹个性化的品牌定位很好地相契合;另一方面,据统计,2022年国内硬派SUV销量达到21.02万辆,这一细分市场的前景十分可观。因此,方程豹从硬派越野领域入局,可以说是非常明智。 豹8概念车 除了豹5之外,方程豹还将推出紧凑型SUV豹3和大型SUV豹8。按照其它品牌以往的惯例,方程豹要么率先推出入门级车型,通过走量来提升知名度;要么率先推出旗舰车型,从而拔高自身的品牌形象。 而将豹5作为首款车型的方程豹,在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之间选择全都要。通过给出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价格,以此来保证自身销量,快速提升知名度,并且30万元左右也绝对算得上中高端市场。 可以说方程豹率先推出豹5的用心十分巧妙,第二款车型无论是豹3还是豹8,都能为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仅是硬派越野市场,作为比亚迪旗下专业个性化品牌,方程豹汽车依托比亚迪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未来还将推出跑车。在各个小众细分市场,有了方程豹的加入之后,压力也再次给到了其它品牌。 最后,方程豹豹5的价格,是否令你产生了冲动消费的欲望呢?
小米3倍轮轴比带跑偏了整个汽车圈,被无情戳穿
对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来说,一辆既能承载家人又能彰显品味的SUV无疑是理想之选。而一汽-大众全新揽境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需求空白。作为大众品牌迄今为止尺寸最大的SUV,它的车身长度达到惊人的5168mm,同时搭载了被誉为“新机皇”的第五代EA888发动机,在性能与经济性之间......
2025年买车看智驾,智能驾驶辅助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SUV市场逐渐饱和的当下,30万预算的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一款全能型产品。一汽-大众揽境正是这样一款车型,它以“空间动力双王炸”为核心,精准击中了家庭用户的痛点。不论是超大车身带来的视觉冲击,还是第五代EA888发动机赋予的澎湃动力,都使其在同级别中独树一帜。下面,我们将通过......
理想MEGA销量大涨
作为一款专为现代家庭打造的旗舰SUV,一汽-大众全新揽境凭借其卓越的产品力迅速赢得了市场的关注。首先,它以5168mm的超长车身提供了同级领先的乘坐与储物空间;其次,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后,整车的动力表现更加游刃有余,百公里加速仅需7.5秒。除此之外,全新揽境还采用了大量前......
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一款车的外观设计往往是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全新一汽-大众揽境凭借大气磅礴的设计语言,成功吸引了大批粉丝,成为中大型SUV市场的明星产品。相比之下,上汽大众途昂虽然也有自己的特色,但在视觉冲击力上难以匹敌全新揽境。那么,这两款车究竟孰优孰劣?我们将从多个角度逐一......
【E汽车】改革见成效,上汽集团强势保持国产零售第一
在2025年的汽车市场,一汽-大众全新揽境与上汽大众途昂的较量成为热门话题。作为一款被冠以“全能型选手”称号的车型,全新揽境不仅凭借其卓越性能引发关注,更因其全面升级的产品力让竞争对手心服口服。从价格到空间、从动力总成到智能座舱,这款车型通过一系列创新设计和越级配置,重新定义了大......
说实话,看到这个排名跃升(从19到5!),第一反应是“厉害”,但细想下来,这哪儿是对一个人的褒奖啊,简直就是对比亚迪这波“中国智造”崛起的官方认证。
提到中大型SUV,许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一汽-大众全新揽境与上汽大众途昂这两款热门车型。作为德系品牌的双子星,它们凭借强大的品牌背书和技术积淀,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目光。然而,在2025年的今天,当购车预算与实际需求愈发成为决策的关键因素时,全新揽境凭借更低的售价、更大的空间以及......
近年来,中大型SUV市场持续升温,而一汽-大众全新揽境与上汽大众途昂无疑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两款车型。它们不仅承载了德系车的技术精髓,还在设计与功能性上不断推陈出新。然而,在2025年的市场环境中,全新揽境凭借更低的入门门槛、更大的车身尺寸以及更豪华的内饰配置,逐渐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
在中大型SUV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一汽-大众全新揽境以“空间动力双王炸”的姿态强势登场,成为家庭用户的焦点。这款被称为“大众品牌全球最大SUV”的车型,不仅凭借5168mm的超长车身和第五代EA888发动机重新定义了旗舰标准,更以26.99万起的亲民价格直击消费者痛点。相比之......
当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深水区,动力早已跳出快慢的单一维度,进化为性能、节能、安全、智能的多维平衡艺术。在这场变革中,吉利以全域AI技术体系率先划定新赛道,而领克10 EM-P作为旗下首款中大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正以AI电混2.0技术为核心,在山路、高速、城市等全场景中诠释着中大型......
在当今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中大型SUV这一细分市场。一汽-大众全新揽境和上汽大众途昂,作为该领域的明星产品,各自拥有忠实的用户群体。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两者的配置表时会发现,全新揽境在价格门槛、车内空间以及油耗经济性等方面,均展现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将通过一系......
在众多中大型SUV中,一汽-大众全新揽境以其全面均衡的产品力迅速站稳脚跟。作为一款主打“空间动力双王炸”的车型,它不仅在车身尺寸上全面超越途昂,还在座椅布局和配置丰富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其搭载的第五代EA888发动机,结合保时捷同款VTG技术,带来了更快的加速体验和更低的油......
对于追求高品质家庭出行的消费者来说,一辆兼顾空间、动力和智能配置的中大型SUV至关重要。一汽-大众全新揽境正是这样一款车型,其上市后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并与上汽大众途昂展开了正面较量。无论是更大的车身尺寸、更强的动力系统,还是丰富的智能化功能,新揽境都表现出显著优势。接下来,我......
如果要评选2025年最具竞争力的中大型SUV,那么一汽-大众全新揽境和上汽大众途昂必然榜上有名。这对“兄弟车型”不仅拥有相似的品牌基因,还在不同维度上展现了各自的独特魅力。不过,当消费者真正站在购车决策的十字路口时,哪款车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本文将以全新揽境为核心,通过与途昂的多......
再多的不如意都将是暂时的。
吉利星座41颗卫星背后的硬核科技与全球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