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汽车通讯社 2573浏览 2023-11-27 IP属地: 上海

如果没有操作系统,现在的智能手机就是一块板砖,如果没有车用操作系统,发展智能汽车的美好愿景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车用操作系统被誉为“汽车的大脑”,对于智能汽车生态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连接软件与硬件的中间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控制汽车硬件系统、对上提供软件运行环境,决定了系统的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是软件定义汽车和智能化的关键基石,具有巨大的商业的价值。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麦肯锡预测,2025年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9万亿美元,广义汽车操作系统市场为361亿美元。

作为消费者最直观感受汽车智能化功能的入口,车载系统如此庞大的一块蛋糕,自然没有一家车企或者科技公司愿意舍弃,一场关于车机系统的军备竞赛早已开启。

车用系统进化史

时间回到100年前,雪佛兰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搭载收音机的车型,虽然那时候收音机的体型笨重,但该车一经推出还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此后数十年时间,收音机称霸车用系统,各种各样的电台电台层出不穷,即便是汽车日益智能化的今天,这项基本功能依然予以保留,可见其影响深远。

当然,车载收音机的更大意义在于它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汽车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也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车机技术不断提升,磁带、CD、DVD、MP3等相继出现在车里,而这些功能区域来自不同的供应商,空调控制区、多媒体车载区和变速箱区等都是每个按钮都独立对应着一项功能。

即使是尊贵的奔驰W140,一块小得不能再小的反射式液晶屏幕成了“大哥大年代”里最尊贵的身份象征。

直到乔布斯去世三年后,苹果手机已经进化到第八代的时候,这一切才得到了改变。

那一年是2014年,苹果发布了一款名为“CarPlay”的车载手机映射方案。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相比于传统燃油车上卡顿、功能单一、毫无UI设计的老式车载系统,CarPlay流畅度让司机感受到了iPhone一般的“智能感”。

只需要用数据线连接 iPhone,用户就能在车载大屏上使用电话、音乐、地图等功能,方便操作,也保证了安全。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并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车用操作系统”,“CarPlay”并非“Play your car”,而是“Play your iPhone in the car”。

说白了它就是投屏,只是手机的影子而已。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曾表示,“人们上车还用手机,是车企的耻辱。”在当时,这种耻辱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手机支架,另一个则是苹果的Carplay。

不走寻常路的马斯克,另辟蹊径,直接把平板电脑搬进了特斯拉车内,开启了中控大屏的新时代,让人眼见一亮。

手机大屏、车载大屏,以及如何打通这两块大屏,成为最近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角力场。

中国凭借着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积累的人才、技术和经验,迅速转化为各种颇具本土特色的创新。

原本还是三线车企的小康股份,在华为开发的鸿蒙座舱加持下,摇身一变成了造车新势力之一——赛力斯,旗下问界系列首年销量就突破了7.6万辆。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简洁的UI、流畅的触控、强大的语音交互等,鸿蒙座舱这些亮点大多来自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所积累的能力迁移。

手机与车机的互联成为问界系列重要卖点,除了问界M7之外,即将上市的问界M9将首发搭载鸿蒙座舱4.0,与支持鸿蒙4.0操作系统的华为手机等完美配合,将手机与车机的融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如今,车载大屏早已成为“智能化”的象征,无论是高端车型,还是中低端车型,都在疯狂卷车载屏幕,横屏、竖屏、一字屏、双联屏、三联屏、四联屏等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遥遥领先”的中控大屏前赴后继,被车企视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中国不仅洗刷了Carplay带来的耻辱,还夺回车内屏幕的主导权,但事情远没有你看到的那么简单。

磁带、CD、DVD、MP3、中控大屏等上车,对于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我国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一体生态深度互融。

而当前智能汽车正在打造一个像手机一样强大的生态系统,虽然这方面我国已经做得比较领先了,但实际上还只是停留在科技应用层面上,如果没有智能汽车终端,没有芯片和操作系统,就像沙滩建起来的楼房,别人一推就倒。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根本没有任何实力。

万物互联时代,简单的连接,只需要终端之间联网即可,如果想要实现车机的深度融合,就需要底层系统操作作为支撑,但问题是我国的车用操作系统,尤其是中控屏的操作系统仍掌握在别人手里,这几乎相当于把自己的命交出去了。

国内车用系统:国外厂商三分天下

谁掌控智能汽车操作系统,谁就能掌握汽车的灵魂。

央视《对话》栏目曾做过这样一期节目——“数字时代的技术思辨”,中国工程院两大院士倪光南和王坚都是嘉宾,前者在PC时代呼吁自主系统,后者在手机时代呼吁自主系统。

不幸的是,时代变了、霸主变了,但我们面对的情况却从未改变:在个人计算机时代,Windows一家独大,智能手机时代,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主要由安卓和iOS占领。

如今,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加快建立一套自主可控的车用操作系统已成当务之急,不能再重蹈覆辙了。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在车用操作系统发展趋势方面,‘缺芯’已被重视,但‘少魂’易被忽视。很多车企意识到芯片对于汽车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但操作系统是比芯片更加迫切和致命的问题,是决定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胜负的关键。假如失去操作系统这个‘魂’,智能汽车将面临比‘缺芯’更不利的局面。”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前部长苗圩敲响了车用操作系统的警钟。

“手机操作系统的缺失,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在功能产品向智能产品的转换过程中,如果没有操作系统,芯片再强,汽车做得再好,都是在沙滩上起高楼。”破解“缺芯少魂”的局面下,“得操作系统者得智能汽车天下”,车用操作系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马斯克有先见之明,早在2012年,特斯拉就开始着手自研汽车操作系统,以Linux内核为基础,构建Version操作系统,结合企业自研芯片、自动驾驶核心算法自研、自建数据库等,构建了如同安卓一样的操作系统生态。

车用操作系统主要包括车控操作系统和车载操作系统两部分,前者负责汽车驾驶相关功能,目前正逐步向智能驾驶方向演变,智能驾驶系统方面,QNX则占据垄断地位;后者用于人机交互和车载信息娱乐,目前正逐步向打造“第三生活空间”的智能座舱方向进化,QNX+安卓组合是国内厂商选择的主流方案。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目前,QNX、Linux和安卓是全球基础型汽车OS三大主流阵营。

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在车载操作系统市场,QNX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车控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市场,QNX占据90%的市场份额,超过Linux和安卓。

QNX由黑莓公司提供,采用微内核架构,因内核小巧,运行速度极快,具有安全、可靠、稳定等特点,常用于安全稳定性要求较高的数字仪表、智能驾驶系统中。

包括宝马、奥迪、福特等全球 200 多家车企都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其车载系统也应用在了数千万辆汽车的中,但QNX 为闭源系统,开发难度大、应用生态系统较为薄弱。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Linux 具有内核紧凑高效等特点,可以充分发挥硬件的性能,常用于支持更多应用和接口的信息娱乐系统中。

Linux 与 QNX 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开源,具有很强的定制开发灵活度。

安卓被称为“发行版本Linux”的系统,它以谷歌技术和生态作为支撑,国内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多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特点是开源、灵活,可移植性强,便于互联网厂商切入汽车领域,快速搭建车载软件生态,但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安全性、稳定性差,系统漏洞带来风险较高,技术维护成本高等。

谷歌凭借安卓系统,创造了一个由移动设备制造商、应用软件开发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和广告商等构成的庞大生态系统,几乎垄断除iOS以外的全部市场,每年谷歌通过安卓平台盈利数百亿美元,利润率更高达70%以上。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3亿辆,但车载操作系统(含智能座舱系统)自主率大概5%左右;而车控操作系统(含自动驾驶系统)仍处于起步阶段。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我国想要打破国内汽车底层操作系统“三足鼎立”的格局,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还需要五到十年时间持续向上突破。

除了开发周期长,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之外,更大的麻烦在于QNX、Android等“一家独大”的底层操作系统与芯片等核心技术的“深度绑定”,已经形成一个赢家通吃的生态,比如Android+ARM形成“AA联盟”,两者并不是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进行深度定制,产生了不断生长的化学反应。

对于国产汽车操作系统的未来方向,大概率是国产操作系统+芯片的组合拳方案,但这也留下了一个“灵魂”拷问——底层缺芯片,上层缺生态,如何破局?

车控操作系统终极形态是实现如同“人”的自动驾驶体验,这种RTOS(实时操作系统),对时间要求非常严格,高度依赖于底层的高算力芯片,而我国芯片产业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汽车智能化的落地;安卓系统是靠500万家左右的应用生态支撑起来的,想要实现这样平台级、生态级的应用无疑比登天还难。

目前国内能够一手抓芯片,一手抓汽车OS的,只有华为等极少数玩家,对于缺少芯片的车企来说,想自研汽车OS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破局的关键在于打造出一个自主可控的、开源开放的、免费的操作系统,形成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生态,但问题是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了。

苗圩预判,全球智能汽车发展格局还未固定,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大概是3~5年时间。伦纳德·伯恩斯坦曾说过:“伟大的成就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计划和不太够的时间。”

时间窗口已至,国内汽车操作系统风云激荡,究竟谁主春秋?

万物互联or走向封闭?

当今社会“数据为王”。作为数字社会的核心资源,数据被誉为“21 世纪的石油和黄金”,驱动着社会进行深刻变革和转型。

正如马老师说的那样,“21世纪的竞争是数据的竞争,谁掌握数据,谁就掌握未来。”

当前,汽车产业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汽车从内燃机的功能汽车时代,全面转向电动化的智能汽车时代,汽车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和手机、平板、电脑、智慧屏一样,属于万物互联的重要端口。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智能汽车作为一个新物种,将成为联通万物的超级移动大终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造车新势力躬身入局,不仅是为了抢占汽车市场这块万亿规模的大蛋糕,也是为了抢占智能汽车这一重要的数据入口。

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移动数据中心,每天通过视觉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红外夜视系统等车载传感器以及车内用户交互等方式,每天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才是车企最为宝贵的资产。

比如车企可以将这些海量数据进行云端存储、处理、分析和训练,可以掌握你的车辆信息、驾驶习惯、行车数据等,然后基于这些数据建立起产研到营销全链条的数据通路,打破各个环节的数据孤岛,优化产品设计、研发、制造、营销与服务全产业链的运营效率,降本增效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拓展新的增值服务和商业模式。

想要实现这一切,关键在于构建底层操作系统,因为有了底层架构,才能打造车端与手机端的融合生态,进而实现软件定义汽车。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软件定义汽车即软件将深度参与到汽车的定义、开发、验证、销售、服务等过程中,并不断改变和优化各个过程,实现体验持续优化、过程持续优化、价值持续创造。

为了适应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等的发展趋势,为了争夺手机与汽车融合过程中的主导权,为了拿到万物互联落地的“新钥匙”,国内以蔚小理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以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以华为、小米、魅族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纷纷投入国产车机系统的开发大军,车用操作系统迎来了爆发期,华为的HarmonyOS、小米的HyperOS、比亚迪DiLink、吉利GKUI、小鹏Xmart OS等纷纷问世。

海外传统汽车巨头也没闲着,也纷纷加入“军备竞赛”,并推出自研操作系统的具体时间表:

梅赛德斯-奔驰预计将于2024年发布自研的MB.OS操作系统完整版;

丰田汽车计划于2025年推出自研的Arene操作系统;

大众集团计划到2025年将推出VW.OS,自研车载软件比例要提升至60%。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车用操作系统的“群雄并起”,一方面意味着手机与车机深入融合和终极体验会不断提升,但另一方面这本身也潜藏着封闭的趋势。

过去,软件只是汽车的一部分,而如今,汽车的价值越来越取决于软件的价值。2019年,特斯拉虽然卖车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凭借软件增值服务(FSD、OTA和高级车联网功能)实现现金收入超10亿美元。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软件是汽车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的关键,汽车厂商很介意自己的“灵魂”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比如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就曾明确表态称,上汽集团难以接受单一一家供应商为集团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因为这样的话,供应商会掌握“灵魂”,车企则沦为“躯壳”。

车机简单的连接,投屏即可,实现起来难度不大,然而,想要实现深度融合,就必须从底层架构等进行重构,将车机与手机统一到同一套底层操作系统框架之上,依靠手机厂商与车企互相开放接口很难做到。

汽车厂商下场做手机,比如蔚来、吉利等,手机厂商下场造车,比如小米,也就见怪不怪了。

雷军之所以费尽心血搞HyperOS系统,既是为了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当然,距离这一天还有点距离,澎湃OS的底层内核融合了Linux与小米自研的Vela系统,中间的服务框架层继续使用了安卓原生服务框架,并加上了小米自研的AI子系统,最上面的跨端层,同样是小米自研。

国产汽车操作系统“龙争虎斗”:走向开放还是封闭?

他也是为了新推出的小米汽车能与手机、平板、电脑与汽车等智能设备间的生态共享、无缝流转提供支持,打通的人、车、家全场景的万物互联,无论是信息安全的角度上来讲,还是数据的主导权层面上来讲,小米手机生态和智能车生态才能成为彼此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这种互联互通的方式,意味着自家手机和汽车互通的大门打开了,同时也关上了与别家硬件互联的窗,开着小米汽车手持华为meta60 就不能指望有手持小米14 开小米汽车的体验,拿着小米14开着问界车,也会有同样的糟心。

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开放、共享的精神就贯穿始终,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又一个APP将互联网割裂成信息孤岛,而即将到来万物互联时代,一个又一个的“车用操作系统”又将所谓“万物互联”撕裂成一个生态孤岛。

这样的世界究竟叫万物互联,还是叫“独立王国”呢?

究竟谁会成为智能汽车车用操作系统的 “安卓”,一统天下,或是众多的“澎湃”林立,各自为战,我们拭目以待。

所谓国产自主,不是追求100%的自主,也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有多么了不起,而是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有我们的生存之基、立足之本、发展之源。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汽车通讯社 1.8万粉丝    4402作品 关注 汽车资讯领域的彭博社,提供权威的全球汽车资讯及案例分享。
推荐作者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