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为“自嗨”没有成本的缘故,这两年车圈的高层们似乎都特别热衷于“吹牛皮”,原本只是以吉利和沃尔沃为营销噱头的极星,最近也有点沉不住气了。在广州车展开幕的前夜,极星举办了一次据说是品牌历史上最盛大的“摘星之夜”活动。在活动上,极星科技董事长兼CEO沈子瑜大话连篇,连连给极星打上了“遥遥领先”、“全球电车品牌人机交互天花板”等标签,并且话里话外透露着极星是“唯一能做好车机的全球化新能源品牌”的意思。
这些话一出,大有一种极星“天下第一”的感觉,该说不说,都说某大嘴高调,我倒是觉得,在沈子瑜面前,他只能算是“保守派”。不过,毕竟沈子瑜在智能网联系统深耕十余年了,哪怕说了几句飘飘然的大话,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更何况,只要人家产品卖得好,“吹牛”也是营销手段的一种。
而事实上,看看极星的销量,我们会发现,沈子瑜的吹牛仅仅只是字面意思,极星一塌糊涂的销量,很难让人把它和“天花板”、“遥遥领先”一类的词关联。2021年极星在华销售新车2048辆,仅占全球销量的7%;2022年,极星所对应的交强险数据只有1717辆。虽然关于在华销量,极星对外公布的信息极少,但从互联网的蛛丝马迹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佐证。
羸弱的销量,自然也给品牌整体营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根据相关财报,极星在2023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约为2120万美元,2022年同期约为5750万美元,同比下降63%。2023年前三季度,极星汽车的毛利率为1.1%,较2022年同期的3.9%减少2.7个百分点。很明显,这走向并不是太乐观。关于极星在国内市场的现状,极星中国区总经理冯旦曾说过,极星在中国市场既没有量也没有品牌,这是客观情况。看来,极星内部还是有“明白人”的。
不过,光是说几句“明白话”,对于极星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毕竟,咱中国的老百姓,更看重行动。过去几年,极星累计向市场交付了4款车型,并且经常在交付时间上放用户“鸽子”。比如,原计划于2019年下半年交付的极星1却在2020年3月才完成交付,极星3也被极星汽车以沃尔沃需针对纯电平台需做进一步的软件开发和测试为由,推迟了生产计划,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而且,极星本身在国内的品牌影响力就比较低,但是现有的几款车在定价上都比较“飘”,价格最低的Polestar 2售价也接近30万元起,很难获得主流用户的青睐。再加上极星的售后体系并不完善,在全国的线下门店数量极少,并且大多都在杭州、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很难成为消费的主要购车选项。
对此,沈子瑜似乎还有些云里雾里,他曾说“极星集全球化顶尖资源优势和本土化智能化前瞻布局于一身,进驻高端纯电赛道,躬身入局中国乃至全球汽车电气化进程。”话说的很漂亮,不过,从极星对待中国消费者的态度上看,或许品牌更应该先把本土消费者的服务做好。我们必须得承认,即便是沈子瑜把极星某些产品点捧到了极致,但再强的“捧哏”,也扛不住极星“不争气”的现实情况。
结语
如今,国人在花钱上无比清醒,消费观也开始向“高性价比”倾斜,所以,要在中国市场立足,最忌讳自我认知不够。一上台就狂吹,一展示产品力和服务就“熄火”的做法,国人早就不买账了。不得不说,如果极星还希望在中国市场走下去,那么就要认清现实,把服务完善起来,把品牌影响力做起来,比学那些车圈大佬吹牛要强得多。
比亚迪领衔,韩国进口车市场,中国品牌市占率已达2.5%!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汕德卡TIR跨境运输牵引车,以全维实力铸就跨境“精品”!
第四代博越L破界智能平权:15万级的AI进化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
20年图纸蛰伏+30年蓄水养鱼:比亚迪从追赶者蜕变颠覆者!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如果把药物比作“武器”,那么载药微球就是这些“武器”的微型“运输仓”,在人体内按照预设程序,根据治疗需求精准释放药物成分。近年来,微球技术正在重塑医药治疗版图,并在精神疾病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而丽珠集团(深交所代码:000513,香港联交所代码:01513)正是这一领域的持......
【韩系动向1573】试驾起亚塔斯曼!这才是皮卡该有的样子!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2025年5月7日,宝马集团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复杂处境。数据显示,集团总营收337.58亿欧元,同比下滑7.8%,低于市场预期的351.4亿欧元;净利润21.73亿欧元,同比暴跌26.4%,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率从8.8%降至6.9......
前不久广汽集团发布了一季度财报,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财报显示广汽集团一季度营收196.50亿元,同比下滑7.95%;净利润亏损7.32亿元,同比暴跌159.95%,如此业绩创下近五年最差季度表现。这一数据不只是简单的数字波动,它背后藏着广汽集团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映射出......
探店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这是一款非常适合睡觉的车?!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5年5月,中消协一纸报告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三大顽疾推上风口浪尖,定金退款难、车型迭代背刺老车主、补贴承诺成空。这看似是消费纠纷,实则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阵痛。车企们沉迷于月月上新、周周降价的内卷游戏,但消费者用投诉和质疑敲响了警钟,行业该慢下来,需......